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1895—1990年),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历史学家,国学大师。曾任新亚书院院长。1928年,钱穆的妻子邹氏、新生婴儿及兄长钱声一先后逝世。 继续阅读
标签: 钱穆
钱穆出“难题” 胡适当即语塞
国学大师钱穆晚年著有《师友杂忆》一书,回忆了同一些大师名家、著名学人的交往轶事,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情。1928年,33岁的钱穆正在苏州中学执教。一次,校方请胡适来学校演讲。胡适时任中国公学校长,可谓大名鼎鼎。 继续阅读
余英时评钱穆:一生为故国招魂
在20世纪初,国人盲目追求西化、否定中国传统之时,钱穆主张国人应该对国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就是希望国人能够对自己祖先的历史有一种深厚的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从而激起国人的爱国情怀。在钱穆的《国史大纲·引论》中有更直接的感触。 继续阅读
钱穆先生分析中国农民骚动的主因
钱穆先生曾分析说:“农民骚动的主因,必由于吏治的不良,再促成之以饥荒。在官逼民反的实况下,回忆到民族的旧恨。这是清中叶以后变乱的共通现象。”“因一时一地的饥荒而激动变乱,要想乘机扩大延长,势必采用一种流动的恐怖政策,裹胁良民,使他们无产可依,只有追随着变乱的势力;这便是所谓‘流寇’。 继续阅读
各家谈岳飞的人生悲剧
钱穆认为:高宗决意加强对内统治,无意对外恢复,故岳飞不得不杀。《帝国政界往事》认为:岳飞统帅全国3/5兵力莽撞要求皇帝早日解决皇位继承人,犯皇家大忌。《中国人的历史误读》认为岳飞主张“迎还二帝”故被杀。还有观点认为高宗有意与金人议和,金的条件是杀岳飞方可议和。 继续阅读
民国教育大师的经典语录
辜鸿铭刚到北大任教的时候,学生们看到他脑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都忍不住哄笑起来。而他,则不动声色地走到讲台上,向下面的学生打量一番后,慢条斯理地说:“你们笑我,无非是因为我的辫子,我的辫子是有形的,可以剪掉。然而诸位同学脑袋里面的辫子,就不是那么好剪的啦。
”一席话把学生统统镇住了。以后上课就没人敢笑话他了。 继续阅读
钱穆借批疑古学派讽刺钱玄同
钱穆在课堂上批评疑古学派:“事有可疑,不专在古,上古也有很多不可疑之处。比如有人却不姓钱,改姓‘疑古’!”这是讽刺钱玄同“疑古玄同”的别号。有人提醒钱穆:“钱玄同的儿子正在听你的课!”不久,钱穆和钱玄同在一个宴会上碰面,钱玄同说:“我儿子很相信你的话,不听我的!” 继续阅读
钱穆说汤用彤:一纯儒之典型
汤用彤为人温润,一团和气。钱穆与傅斯年有隙,却都与汤交好;熊十力和吕澂(吕澄)于佛学方面每每相左,却均与汤相得;汤虽参与学衡派,却与胡适不伤和气……汤因此得了个“汤菩萨”的绰号,钱穆说他是“一纯儒之典型” 继续阅读
钱穆论华夏与戎狄
所谓华夏与戎狄,前者以耕稼为生,后者以游牧为生。大家同是中国人,等于一家人中有两兄弟,一为教书,一为经商。并不能视华夏为高尚民族,戎狄为野蛮民族。所分别者,乃华夏民族之生活、文化程度较高,戎狄较低而已。(源自钱穆《讲学札记》) 继续阅读
钱穆《国史大纲》记载三国混战死亡人数
凡分裂必有战争,凡战争必定要死人。据钱穆《国史大纲》载:蜀亡时28万户,人口94万。吴亡时户53万,人口230万。魏平蜀时,户约66.3万,人口443万。三国合计:户147.3万,人口767万。而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全国总人口已达5000 万。经过近百年战乱人口不到战前的15%。 继续阅读
1990年8月30日 史学家钱穆在台北逝世
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中国现代历史学家。江苏省无锡人。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斋号素书堂、素书楼。九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 继续阅读
西南联大的和谐部分获益于北大校长的“不争”
西南联大的和谐部分获益于北大校长的“不争”。钱穆回忆,一日,多位教授在聚会上抱怨联大的种种不公平,如文学院院长常由清华冯友兰连任而不轮及北大。钱穆则发言建议,“今日危难时期不要相争”。钱穆的发言马上获得了校长的支持。这位倡导“和平相处”的校长就是蒋梦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