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和珅全传 > 第一篇 第一大贪官,万世留名——贪官和坤的传奇人生 第二章 入仕奇缘——从宫廷侍卫到军机大臣

第二章 入仕奇缘——从宫廷侍卫到军机大臣

  科举考试遭失败

  按照清代科举制度的规定,读书人必须首先一一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的考试,总称童生试,简称童试,或称小考、小试。应考者不分年龄大小均称童生、儒童或者文童。院试通过后方可获得生员或秀才的名分,否则,无论年龄大小,自壮年以至皓首老翁,统称童生或蒙童。

  县试就是由各县县官主持的考试,考期一般在二月。要想取得童生出身,考前须向本县衙门中礼房报名,填写自己姓名、籍贯、年龄及三代履历,并获得有本县正式生员的担保书,才能获准参与考试。考试分为五场,内容包括八股文、经艺、《孝经》、小学、策论和诗赋,以及《圣谕广训》等内容。县试通过后才可以参加府试。

  府试多在四月进行,程序和考试内容基本与县试相同,类似于县试的复试。府试录取后就有了参加由各省负责教育的主管官员学政主持的院试的资格。

  院试报名等手续与府县考试基本一样,略去不表。学政驻地府县就近考试,其余各府则分期由学政前往主持考试。正式考试一场,复试一场,录取者名单张红榜公布,这叫做出案。通过院试者获得生员或秀才的名分,还可享受进入府县学读书、免除赋役及食廪的优待。出案后,被录取者还要前往参拜学政等官员,送上礼金,称红案费或谢师礼。这种考试不是年年举行,况且录取人数较少,所以竞争非常激烈,胜出者往往是非常优秀的。

  经过千辛万苦,如果有幸通过童试,你还必须通过由本省学政在各地巡回举行的岁试和科试,这样才算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一般情况下,逢丑、辰、未、戌年为岁考,寅、巳、申、亥年为科考。岁试成绩好的可获得笔墨纸砚等不同的奖励,成绩差的将被处以减少食廪(生活费)、革去生员名分等处罚。科考成绩优秀者可直接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

  此外,未被录取或因故未能参加考试的,还可以在乡试前补考一次。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到庆典加科为恩科。由于考期一般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通过乡试即中举,可获得举人或孝廉的称号,是有资格当官的,但不一定真的能当官,就如同当今的大学毕业不包分配。只有举人才能有参加会试的资格,落榜而成绩较优者可以为贡生,可入国子监学习。年过五十而不及第者,可享受免役、冠带的优惠政策。

  会试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地点为京师,一般在乡试举行的第二年三月举行,由礼部主持,故亦称春闱或礼闱。会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然后皇帝进行殿试,中试者分三等,称一、二、三甲。一甲三名,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各省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如同一人是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则称为三元及第,如同一科连中,则是连中三元,连中三元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只有寥寥十几个人。

  若举人会试不第,愿做官的,可以通过一定考试,获推官、知县、通判等职位,但是由于排队的人太多,机会渺茫。

  清代科举制度承袭明朝,以四书文为主。清朝初期乡会试首场考四书文三题,五经各四题,考生任选一经;二场考论二篇、判五条、诏、诰、表各一题;三场考经、史、时、务、策五题。首场四书文及五经文用八股体,称制艺,亦称时文。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废诏、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诏移经文于二场,废除论、表、判,增五言八韵诗。次年又于首场复置论。四十七年,改律诗于首场四书文后,改论于二场经文后。五十二年后,五科内每科轮试一经,五经依次试毕即废论,以五经出题并试,遂为定制。

  童生院试和生员平时的岁试、科试,莫不如此。清朝规定,童生试试以四书文二题、五言六韵诗一题,再复试以四书文一题、五经文一题、五言六韵诗一首,并默写《圣谕广训》一条。生员的岁试,试以四书文一题,五经文一题,五言六韵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若干字。科试试四书文一题,策同一题,五言八韵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若干字,五经一段。生员在校有月课、季考,以面试的方式进行,考题为四书文一道,排律诗一首,或加策问一道。

