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与毛泽东一起感受历史 > 第15节 胡乔木回忆皖南事变

第15节 胡乔木回忆皖南事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与日本、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两国三方”关系,呈现出异常复杂的局面。鉴于前一阶段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对抗战的不同态度,日本政府对国民党由军事打击为主转变为政治诱降为主,日军作战的主攻方向由对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转向对共产党的敌后战场。随着日本对华政策的这种改变,国民党政府面对着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发展,其政策的重点也由对外转向了对内,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反共武装摩擦事件。

  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在民族矛盾仍是主要矛盾的条件下,如何处理以或隐或显、时伏时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大敌当前,八路军、新四军不能不以主要力量继续抗击日本侵略军;为了自卫求生,对于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又不能不进行斗争。困难不在于要不要进行这两方面的斗争,而在于如何把这两者结合好,使抵御内患之争不至于损害抗击外侮之敌,以这种斗争来维护共同抗敌之局面。毛主席成功地解决了这个棘手的难题,在粉碎第一次反共高潮之后又领导全党打退了以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国共两党的这次严重的政治军事斗争,对抗战期间的政局和战局,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都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第二次反共高潮发端于1940年10月19日的何、白“皓电”。这一天(19日在电报上以韵目代日,简称“皓”),蒋介石集团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副参谋总长何应钦、白崇禧的名义致电十八集团军正副总司令朱德、彭德怀和新四军军长叶挺,限令驻守黄河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在一个月内全部开到黄河以北地区,并要求八路军、新四军由已有的五十万人缩编为十万人。这是对倡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共产党的通牒,揭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这场史剧的序幕。

  第二次反共高潮距第一次反共高潮仅半年时间。为什么蒋介石对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抗日军队如此迫不及待地发动进攻?这与当时国际形势在一个方面的急剧变动有一定关系。

  1940年6月,德军攻陷巴黎,法国贝当政府投降。9月,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缔结军事同盟条约,急谋结束中日战争,使日本从中国战场抽身,得以侵略南太平洋英美等国的殖民地。为此,德国再次出面调停,劝蒋介石集团对日妥协,日本进一步开展诱降活动。这个时期,英美政府也改变了以牺牲中国利益来换取日本妥协的远东慕尼黑政策,积极拉拢蒋介石加入他们的联盟,以求遏制日本的南进。为了拉蒋,英国表示重开滇缅公路,美国宣布给予大量贷款。另外,苏联根据《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继续给予国民党政府以军事和经济援助。国际上三大力量这样或拉、或诱、或援的结果,使蒋介石感到身价陡增,忘乎所以,好像历史给了他一个“解决共产党问题”的难得机会。

  毛主席分析这一形势,指出:“这是德意日同盟与英美对日积极化的结果”,“一个月来英美与德日意在中国的斗争是异常激烈的。后者要求中国政府放弃独立战争,加入德日意同盟,变为贝当政府。前者要求中国政府放弃独立战争,拒绝贝当政府,变为戴高乐政府,加入英美同盟。目前这一斗争将到白热化”。毛主席剖析蒋介石的心态说:“蒋介石现在是待价而沽,一方面准备加入英美同盟,一方面也准备加入德意日同盟。如果日美战争能早日爆发,并有胜利把握,他是愿意做戴高乐的。一个月来他已利用德意日的声势,不久他还会利用日本向他的让步,向英美再敲一笔竹杠,并要英美自己用卡车送进来,目前是蒋介石最得意的时候。”

  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除了国际形势的变化使其有恃无恐外,还因为他们在苏北制造的反新四军摩擦中吃了亏,急切地要进行报复。自1939年1月国民党在它的五届五中全会上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和“反共”的具体方针后,一直在处心积虑地寻机打击、削弱、直至消灭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1939年12月至1940年3月在华北发动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失败了,不甘心;1940年6月下旬到10月上旬又在苏北挑起武装冲突。在他们看来,苏北的地理位置介于华北与华中之间,是八路军与新四军联系的枢纽,占据苏北,可以阻止八路军与新四军会合。在苏北,国民党的韩德勤部有十六万之众,新四军陈毅部只有七千人。蒋介石让韩德勤发动苏北战争,满以为会一举成功,没有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仅9月底到10月初的黄桥一战,就被歼两个师一万一千多人。苏北战争以韩德勤的惨败告终。周恩来同志谈到这段历史说:“蒋介石捏住鼻子没有说话,但他是要报仇的。在苏北战争结束后,王懋功就到顾祝同那里去,布置皖南事变”。10月中旬,蒋介石集团发出何、白“皓电”是决心要对华中地区的我党抗日武装力量给以致命一击。在“皓电”发出的同时,国民党军司令部向顾祝同、汤恩伯、韩德勤等部发出了围攻新四军的密令。10月24日,恩来同志向延安报告重庆方面的消息说:“蒋之宴会,何之报告,白之反共,汤恩伯、李铁军与马鸿逵等纷纷来渝,江南北部队亦在调动,对于华北进步报章之限制,对舆论反共之动员,对凡有共党左倾嫌疑者加紧监视和逮捕,均证明反共高潮是正在着着上升。”

  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蒋介石发动反共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但前一次规模较小,在国内产生的震动不大。这一次何、白“皓电”是以中央政府命令的形式发出的,气焰嚣张,势头猛烈,对社会各界震动甚大。无论中共的朋友或是中间派人士都为中共的前途担忧。替中共谋划对策者有之,为中共设法调停者有之,要中共发动反内战者也有之。但更多地还是劝中共作出让步。11月1日,恩来同志电告中央说:“现在各方都已感觉形势严重”,“大家一致望我们拿出办法来,并望我们让步,以缓和破裂,这须请中央以决策速告”。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面前,毛主席表现出了大政治家处变不惊、镇定自若的风度。他对形势发展的各种前途以及影响它的各种力量作了冷静的分析,提出了我党打退国民党进攻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毛主席首先分析了国民党的内外关系。他认为:从世界形势看,蒋介石集团“仍是动摇于英美路线与贝当路线之间,他们仍不敢过于得罪苏联,全面反共的决心也不容易下”。从国内看,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在军政、财经、文化、人心方面一概不稳固,其危机是空前的。毛主席说:统治阶级内部是分裂的,在资产阶级中民族资产阶级与大资产阶级是分裂的,在地主阶级中开明绅士与大地主是分裂的,在大资产阶级中英美派与亲日派是分裂的,国民党内部各派之间的关系是不巩固的。这个总的特点决定了国民党领导集团要结成蒋、桂、何联盟,实行反共的统一战线,进行既要抗日又要反共的两面战争。这个特点也决定了他们的中心战略是攻势防御,即以攻势之手段达到防御之目的,决非全面战略攻势。这是蒋介石政策的实质。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