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历史:宋朝东京就是汴京,又称汴梁,今开封。南宋时汴京被金控制。南宋(公元1127年至1279年)都城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元世祖忽必烈在建号元朝,定都大都(北京),整顿好内部后,便来攘夺宋室江山了。元兵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宋军节节败退,大片土地沦入元军手中。德佑元年(1275年)三月,元军统帅伯颜进入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分兵四出,抢劫附近州县,无锡、常州、西海州相继陷没。
南宋是怎么灭亡的,南宋是现在的哪里
元军迫近,临安城内风声鹤唉,草木皆兵,京师戒严,朝中大臣接二连三逃遁。同知枢密院曾渊子、左司谏潘文卿等贪生怕死,元兵远在数百里之外,便已逃得不知去向,朝中为之萧然。更可笑的是,领兵的枢密院官员文及翁等人,竟怂恿台谏弹勃自己,谏官的奏章还未送达朝廷,文及翁等便溜之大吉了。庙堂空寂,门可罗雀,有时谢太后与皇帝升殿,竟无一人上朝。
垂帘听政的谢太后下诏说,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礼,如今我与天子遭难,你们大小官员全不思救国安邦,朝内的官员离职逃走,朝外的守臣弃印丢城,作御史的不能尽弹勃之职,当宰相的不能为国分优,还里应外合,相继逃遁,扣心自问,所作所为,何颜见人?元兵现在虽然猖撅,但天命未改,宋室尚存,凡在朝文武官员,一律官升二级,负国逃走者,御史台只要发现,可以马上奏闻,但是,已经没人听了。
元兵继续东下,一路斩关夺隘,锐不可挡,宋朝守臣非逃即降,岳州、沙市、江陵相继陷落,但在进攻扬州时,遭到了李庭芝的顽强抵抗。元将阿术派人持傍招降,李庭芝杀使焚榜。宋将张俊出城与元军战,败降,又拿着降元的大臣孟之络的信招降。李庭芝又杀死张俊,悬首通衙,出金帛美酒搞赏将士,人人感激自奋,踊跃杀敌,扬州才未沦陷。
这年五月间,刘师勇又恢复了常州,宋兵士气一时高涨起来。七月间,宋将张世杰、刘师勇、孙虎臣等率舟师万余艘屯于焦山(江苏镇江东北江中焦山),以十舟联在一起,结为方阵,统一行动。元军采用火攻,江面上浓烟蔽天,宋军船只篷搞俱焚,将士欲走不能,多赴江而死。元将张弘范、董文炳以锐卒冲击,张世杰溃不成军,奔往圆山(江苏丹徒县东北长江南岸圆山),张弘范俘获宋军船只700余艘。刘师勇、孙虎臣溃围而去。
谢太后见局势严峻,派人到建康求见元军统帅伯颜,表示愿意愉岁币,罢兵通好。在这之前,忽必烈曾派大臣廉希贤、严忠范使宋,但二人行至独松关(浙江安吉县东南独松关),严忠范被守将张濡的部下杀死,廉希贤被押送临安,不久病死。宋方称杀使之事乃边将所为,太后和嗣君并不知情,伯颜再派议事官张羽到临安观察宋人是否有诚意,谁知行至平江(江苏苏州),又被宋人杀死,双方关系骤然又紧张起来。
十月间,元军从建康出发,分兵三路:阿刺罕、奥鲁赤率右路军出四安镇(浙江长兴县西南),趋独松关;董文炳、范文彪率左路军出大江,入江阴军(江苏江阴);伯颜自率中军入常州。十一月间,伯颜来到常州城下,遣人招降,被守将姚誉等拒绝。
伯颜在城外筑垒,杀平民煎膏取油作炮,向城内轰击。宋军虽然拼命死守,怎奈元军势大,猛攻两日,终于将城攻破,姚誉等死节,伯颜下令屠城,将常州夷为平地。接着,阿刺罕也攻破了独松关,守将张濡逃跑,邻近郡县守臣望风逃遁。伯颜以摧枯拉朽之势向临安挺进。
谢太后慌了手脚,赶紧任命留梦炎为左尽相,陈宜中为右垂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当时陈宜中在温州(今属浙江),以母亲年迈无人侍奉为借口,拒不应召。谢太后急于用人之际,顾不得许多,亲自给陈宜中的母亲写了一封措辞恳切的信,希望陈宜中能以国事为重,为国效命,陈宜中无奈,才回到临安。
而这时元军攻破了独松关,离临安只有几天路程了。临安城内有兵近4万人,文天祥、张世杰主张死守淮东(江苏扬州),加上闽、广也在宋朝掌握之中,可与元军周旋,但陈宜中不予采纳。陈宜中本无才能,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谢太后和满朝文武却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而他却束手无策,一筹莫展。