  议论时政的文章,有其严格规定的文章程式,应试者必须严格遵守,照本宣科,不得违格。就连内容及所据经传注疏都有规定,作者只能引用古人之言,不得擅自立新,实在是束缚思想。

  无论如何,这是走入仕途的唯一捷径。成家后的和珅自然有了养家糊口的责任,这就要求他有份稳定的收入。作为咸安宫官学中的优秀学生,通过科举博取功名也是和珅的自然选择。于是,和珅开始了走入仕途的尝试。

  和珅在咸安宫学习期间参加了童试,中了秀才。于是和珅在结婚后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参加了戊子科的顺天府乡试,这是属于省一级的考试。可惜和珅虽然机敏好学而又多智。但是或许是因为他的家庭负担过重,不允许他继续走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道路,最终却名落孙山,没有中举。

  他毅然放弃了继续参加考试的努力,迕择了满族子弟通过挑补侍卫的方法来进入官场。

  无论怎么说,毕竟和珅是经过了几年咸安宫官学的学习,又有户部尚书兼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廉的赏识和帮助,却在科举考试时没能中举,这是他的终身遗憾。因为,在讲究出身的封建时代,不管你有多大的才能,不能通过考试做官,是得不到朝廷重用的。通过科举考试走上官宦之路,是普通百姓的唯一出路。

  屈就上虞备用处

  和珅考试不中,就准备继续读书,在科举的考场上光宗耀祖,实现自己的抱负。他的岳祖父英廉告诉和珅,科举并非八旗子弟飞黄腾达的唯一途径。朝廷对满族人的科举出身并不作要求,只对汉人的要求严格。满族人要做官不一定非得通过科举途径,朝廷一直保持着满人重武轻文的传统。欣赏的是骑射之术,旗人多以人选侍卫、军功、笔帖式和官学员举为官。

  英廉对他说:“你现在已经有了三品的世袭爵位,没必要在科举上浪费时间。我帮你在皇宫找一份差事,职位虽然低贱,但可以接近皇上。凭借你的聪明才智,很快就会崭露头角,步步高升的。你虽然承袭的是个武职,但是当今圣上爱才,你又有才学,皇上一定会欣赏,定有出头之日。

  和珅觉得这是个机会,于是先通过英廉的关系,找了个銮仪卫的差事。銮仪卫负责掌皇帝仪卫排列及承应诸事,也就是为皇帝抬御轿的轿夫。充当侍卫是满洲八旗子弟晋身的最好途径,和珅与英廉也一直在为此而努力。

  宫中侍卫的挑补有严格的规定,一是从上三旗三营中选择,再就是从宗室、世职人员及八旗子弟中挑补。清代功臣后裔继承祖先的爵位,称为承袭世职。世职包括公、侯、伯、子、男等五等爵禄,另有云骑尉、恩骑尉、骑都尉、轻车都尉等。按等级规定,和珅的轻车都尉可被录取为三等侍卫。

  宫廷侍卫主要负责宫廷和皇上的安全问题,可扈从皇上到处巡幸。侍卫的由侍卫处统一管理,其最高职官为领侍卫内大臣,是武职中的正一品大员,品级最高。领侍卫内大臣的的任命由皇帝钦定,一般是从内大臣、散秩大臣、满洲都统、大学士、尚书和各省将军中选取。

  侍卫有上三旗侍卫的区别,日常护卫,镶黄旗在前,正黄旗在中,正白旗殿后。站班时有严格的制度,镶黄旗在左,正黄旗在右,正白旗分左右居两旗之次。以上各旗侍卫都由领侍卫内大臣负责管理。日常每旗侍卫分六班,由章京一人带领值勤。

  清代侍卫名目繁多,有乾清门侍卫、銮仪卫侍卫、上驷院侍卫、司辔侍卫、司鞍侍卫、茶膳房侍卫、伞上侍卫、十五善射侍卫、善骑侍卫、善射鹄侍卫、善强弓、善扑侍卫、奏蒙古事侍卫、上虞备用处(黏竿处)侍卫、庵鹞房侍卫、鹘房侍卫、狗房侍卫等。这些职位一般由满洲、蒙古贵族子弟充任。汉人也有担任侍卫的,由科举武进士充任,一般一甲第一名可授一等侍卫、一甲二名、三名可授二等侍卫,二甲前十名可授三等侍卫、蓝翎侍卫。

