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鸿铭刚到北大任教的时候,学生们看到他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都忍不住哄笑起来。而他,则不动声色地走到讲台上,向下面的学生打量一番后,慢条斯理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面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
”一席话把学生统统镇住了。以后上课就没人敢笑话他了。 继续阅读
标签: 梁漱溟
国学大师梁漱溟写给前妻的悼亡书
最无情悼亡书!国学大师梁漱溟写给前妻的悼亡书:“我和她结婚十多年,我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我。正因为我不认识她,她不认识我,使我可以多一些时间思索,多一些时间工作。现在她死了,死了也好。处在这样的国家,这样的社会,她死了使我可以更多些时间思索,更多些时间工作。” 继续阅读
1988年6月23日 梁漱溟病逝
梁漱溟坚守调和中西,反对过激,提倡尊重自由。蒋介石慕名想见,梁漱溟说:我与蒋没什么相干,不去。与毛泽东常促膝长谈,但也不为时忌,敢于表达己见。被批判依然铿锵有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93岁站着讲课,说:学者就应该死在讲台上。他是梁漱溟。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病逝。 继续阅读
“不上课名教授”熊十力
熊十力“不”上课!1922年,熊十力由梁漱溟推荐,到北大任教。他喜欢在家给学生上课,还在哲学系办公室门口贴一张告示:“师生蚁聚一堂,究竟有何受益?”他采取古代师生朝夕相处的书院式方法教学,许多学生上门问学反而比去上课时还多。熊十力便得了“不上课名教授”雅誉。
梁漱溟:人生向上,伦理情谊
梁漱溟说:“中国传统中该变化的早就变了,不该变的永远都不会改变,而这些永远都不会改变的中国传统将统领世界。” 他认为中国有以贡献与世界者,不外八个字:“人生向上,伦理情谊。”而这正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继续阅读
梁漱溟:人一辈子就像斗鸡那样需要漫长的修炼
人一辈子就像斗鸡那样需要漫长的修炼: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街头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光还盛,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呆脑、不动声色,身怀绝技,秘不示人。——梁漱溟 继续阅读
民主斗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刺案
1946年7月11日,云南省会昆明。抗战期间迁到昆明的著名的西南联合大学正在复员迁校,准备迁回北平与天津。这天早晨,联大最后一批学生告别滇池,整装北上。师生们一批批前来向闻一多教授告别时,劝说他一道离滇北上,但是闻一多没有走。因为昆明地区正在紧张开展的民主爱国运动需要他留下一段时间。 继续阅读
梁漱溟评价卢作孚
卢作孚被梁漱溟先生誉为“胸怀高旷,公而忘私,为而不有,庶几可比之于古之圣贤”。卢作孚对家人最重要的示范是做社会有用之人,靠“知识和劳动的本领”自立于世。他对家人重要的传授是投身到社会建设中来。他说:人生的快慰不是享受幸福,而是创造公众幸福。 继续阅读
熊十力先生之最牛言论
“现下学术界,蠢材太多。梁启超是变色龙,胡适被美国人洗脑了,冯友兰不识字,陈寅恪就是记性好,张君劢是地痞,梁漱溟长得太丑。北大都是一群小学生,就牟宗三勉强算朽木不可雕;唐君毅和徐复观,脑子笨得要命,出去以后都不要说是我的弟子。”——熊十力,1926年。 继续阅读
梁漱溟《朝话:人生的省悟》节录
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梁漱溟《朝话:人生的省悟》 继续阅读
梁济: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
梁济,字巨川,梁漱溟之父。1918年投水自尽。留万言遗书:“此身之死,非反对共和,因辜负清廷逊让之心,不实行共和爱民之政,故愤慨而死……必自我一人殉之,后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 继续阅读
梁漱溟: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1946年7月,梁漱溟赴上海拜访了周恩来,力劝共产党重返谈判桌,周恩来似乎被他说动。梁漱溟满意地乘火车回南京,不料次日清晨一到南京,就听到了国军攻陷张家口的消息。梁于是对着伫候在火车站的记者们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这句话被各大报纸用作头版标题,广泛流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