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一生骂人无数独不骂陈寅恪

陈寅恪为何从不提同窗鲁迅鲁迅与陈寅恪关系非同寻常。1902年,鲁迅与陈寅恪的哥哥陈衡恪同时从南京矿路学堂毕业,在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陈寅恪的大舅)的亲自带领下,去日本留学,陈寅恪也同船随行。


本文摘自:《安徽日报农村版》2015年10月23日第11版,作者:陶方宣,原题:陈寅恪为何从不提同窗鲁迅

鲁迅与陈寅恪的交往从此开始。到日本后,他们同学两年。在弘文学院,鲁迅与陈寅恪同住一舍,朝夕相处。

鲁迅一生骂人无数,却没有骂过俞明震,也没有骂过陈寅恪。当年陈寅恪名篇《王观堂先生挽辞》《与妹书》《与刘叔雅教授论国文考试题》,发表在吴宓主持的《学衡》杂志上。鲁迅把吴宓骂得狗血淋头,对陈寅恪的“古董”文章保持着沉默。

陈寅恪最初回国,任蔡锷的秘书,和鲁迅来往频繁。鲁迅那时候刚刚出版了《域外小说集》第一、第二集,还有《炭画》一册,书名是陈衡恪题写。陈寅恪从蔡锷将军府辞职后再度出国,陈衡恪为弟弟送行,鲁迅和几个教育部的同仁也在座。

陈寅恪再度出国后,与鲁迅再没有联系。但是鲁迅日记中却不时地提到他,而陈寅恪却再没有只言片语谈到鲁迅。作为两位大师级的人物,此种反常行为令人不解。一直到晚年,陈寅恪才透露,因为鲁迅的名气越来越大,最后以“民族魂”的大旗覆棺盖椁,继而成为“先知先觉”和“全知全觉”的一代圣人,他怕言及此事被国人误认为自己像鲁迅所说的那样成为“谬托知己”的“无聊之徒”。

【陈寅恪只字不提鲁迅】当年鲁迅赴日本留学,与陈寅恪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两人同住一舍,朝夕相处。鲁迅日记中不时地提到他,而他却再没有只言片语谈到鲁迅,此种反常行为令人不解。一直到晚年,陈寅恪才透露,他怕言及鲁迅,会被国人误认自己“谬托知己”。

点评陈寅恪: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国学大师吴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蒋天枢:天桑下三宿,佛徒所戒,此固人人知之,而宓读襄楷传乃知楷之言天象实指人事,盖当时滥刑多杀,士气郁湮,故致天变,襄楷等非方士,乃直谏之忠臣耳。要须久久诵读方可尽寅恪诗中之意。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不仅其才高学博,足以压倒时辈也。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

中国近代史学家汪荣祖(《陈寅恪传》):陈寅恪在现代中国史学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国外影响也很深远。陈氏的著作,一如乾嘉诸老的著作,大都是属于考证、疏证、笺证、考释之类,而不是有系统的史述。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史学家卞僧慧:世人每称先生为一代宗师,诚当之无愧。正当中国之大变局、世界之大变局,政历四代,游学东西洋十余年,博文卓识,终生献身学术。性极敏感,思富联想,而又痌瘝在抱,常怀千岁之忧。诚旷世之大师,不世出之人杰。直可谓千种矛盾、万种情思,胥可于先生一身见之。先生如精琢多面体之金刚石,一有光源即灿烂夺目。从先生可以见世界万象,从世界万象亦可以见先生。先生人虽没,但其思想、学说之影响却从未停止。

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纪宝成:毫无疑问,陈寅恪先生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他不仅是江西的骄傲,也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您可能对如下文章有兴趣:


扫描关注微信订阅号(zhongguoweilishi),读不一样的历史!

鲁迅一生骂人无数独不骂陈寅恪》上有2条评论

  1. Q叔

    都是大师,关系还好,而且陈和鲁迅看起来隔着十万八千里的行当,想骂貌似也够不着嘴。另外,鲁迅也不是疯狗一样逮着谁咬谁。

    回复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