  侍卫的职位也有优劣之分,其中以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最为风光。御前侍卫一天到晚侍奉在皇帝身边,围绕皇帝转。先别说能力如何,至少混个脸熟。其次就是乾清门侍卫,乾清宫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这两种侍卫都是皇帝的亲信侍卫,要对皇上绝对忠诚,出身要好,也就是说,只有通过严格“政审”的人才能充任。这两种侍卫不归领侍卫内大臣管辖,而是由御前大臣直接负责。御前大臣一职由满、蒙亲贵王公充任,统领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直接服务于皇帝和内廷。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23岁的和珅获得三等侍卫的职位,挑补黏竿处,又称上虞备用处。主要负责皇帝出行时一应仪仗事宜,又叫“打执事”,此处的工作人员就叫“执事人”。上虞备用处是有一定实权的部门。此处的侍卫负责每天早晨到内奏事处接收奏折,还有负责稽查官员二人,如发现奏事处有形迹可疑人员走动,有权命令上虞备用处的侍卫缉拿。

  清朝统治阶级是崇尚武力的满族,受其传统思想的影响,侍卫的地位、权力都比较高,他们不仅宿卫殿廷,扈从警跸,而且号可以传旨、奏事、出使、授将和拘捕犯人、审理案件等,可谓权力极大,故而仕途一般都很顺利,升迁较快。正是由于崇尚武艺的社会风尚,使得侍卫疏于文化等方面的修养,及至清中期,因承平日久,就连武艺射箭等传统也都逐渐荒废,不思进取了。

  当时就有人这样评价那些八旗子弟的侍卫们:很少读书,甚至还有满、蒙文字都不知晓的。见面相互问候,竟然有人难以以礼数相对答,讷讷不语。就算偶然间碰上一两个能读一两句诗词、读一小段小说的,必定被周围的人视为满腹经纶的人。更有甚者,有的办事员竟然不识字,令人叹为观止。

  这样看来,和珅可谓鹤立鸡群。他具有极强的进取心,有着出人头地的强烈信念,坚信只要努力锤打磨练自己,总有崭露头角的一天。而且,他还充分利用侍卫职务比较清闲的机会,努力“充电”,提高自己,积累了不少知识。他这只大鹏,始终没有放弃一飞冲天的梦想。

  展才华和珅近身

  和珅就这样陪着小心默默伺候了皇上三年,到了乾隆四十年(1775年),26岁的和珅终于等到了在乾隆帝面前展现自己的机会。并且官运从此亨通,运气好得让其他人有点儿回不过神儿来。

  一年间,他就从三等侍卫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御前侍卫,兼副都统。第二年正月,刚刚才27岁的他,就被乾隆帝任命为户部侍郎,协助户部尚书管理全国的户口、田亩、赋税以及财政收支等各种事宜。不到两个月,在众人惊讶的目光中,他又被升任为军机大臣,这是他得以进入中央核心集团,成为皇帝的心腹,开始管理中枢政务。该年四月,又兼任内务府总管。八月,兼任镶黄旗副都统。过了三个月,到该年十一月,又被任命为国史馆副总裁,赏戴一品朝冠。十二月,乾隆帝又让他管理内务府三旗官兵事务,并拥有在紫禁城内骑马的特权。

  和珅在这一年内他先后六次升迁,升迁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简直就是坐了火箭。同时其全家的旗籍也从正红旗抬入了正黄旗,由“下五旗”成员,变成了“上三旗”成员;其官职、身份地位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四月,乾隆帝还把最心爱的第十女和孝固伦公主许配给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当时和孝公主与丰绅殷德都只有六岁。这样,和珅便与乾隆成了儿女亲家,从此,和珅成了皇亲国戚。因此,“宠任冠朝列矣。”这一切就足令那些王公显贵以及列朝文武官员们侧目相看。当时,时人把既是大学士同时又是军机大臣的人称为“真宰相”,一般是很难做到的,即便勉强做到这一步,也大都垂垂老矣。而和珅在37岁时,就成了“真宰相”,正是年富力强,宏图大展之际,怎能不让人羡慕。谁能想到幼年时期潦倒不堪的和珅,会有如今的辉煌?当年那些瞧不起他的人恐怕肠子都悔青了。

