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人口迁徙

中国历代人口迁徙

人口迁徙(humanrelocation)是相当数量的人类集体迁移的一种形式,指人们集体变更居住地的行为。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地理学上也称之为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活动不是一种生理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受到社会经济、政治、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人口迁移活动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家庭乃至个人都会产生极大影响。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口迁移活动可以改变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影响劳动力供求关系,从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国内迁徙/人口迁徙:

中国人口的迁徙,在近代以前,其大方向主要是由北至南。北人一次次南迁,造就了南方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人。

国内迁徙较为经常和普遍,主要形式包括:

①边疆垦殖迁移。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枯竭地区人口相对过剩,人口迁移伴随新土地的开发而产生。近代美国西部、苏联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等地的开发,都吸引了相当规模的移民并持续了一段时间。因各国国情不同,垦殖迁移有时自发进行,有时采用有计划的或军队屯垦方式;

②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现代国内迁移中更为普遍和显著的一种。其实质是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与工业聚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18世纪产业革命后,西欧、北美的城市成为大工业所在地,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向城市的迁移浪潮遍及全世界。发达国家因农业现代化所需劳动力减少而引起,且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水平日益接近;发展中国家现代城市发展较晚,农业人口多,城乡差别大,故带来失业增加、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

③大型公共项目占地。比如近期因三峡工程而向其他地区迁徙。

特点

古代:由自然条件差的地方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大批迁移;

现代:建国到80年代中期,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部分有计划、有组织;

80年代后:由西部迁往东部,由农村迁往城市,自发迁徙,量大。

二十四史 民族简史 姓氏起源 历史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