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汉书》的作者是班固,但事实上,《汉书》起码有四个作者:班固的老爸班彪、班固自己、班固的妹妹班昭、马续。
首先,班固的《汉书》是在老爸《史记后传》的基础上写成的,大部分肉都有了,就是重新搭个架子,再把肉填进去。
其次,班固死的时候,包括八篇《表》和一篇《天文志》还根本没有动笔,是班固的妹妹班昭和马续两个人补充完成的。
班固之所以没有来得及完成《汉书》,归根到底还是和他旺盛的功利心有关。
班家是史学世家,班固也的确为了写《汉书》受了很多苦。
为了写《汉书》,班固放弃了官二代的身份,回到老家乡下,在没有任何搜索引擎的条件下,艰苦创作。
为了写《汉书》,班固曾经被人告发“私修国史”,被投入大牢,要不是弟弟班超(就是后来那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牛人)去首都上访,班固的脑袋十有八九要搬家。
班固自始至终都有着强烈的功利心,一心想在仕途上弄点名堂出来。
班固曾经想毛遂自荐,写了一篇《奏记东平王苍》,结果没有成功。
班固曾经觉得自己的能力和获得的官职不成正比,写了一篇《答宾戏》,抒发自己的苦闷和感慨。
自从《汉书》的创作被朝廷许可之后,班固一直都是公务员的身份,虽说都是芝麻绿豆的小官,但生活还是很安逸的。
安心创作不是挺好的吗?班固不这么想,他一心想往上爬,这个机会终于在他58岁的时候来了。
当时,窦宪准备北伐匈奴,班氏家族向来有与边疆事务打交道的经验,班固毅然决然投奔窦宪,被封为中护军,随同北征。
班固没有想明白的是,作为外戚的窦宪,已经因为横行霸道招了大把的仇恨,虽说在朝廷之上还是说一不二,但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事实上,因为指使人刺杀皇族事发,窦宪的北伐本身就是将功赎罪、转移舆论视线的举动。
班固就这样上了一艘即将沉没的大船。
北伐很成功,大胜连连,直接灭掉了顽固不化的北匈奴。按照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的说法,当时“这些从获胜的敌人面前逃跑的匈奴人”残部,“转而向西方进军”,一直打到罗马城下,灭掉了罗马帝国。
班固在窦宪的身边也很高兴,觉得自己的才能有了发挥的地方。
班窦两家的关系本来就不错,班固心情舒畅之余,发挥自己写文章好的特长,在北伐中,先后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封燕然山铭》,一篇是《窦将军北征颂》。
正是这两篇文章,后来坐实了班固窦氏党羽的身份。
公元92年,皇帝在太监的帮助下,一举拿下窦宪,窦家这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塌,班固也遭殃了。
正常情况下,如果班固及时划清界限,交代问题,最多受点牢狱之灾,说不定在狱中就把《汉书》写完了。
但是,之前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要了班固的命。
据《后汉书·班彪列传》记载:“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
有一次,洛阳市长种兢出行,结果被班固家的仆人冲撞了车驾,这个喝高了的仆人,不仅不承认错误,还口出污言秽语。这下子,班固就被种市长记恨上了。
当窦家倒台的时候,班固因为和窦家的关系锒铛入狱,种市长公报私仇,把班固弄死在狱中,死因跟“躲猫猫”差不多。
等到皇帝想起来班固以及《汉书》这档子事,班固早就凉了,“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种市长推出个替罪羊,亲手弄死班固的狱吏被处死,种市长啥事没有。
如果班固安心创作,不去做在官场上飞黄腾达的梦,如果班固的仆人不是那么口无遮拦拉仇恨,班昭和马续也就没有发挥的余地了。
所以说,做些自己擅长的事情吧,别瞎折腾,有些事情是不能瞎掺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