元军继续进攻,占领了江阴(今属江苏),左垂相留梦炎逃跑,陈宜中派大臣柳岳见伯颜于无锡,哭诉嗣君幼小,又在丧事之中,自古礼不伐丧,今日造成这种局面,皆由奸臣贾似道失信误国所致,如今贾似道已死,请求贵国班师修好。伯颜冷冷回答说,只因你国杀我使臣,故尔兴师来伐。浙江钱缪纳土,江南李煌出降,都是发生在你朝的事,现在也该轮到你们自己了。
你们得国于小儿之手,也失国于小儿之手,天道好还,何须多说!柳岳不得要领而还,谢太后不死心,再派柳岳、陆秀夫、吕师孟等前往,要求称侄纳币,再不从则称侄孙。陆秀夫等到了平江,将谢太后、陈宜中的意见复述了一遍,但灭宋是忽必烈的既定国策,元朝当然不允,更何况如此重大的事情,伯颜也不敢作主,因此,陆秀夫、吕师孟说明来意,伯颜马上加以拒绝,陆秀夫等只得侠侠而还。
谢太后下诏用臣下之礼与元军交涉,陈宜中感到为难。谢太后哭着说,只要能保住社程,其他的就不必再计较了。于是派监察御史到元军奉表称臣、上尊号,每年贡银、绢各25万两、匹,伯颜答应在长安镇(今浙江海宁西)议降。
陈宜中因元朝不许议和,计无所出,便率群臣请求迁都避敌,谢太后不允,陈宜中伏地痛哭,太后这才答应。但是到了晚上,陈宜中却未来通知。谢太后大怒说,我并不想迁都,陈宜中等人一再请求,我答应了,他们却迁延不至,岂不是愚弄我吗?她愤怒地脱下替鲜投于地下,关闭了殿门,群臣请见,皆不纳。其实,陈宜中只是因为整理行装,时间仓拌,忘了及时陈奏,并非要愚弄太后。
伯颜如约来到长安镇,陈宜中却违约不至。伯颜进军至皋亭山(今浙江杭州市东北)。这里是防守临安的要隘,控制了这里,临安便无险可守,阿刺罕、董文炳皆引师来会。临安城中乱作一团,文天祥、张世杰请移三宫(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入海,由他二人背水一战,以决存亡。陈宜中不许,与谢太后商议,派监察御史杨应奎拿着传国玉玺向元军投降。
降表中把背盟误国之罪都推到贾似道身上,如今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把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两广、四川、两淮之地悉数交给元朝。伯颜接受了降表,一方面派人把宋朝的玉玺、降表送给元世祖忽必烈,一方面要陈宜中速来商讨投降事宜。谁知陈宜中一溜烟逃到温州,再也不肯露面了。
惊慌失措的谢太后改命文天祥为右垂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家兹翁为签书枢密院事,贾余庆同签书枢密院事,知临安府,并派文天祥同吴坚、谢堂、贾余庆出使元军。文天祥见了伯颜,质间他是打算以宋朝为与国,还是要毁掉宋朝社稷?伯颜回答说,宋朝社稷必不动,百姓必不杀。
文天祥又说,贵朝若以宋朝为与国,请退兵平江或嘉兴,然后商议岁币与金帛搞师。如欲毁宋朝宗庙,则淮、浙、闽、广之地尚多未下,成败还不一定。伯颜渐渐出言不逊,文天祥正色斥之说,我是南朝的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山火海,亦无所畏惧。伯颇见他气度轩昂,谈吐不凡,便扣留不遣,把吴坚等放还。
德祷二年二月,伯颜改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命忙兀台、范文虎入城,治理都督府事。又令程鹏飞持谢太后手诏及三省、枢密院吴坚、贾余庆等人檄文,晓谕各地投降,执政官员都签了名,惟独家铰翁不签,元兵也无可奈何。由于临安外围尚未肃清,伯颜未进临安,率军来到了湖州(今属浙江)。
谢太后派贾余庆、刘费、吴坚等为祈请使,到大都(北京)渴见元世祖忽必烈,请他网开一面,优待宋室。贾余庆等先至伯颜军中,伯颜故意让文天祥与宋朝降将吕文焕及其侄吕师孟同坐。贾余庆奴颜脾膝,低毁宋朝。文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又责伯颜失信。
吕文焕则从中调解,为伯颜开脱。文天祥大怒,说他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却合族为逆,不知羞耻。吕文焕满面羞惭,无话可说。伯颜命人押着文天祥,与贾余庆等祈请使一起北上。
同时派人入临安,把秘书监所藏图书、太常寺祭器、兵器、法服、乐工、卤簿、仪卫、宗正谱碟、天文、地理图册、户口、版籍、宝玩、车格等收拾一空,临安遭到了一次空前洗劫。三月间,伯颜以征服者的身份进入临安,把全皇后(度宗后、恭帝赵生母)、恭帝等俘虏北去。谢太后因年老多疾,暂时留在临安养病,两月后也被押往大都。宋朝灭亡。
