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9月9日、19日,张君劢两次致电蒋介石,要求释放雷震。9月9日,左舜生、李璜在香港召开记者会,为雷震呼吁。同日,左舜生在《联合评论》上发文说:“都知道这是国民党当局一个预定的阴谋,其目的不仅在使《自由中国》不能继续出版,同时也在使筹组中的‘中国民主党’无法成立。”
张君劢,中国政治家、哲学家,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近现代学者,早期新儒家的代表之一。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宝山区)人。曾留学日本、德国,学习政治经济与哲学。回国后,推崇唯心主义哲学,被称为“玄学鬼”。曾参与组织中国民主同盟,在蒋介石拉拢下,参加伪国大。国民党逃台后,张君劢在海外组织“中国自由民主战斗同盟”,以“第三势力”自居。张君劢一生未置产业,仅靠稿费与少量养老金维持,生活清苦。
雷震之评价
从1945年重庆谈判到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再到后来的“制宪国民大会”,雷震始终是穿梭于各党派之间进行游说协调的关键人物。雷震为人豪爽真诚、责任心强、交际能力出色,交友广泛。
对言论的负责,即针对国民党在50年代施政弊病丛生提出批评和建言,直率抒陈所见,即“议政者”的角色;
对反对党的落实,突破了自由主义“皆以思想上的启蒙为志业”的这一旧辙,即“参政者”的角色,概言之,就是从“坐而言”到了“起而行”。
雷震和以他为灵魂的这份刊物对台湾社会转型的影响,台湾学者钱永祥有过论述,直至上世纪80年代,台湾所有重要的政治议题都是根据那份刊物的言论来阐述或界定的,台湾新一代不见得都读过该刊,但所使用的语文、基本概念和陈述方式,都是从这份刊物出来的。
战后的台湾,经过清党、扫红、二二八事件等,本土政治精英力量日渐式微,所以战后的台湾自由主义是从大陆移植过去的。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价值谱系,即从《努力周刊》《新月》《独立评论》到《观察》再到雷震住持的刊物,是一条线下来的。雷震被捕后,该刊物被迫停刊,新党胎死腹中,整个60年代出现了冰封期或沉寂期,虽有零星抗争,但实际影响不大,到70年代,岛内外形势发生变化,尤其是国际上的一系列事件引发了台湾社会的巨大失落,从而导致各种社会运动包括党外运动的兴起—但已不是当年大陆那帮人了,台湾的本土精英开始崛起。
战后台湾“自由主义”渐次兴起,是20世纪上半叶自由主义思潮的延续和发展,以雷震为中心的那一批人都是从大陆过去的,胡适是他们的精神导师,雷震则是火车头式的人物。70年代的“党外运动”从该半月刊汲取了不少思想资源,他们透过参与地方选举和办政论刊物,不断推进台湾民主运动的发展。尽管身处威权政治,但宪政的大框架一直存在,可以独立参选,可以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