标签: 陈寅恪

陈寅恪(1890.7.3-1969.10.7),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生于湖南长沙,祖籍福建上杭。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诗人、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

《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是2007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书,本书虽非陈先生的原著,但仍较为真实地体现了陈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方面的研究成果。 继续阅读

周恩来曾与陈寅恪在柏林被打:对手辩论不过挥拳就打

陈寅恪合影

一个学者,学问与人格被同时代人钦佩,又受到后人仰慕,而且几乎没什么反对声音的,近代学人中,应该只有陈寅恪了。陈寅恪打小是个“读书狂”,用他自己的话说,“龆龄嗜书,无书不观,夜以继日”。 继续阅读

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之民国高考试题

高考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并不陌生,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简称,是一种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人才选拔形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重要的考试之一。高考是考生选择大学和进入大学的资格标准之一,也是国家教育考试之一。 继续阅读

民国教育大师的经典语录

辜鸿铭刚到北大任教的时候,学生们看到他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都忍不住哄笑起来。而他,则不动声色地走到讲台上,向下面的学生打量一番后,慢条斯理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面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一席话把学生统统镇住了。以后上课就没人敢笑话他了。 继续阅读

陈寅恪课的课学生难以消受

有一位听陈寅恪课的清华学生曾不无感慨地说:“陈先生讲课也够怪的,讲白居易的《长恨歌》时,第一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了考证一个‘汉’字,旁征博引竟讲了四堂课。低年级学生听他的课,自然难以消受!” 继续阅读

陈寅恪为什么只字不提鲁迅

当年鲁迅赴日本留学,与陈寅恪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人同住一舍,朝夕相处。鲁迅日记中不时地提到他,而他却再没有只言片语谈到鲁迅,此种反常行为令人不解。一直到晚年,陈寅恪才透露,他怕言及鲁迅,会被国人误认自己“谬托知己”。 继续阅读

赵元任当陈寅恪和唐筼红娘

陈寅恪被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导师后,与赵元任成为同事。见陈寅恪快40岁了还不成家,赵元任夫妇与他人合谋为媒,将唐筼介绍给陈寅恪。两人一见钟情,很快步入婚姻殿堂。一代大儒年近四十才找到自己的家。有人说唐筼好像是专门为陈来到这个世上,陈死后不久,唐也离开了这个世界。 继续阅读

1969年10月7日 陈寅恪在广州去世

陈寅恪,1890年生,史学大师,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中研院院士;通晓10余种语言,著作等身。傅斯年誉之:“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文革中遭遇严酷迫害,造反派发明了对付盲人学者独特批斗法,将喇叭设在他床前,“让反动学术权威听听革命群众的愤怒控诉”。1969年10月7日在广州去世。 继续阅读

吴宓日记谈性史

吴宓日记:晚8-10访陈寅恪,并晤钱稻孙。谈中西之淫书,如《性史》等。寅恪出示《三山秘记》。恽按:吴宓甚陋,只知性史,然陈寅恪的三山秘史,似乎很罕见,我竟没听说过此书。 继续阅读

民国兴举荐之风

民国兴举荐之风:陈寅恪曾推荐季羡林、吴其昌。民国时期,是中国学术界能与春秋战国时代相提并论的黄金时代。季羡林先生就是陈寅恪推荐进入北大当教授的。同时,陈寅恪还向北师大史学系荐过吴其昌,并在信中为其担保:“吴君学问必能胜任教职,如其不能胜任,则寅恪甘坐滥保之罪。” 继续阅读

1890年7月3日陈寅恪提议允许研究马列主义

1890年7月3日,历史学家陈寅恪出生。他任教清华时,被称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前句说他出身名门,后句评他学问渊博。不少名教授都听过他的课程,胡适评他乃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他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曾提议允许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不学政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