  在清朝历史上像和珅珅这样被破格重用,迅速晋升的官员,是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和珅为何能够博得乾隆的偏爱,从而快速升迁?关于乾隆帝发现并重用和珅的传说有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在薛福成的《庸盦笔记》中有记载。有一次,乾隆帝即将摆驾出宫,谁料想仓促中侍卫们怎么也找不到“黄盖”(皇帝出行时仪仗队使用的礼仪道具)。乾隆十分生气,怒声喝道:“这到底是谁的过错呀?”下人们见龙颜大怒,个个都瞠目结舌,不知所措地相互对望,一下子都傻了眼,谁也不敢搭腔,但是皇帝问话又不能不答,所以气氛十分紧张。这时只见和珅上前去沉着地应声答道:“典守者难辞其咎。”乾隆正在气头上,刚要发火,抬头一看,好一个俊朗儒雅的后生,当下心中就有三分喜欢,不由得怒气顿消。

  乾隆对这个年轻人有了兴致,就问道:“你是何出身?” 和珅答道:“生员。”又问:“你参加过乡试吗?”和珅答:“戊子曾赴举。”又问:“是什么题目?”答曰:“孟公绰一节。”“哦?”乾隆帝越发感兴趣了,“你还记得你做的文章吗?”和珅本来就对科举十分上心,况且自己对科举也曾经心向往之,对未能中举耿耿于怀,怎会忘记?于是和珅便滔滔不绝的背诵起来,加之声音洪亮,字字清晰,毫无惧色。乾隆帝听后,龙颜大悦。说道:“文章很好啊!”和珅何等聪明的人物?赶紧谢恩,乾隆也觉得和珅是个可造就的人物,于是君臣知遇便从此开始,和珅从此就步入了官场的艳阳天,一路高歌猛进。很快和珅的官位就连连升迁,没有几年他就当上了户部尚书、大学士,以及军机大臣等高官,“凡朝廷大政俱得与闻,朝夕论思,悉得上意。”

  此外,关于和珅发迹、得宠的原因,也有一种说法是,和珅的长相恰似乾隆帝故去的一个爱妃。而且其脖子上和乾隆的爱妃一样有一颗红痣。因此,乾隆以为和珅就是当年那个妃子转世。从此对其“倍加怜惜”,恩遇有加,屡屡提拔他,这就有些牵强附会的意思了。

  总而言之,和珅的发迹是其自身不断积淀加上机遇而来的。和珅在乾隆身边当侍卫,和乾隆接触的机会是很多的,这是别人难以拥有的优势。乾隆发现了他的才华和能力出众,引起了乾隆的注意,再加上和珅五官端正,外表俊朗,讨人喜欢。又加上他口齿伶俐,生性乖巧,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办事机灵,聪敏干练。因此,乾隆帝对他十分赏识,格外青睐,破格提拔,顷刻之间就成了皇上的左膀右臂,股肱之臣这,可谓是飞来的际遇啊,这也算是对和珅怀大才而甘于屈尊的丰厚回报吧。

  和珅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时年26岁)被乾隆帝发现、赏识后,就成了乾隆的贴身随从,经常陪在乾隆身边。他除了悉心侍奉,笑脸相陪皇帝外,更是仔细观察乾隆帝的饮食起居,一言一行,小心翼翼地揣摩其心理与爱好。天长日久便知晓了皇上的脾气与秉性。乾隆帝想做什么,想说什么,他都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不等皇上开口,他就操办停当了,并且干得干净利索,得心应手。把皇上服侍得舒舒服服,特别称心,于是乾隆帝愈发对他喜爱和信任了。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