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齐国

齐国是周朝时期位于山东半岛一个诸侯国。分为姜齐和田齐。西周初年,周武王封吕尚(姜子牙)于齐(初为今湖南,后迁至山东),由于国君为姜姓吕氏,故又称“姜齐”或“吕齐”。公元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公元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又被周安王册命为齐侯,于周显王十七年(齐威王五年,前352年)始称王,国君为妫姓田氏,史称田齐。其疆域大致为今山东省偏北的大部及河北省西南部。东靠大海,西南和莒、杞、鲁等国接壤,北、西与赵、卫接界。国都为临淄(今山东省临淄区)。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齐。公元前208年复国,前202年被汉将韩信所灭。

春秋时期管仲巧妙调节齐国粮储

管仲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发展经济,壮大军事,使齐桓公于春秋时代首先称霸,九匡诸侯,尊王攘夷,成为当时天下第一强诸侯。当然,在发展民生,提高国家战略储备方面,管仲也是颇有建树的,诸如调节米价。 继续阅读

历史上父子俩均被戴绿帽的国君:鲁桓公与鲁庄公

春秋时期,鲁国国君特别爱娶齐国公的女儿为夫人,而齐国的公主大多不是“省油的灯”,多不守“妇道”,爱给鲁国国君戴绿帽子。齐僖公的女儿文姜嫁给鲁桓公之后还与自己的哥哥(即后来的齐襄公)保持着原来的情人关系,最后,齐襄公居然派杀手暗杀了鲁桓公。 继续阅读

分类春秋历史   标签: 史记、诗经、鲁国、鲁庄公、鲁桓公、、齐文姜 by

女人系列:一部涉及爱情、肉欲、谋杀、战争etc的大片

四年,鲁桓公与夫人如齐。齐襄公故尝私通鲁夫人。鲁夫人者,襄公女弟也,自釐公时嫁为鲁桓公妇,及桓公来而襄公复通焉。鲁桓公知之,怒夫人,夫人以告齐襄公。齐襄公与鲁公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鲁人以为让,而齐襄公杀彭生以谢鲁。 ——《史记•齐太公世家》 继续阅读

管仲进行货币战争的六大绝招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管仲的帮助下,精心设计了齐国粮食换鲁国绢布的贸易模式,成功控制了鲁国的粮食供给,最终控制了鲁国的命脉,不用一兵一卒就迫使鲁国俯首称臣,在历史上最早的经济战争中取得了完胜。(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经济战争) 继续阅读

秦灭六国时齐国为何不战而降?

齐国是在周王朝分封诸侯的时候最早分封的国家之一。齐国地处今天山东省的东北部,物产丰富,历史悠久。那么,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会不战而降呢?我们翻开《史记齐世家》,从齐国兴衰过程中也许能找到历史的一丝脉络。 继续阅读

宋康王不准“报忧”

战国时,齐国军队要攻打宋国,宋康王派使者去侦察。使者回来报告:“齐寇近矣,国人恐矣。”近臣们对宋王说:“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之弱,焉能为此!”宋王一怒之下就把报忧的使者杀了,并派第二个使者再去侦察。 继续阅读

齐管仲重金求鹿征服楚国

齐桓公把楚国看成王霸事业上的“假想敌”,但楚国的战斗力很强,这让齐桓公很头疼。管仲告诉齐桓公:要称霸,办法很多,未必要打,用用市场的手段即可。管仲高价收购楚国的鹿,让楚国忙于猎鹿而撂荒耕种。兵不血刃,制服楚国。

叶公子高使齐

在庄子的《人世间》一文中,第二个故事是叶公子高使齐前与孔子的一番对话:

楚王派叶公子高出使齐国,叶公子高听说齐国傲慢,内心发酥,急忙请教孔子:“您常说为君王办事,事情如果办不成功,那么必定会受到国君惩罚;事情如果办成功了,那又一定会忧喜交集酿出病害。 继续阅读

鲁国、吴国对齐国艾陵之战

艾陵之战是公元前484年鲁国联合吴国在艾陵地区打败齐国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周敬王三十六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重创齐军的重要作战。吴国为称霸中原,于三十五年联合鲁、邾、郯国军队攻打齐国,并派舟师自海上攻齐,被齐军击败。次年春,齐为报复诸侯攻齐之役,派兵攻鲁,被鲁军击败。五月,吴王夫差闻齐军攻鲁,率吴军会同鲁军以击之,攻克博(今山东泰安东南),进驻赢(今山东莱芜西北),旋与齐军主力在艾陵展开决战。 继续阅读

曹刿论战(齐鲁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 继续阅读

齐鲁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于周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交战于长勺,最后以齐国的失败、鲁国的胜利而告终。公元前684年,齐桓公派兵攻鲁。当时齐强鲁弱。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鲁军按兵不动,齐军三次击鼓发动进攻,均未奏效,士气低落。鲁军一鼓作气,打败齐军。后乘胜追击,直逼齐国国都,获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晏婴评价孔子:能言善辩 圆滑世故 很难驾御

齐国大臣晏婴却进言劝阻道:“陛下,像孔子那样的儒者总是能言善辩,圆滑世故,您很难驾御他的。而且他那么推崇丧事,过分追求尽哀,不惜破费厚葬,要是这种主张影响我们的风俗可是不好。而且他到处游说以求取官禄,这种人怎么可靠呢?现如今礼乐制度已经崩坏,他那一套繁文缛节太不合时宜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