来揭秘吧据悉元军经过瓜洲(令江苏扬州市南,一名瓜步洲)时,李庭芝、姜才曾想突击,夺回两宫(全皇后、恭帝),但未成功。忽必烈封恭帝为派国公。后来,恭帝又出家为僧,全皇后出家为尼,谢太后在燕京度过了七年囚禁生活,最后也死在那里。
南宋灭亡
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标志着南宋的灭亡,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最终宋军全军覆灭告终。此次战役即标志着宋朝的灭亡。
崖山海战是宋朝末年宋朝与元朝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宋军全军失败告终。此次战役之后,宋朝随之覆灭,蒙元政权完全控制了中国。这一事件也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
攻破临安
元军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佑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接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元军统帅伯颜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太后,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
灭宋步伐
赵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随即早有异心的蒲寿庚投降元朝。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广东。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风,帝舟倾覆,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得病。左丞相陈宜中建议带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并自己前往占城,但后来二王数次召其回来都不返;最后逃到暹罗(今泰国),最后死在那里。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年号祥兴。赵昺登基以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师)张世杰护卫著赵昺逃到崖山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不久,在现时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海丰县的五坡岭生擒,在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
进攻赵昺朝廷
祥兴二年(1279年),元朝派汉人投降大将张弘范进攻赵昺朝廷。后来在不久以前攻占广州的西夏后裔李恒也带领援军也加入张弘范军。此时宋军兵力号称20多万,实际其中十数万为文官、宫女、太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各类船只两千余艘;元军张弘范和李恒有兵力十余万(一说为三十万),战船数百艘。这时宋军中有建议认为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张世杰率苏刘义和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
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文明落后的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开始实行封闭、保守、轻工商业和更加集权的制度,并正式以程朱理学为科举的主要内容和政府的官方思想;而之后推翻蒙元建立的明朝又走向保守封闭的道路。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