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拾遗08:一塌糊涂的汉初货币

《汉书·高后纪》、《汉书·文帝纪》里有这样几段不起眼的记载:

——二年(公元前186年),行八铢钱。

——六年(公元前182年),行五分钱。

——五年(公元前175年),更造四铢钱。

大嘴就此查阅了相关资料,发现汉朝初年的货币实在是很混乱。

先普及一下秦汉时期的重量知识。

换算关系如下:1石=4钧、1钧=30斤、1斤=16两、1两=24铢、1铢=10絫(lěi)。

1絫就是10颗黍的重量,黍就是俗称的黄米。

按照现代的计量单位,汉朝时的一斤相当于258克,一两差不多16克出头,一铢在0.7克的样子。

秦朝的时候,秦始皇统一了货币,全国通用“半两钱”,俗称“秦半两”。

“半两钱”青铜质地,圆形方孔,钱上“半两”两个小篆的字样是李斯的笔迹。

“半两钱”法定重量12铢,1两=24铢,所以被称为“半两钱”,大概重量在8克的样子。

现在市面上流传的“半两钱”经过岁月的磨损,已经很少有8克重量的了。

汉朝很多制度都是沿用秦朝的,钱币制度也是如此,所以,“秦半两”依然是汉朝初年的主力货币。

但随着经济的复苏、物价的平稳,“秦半两”在具体使用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钱太“重”了。

简单的说,就是币值太大了,就好比一个“秦半两”是一张十元的钞票,可很多货物的单价只有几块钱。

刘邦下令铸造“荚钱”,因为钱的方孔太大,周边像四片榆钱,所以又被称为“榆荚钱”。

“荚钱”法定重量应该是3铢,也就是2克左右,但因为汉朝不禁止私人铸币,所以“荚钱”越铸越小,有的甚至连1铢的重量也没有。

“荚钱”的偷工减料导致了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到了吕后执政的时候,一代女主希望改变这一状况,开始铸造“八铢钱”,希望用实打实的货币重量挽回经济上的危局。

体大肉薄的“八铢钱”流通之后,问题又来了,一方面钱还是太“重”,价值过高,对小额贸易极端不便;另一方面,有些贵族支持的商人把“八铢钱”融化了,自行铸造可以盈利的“荚钱”。

折腾了四年,吕后又下令开铸“五分钱”。

“五分钱”是五分之一两的意思,也就是2.4铢,其实是“荚钱”的新版。

到了汉文帝时代,刘恒又来添乱,铸造“四铢钱”,又被称为“汉半两”,一直沿用了四十年。

“四铢钱”还是比较实诚的,但依然挡不住奸商的脑洞,他们让人用锉刀一个一个地从四铢钱上锉刮铜屑,然后再用锉下的铜屑铸造新的钱币,结果就是市面上流通的“四铢钱”被越锉越薄,不断“瘦身”。

经年累月,又是通货膨胀。

有人会说,不是挺正常的吗?政府总是和奸商在斗争啊。

大嘴再说一个事实,大家就不会这么认为了。

当时,市面上的流通货币包括了“秦半两”、“榆荚钱”、“八铢钱”、“五分钱”、“汉半两”,其中有官方铸造的,也有私人铸造的,其中有的货币被废止了,但回收工作并不彻底,依然在市面流通。

最重要的是,这些钱币的表面统统印着“半两”!

这是什么操作?让老百姓自己换算?

从重到轻,从轻到重,三个大BOSS来回折腾,实在太乱了。

这种乱七八糟的情况一直到汉武帝时代才得以改变,汉武帝改革币制,铸“五铢钱”,并且在打假、回收旧币上花了大力气,各式各样的“半两钱”才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挺有意思的。

您可能对如下文章有兴趣:

  • 史说正月:正月未必是一月
  • 汉书拾遗03:一个四川人跑到苏北 结果成了河南人的城隍老爷
  • 女人系列:十五岁的皇奶奶
  • 汉书拾遗01:三十六计 刘邦只用了八计就赢得了天下
  • 太监系列:坑人也要照章办事的太监
  • 女人系列:怒砸和氏璧的女人

扫描关注微信订阅号(zhongguoweilishi),读不一样的历史!

汉书拾遗08:一塌糊涂的汉初货币》上有1条评论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