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陈独秀

陈独秀(1879-1942),原名庆同、官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中共早期最高领导人。曾就读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的前身),晚年定居重庆江津县。

“公人”私德的历史辩论:民国名人风月史

民国年间,一个未满20岁的年轻人在他的日记里,讲述了年轻时候的荒唐。那时大概是1909—1910年的冬天,他寄身的中国新公学难以为继,家中又上演分家产闹剧,生活一团糟,只能终日花天酒地。 继续阅读

任卓宣叛变给陈独秀周恩来巨大打击

任卓宣

任卓宣的投降给陈独秀、周恩来、郑超麟等人以很大打击。因为任卓宣是有着相当资历的老同志,又曾担任领导职务,在法国的运动中表现英勇,其叛变更让人费解。过去的叛徒不是卧底就是投机分子,所以对大家的思想震动并不大,而任卓宣这次叛变着实引起党内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让人直觉难以置信。 继续阅读

1942年5月27日 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创始人陈独秀病逝

1942年5月27日,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创始人陈独秀病逝。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创始人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病逝。陈病逝前生活极为艰辛,靠朋友帮助勉强为生。陈死后的丧葬费都是旧日北京大学友人捐赠。 继续阅读

1922年9月4日 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1922年9月4日,孙中山在上海召集各省国民党负责人53人,讨论改组国民党问题,陈独秀、马林、张太雷均应邀参加。与会者一致同意改组国民党。9月6日,陈独秀被孙中山指定参加由丁惟汾、张秋白等9人组成的国民党党务改进起草委员会,起草国民党改组方案并草拟国民党党纲和党章草案。 继续阅读

1915年9月15日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1915年9月15日 (农历八月初七),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二次革命”失败后中国时局变化使陈独秀深受刺激,他认为在中国搞政治革命没有意义,而欲“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经过努力,上海群益书社应允发行由陈主编的《青年杂志》。 继续阅读

1927年4月27日 中共“五大”在汉口举行

1927年4月27日(5月9日闭幕),中共“五大”在汉口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和森、瞿秋白、毛泽东、任弼时、刘少奇、邓中夏、张国焘、彭湃、方志敏、恽代英、罗亦农、董必武、项英、陈潭秋、苏兆征、向警予、蔡畅等80人,代表全国57900多名党员。 继续阅读

1919年6月8日 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表《论爱国》

1919年6月8日,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表一篇《论爱国》的文章。陈独秀说:“爱国大部分是感情的产物,理性不过占一小部份,有时不合乎理性。”“恶人利用他可以外而压迫异族,内而压迫人民。”“我们爱的国家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国家,不是人民为国家作牺牲的国家”。 继续阅读

1918年8月15日 陈独秀发表《偶像破坏论》

关于陈独秀的“国家偶像破坏论”的评价,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学界历来说法不一。反对者自不必言,就是陈独秀的推崇者对此问题,也往往以为尊者讳之意,作一些回护式的解释,仿佛这是陈独秀的一块无法褪去的“污点”,只能要么谴责,要么回避。而海外学者则从五四时代的世界主义倾向,以为是对民族主义的“反感”,造就了陈独秀的“破坏”国家之想。 继续阅读

1926年8月4日 陈独秀签署中共第一个反腐文件

中共的第一个反腐败文件,即“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的通告”,是1926年8月4日由陈独秀签署的。此通告认为贪腐分子“不仅丧失革命者的道德,且亦为普遍社会道德所不容”,“一个革命的党若是容留这些分子在内,必定会使他的党陷于腐化,不特不能进行革命的工作,且将为群众所厌弃”。 继续阅读

陈独秀拒绝毛泽东提的回党三条件

1937年陈独秀出狱后,曾经想去延安。毛泽东念旧谊表示欢迎。不过党毕竟要讲政治原则,延安当时复电这样写道:“彼回党须符合三条件。一则放弃托派,公开承认错误。二则公开表示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三则须于实际行动中表达诚意。”陈独秀向来傲气,见此则笑道:“书面检讨,恕难从命。” 继续阅读

胡适与陈独秀关于帝国主义的争论

胡适跟陈独秀关系非常,或畅谈,或争论。有一次争论得厉害,陈独秀问:“适之,你连帝国主义都不承认吗?”胡适生气了,说:“仲甫,哪有帝国主义!”拿起拐杖,在地板上连连笃了几下,就走了。 继续阅读

陈独秀20岁时与吴樾相争刺杀满清五大臣

陈独秀20岁时,与革命党人吴樾相争刺杀满清五大臣,竟至于扭作一团、满地打滚。疲甚,吴问:“舍一生拼与艰难缔造,孰为易?”陈答:“自然是前者易后者难。”吴对曰:“然则,我为易,留其难以待君。”遂作易水之别。后吴引弹于专列,就义,重伤清二臣,时年26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