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这么喜欢驳壳枪?

近期热播的电影《芳华》,重温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才有的一段青春岁月。影片中,文工团员在排练舞蹈,青春洋溢,她们手中的道具是当时解放军大量配置的63式自动步枪。

如果将镜头倒回至更早的战争年代,她们的武器完全可能是当时的网红——“驳壳枪”!

自来得、二十响、盒子炮

中国人还给驳壳枪起了好多酷炫的名字,因为是自动手枪,可单发也可连发射击,就叫“自来得”、“快慢机”。

驳壳枪一般有10发和20发两种弹夹,装上20发弹夹可以一股脑打出20发子弹,火力凶猛,所以又被称作“大肚匣子”、“二十响”。

又因为每只枪都配备一个大木盒子枪套,该木盒倒装在握柄后, 还可做肩托,像冲锋枪一样抵肩射击,增大射程和精度,威力暴涨,干脆就叫“盒子炮”。

总之在1920、30年代的中国,无论是正规军、杂牌军、还是武装队、便衣队、甚至是土匪、山大王,对驳壳枪都是爱不释手,那时候如果你身背盒子炮,绝对威风八面,引人艳羡。

大家可能以为驳壳枪是中国生产的“土枪”,其实不然,它是正儿八经的原装进口货,由生产精密武器著称的德国毛瑟公司出品,全称是毛瑟军用手枪或者叫毛瑟冲锋手枪。

为何在欧洲没火起来?

奇怪的是,自1896年生产以来,驳壳枪就未成为欧洲任何一国军队的制式武器,大家看一、二战期间的影视资料,很少见到欧洲军队配备驳壳枪的,这是为什么呢?

该枪在欧洲不受人待见的原因表面看,一是价格昂贵,二是该枪比手枪大,比冲锋枪小,不上不下,全自动射击时枪口还严重上跳,影响射击精度。

其实欧洲人不用的真正原因是火力问题。

欧洲军队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装备齐全,根本没有驳壳枪发挥的空间。

比如在二战初的1939年,德军一个普通步兵团就拥有各种口径的火炮65门,重机枪26挺,轻机枪85挺。每个步兵营都配属一个机枪连和一个重迫击炮排,这些还是重武器,轻武器就更不用说了。

到了1943年,德军资源紧缺,一个编制49人的步兵排还配备1门50毫米迫击炮,4挺轻机枪,5支冲锋枪,34支步枪和11支手枪。

这样远程有强大的炮火支援打击力量,近程是轻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网,近战有火力凶猛的冲锋枪,驳壳枪还有什么用。军官拿它做手枪又太大,携带不便,所以驳壳枪在欧洲受到冷落就理所当然了。

更多>>(接下文评论)

您可能对如下文章有兴趣:

  • 1936年蒋介石让李宗仁白崇禧屈服:不准鸦片进广西
  • 金庸古龙72名句,写尽江湖侠骨儿女情长……
  • 《烧饼歌》为什么叫《烧饼歌》?烧饼歌预言了哪些大事?
  • 《山海经》它所描述的怪物是否真实存在?
  • 猪八戒原型朱士行简介,朱士行是怎么死的?
  • 28个中国历史冷知识

扫描关注微信订阅号(zhongguoweilishi),读不一样的历史!

中国人为何这么喜欢驳壳枪?》上有2条评论

  1. 历史爱好者 文章作者

    驳壳枪的“芳华”在中国

    毛瑟公司大概生产了100万支驳壳枪,据说中国进口了约40万支,另外西班牙等国家的军火商也仿造了不少,大部分都卖给了中国,中国内地的兵工厂也仿造了许多,有的还进行了改进,质量也不错,有些还成为了枪支收藏家的珍品,可以说驳壳枪的使用贯穿了整个现代战争史。

    中国为什么这么喜欢用驳壳枪?

    一种说法是,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急需武器,而列强却对中国实行了军火禁运,但驳壳枪作为手枪属于自卫武器,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其实,这是表面原因,如果真想购买武器,走私渠道有的是。

    关键还是火力问题。中国当时太穷,火炮等重武器价格昂贵,大军阀都不能大量装备。同时国内工业力量薄弱,也没能力自产重武器。

    军阀部队的士兵普遍素质不高,训练松弛,重武器即使有了也难以驾驭,维护保养、后勤保障都是问题,所以那时步兵一个团没几门炮,轻重机枪、冲锋枪(如德国的MP18冲锋枪)也没几挺,打仗多是近距离对战,士兵主要武器就是步枪。

  2. 历史爱好者 文章作者

    步枪也是老式的栓动步枪,如著名的“汉阳造”,5发弹夹,打一枪还要拉一下枪栓才能击发下一枪,火力密度太低了。

    驳壳枪虽说有点贵,比起机枪大炮还是便宜多了,而且它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火力凶猛。

    据说当时进行攻坚战,选拔敢死队,标配除了大刀、手榴弹,每人发两把驳壳枪。如果50名敢死队员就是100把驳壳枪,一轮齐射打出2000发子弹,在当时军阀小规模的战斗中,这火力算得上凶悍了。冯玉祥的西北军甚至用驳壳枪装备了一个手枪旅。

    而且,驳壳枪枪身短小,才28厘米左右,便于携带和隐蔽。抗战时期我武工队、游击队员深入敌后搞侦查破坏、惩奸袭扰活动,均喜欢此枪。

    拥有强大火力的驳壳枪,在巷战和近战中更能充分发挥优势。

    《亮剑》中,李云龙和楚云飞等四人化妆进城,混入日本宪兵队长的生日宴会,以驳壳枪组成交叉火力,四人八支盒子炮将赴会的鬼子军官、汉奸官员全部击毙。这虽有艺术夸张的成分,但驳壳枪近战的强大实用却是显而易见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