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孙子评传 > 二、战争行动的频繁

  二、战争行动的频繁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选集》合订本第446-447 页)既然春秋时代没有一个最高的权威来稳定秩序和控制局势,社会矛盾如此尖锐复杂而得不到妥善的处理解决,于是只有诉之于战争行动,因而春秋时代的战争行动也就空前的活跃和频繁。据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对鲁史《春秋》的统计,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里面,列国间军事行动,凡四百八十三次";又据解放军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中**事史》附卷《中国历代战争年表》的统计,春秋时期在公元前769-前476 这294 年时间里,共发生战争384 次。当然,由于资料的疏略散佚,这些统计数字还是很不完全的。但由此已足以表明,春秋时代战争的次数之多和行动之密。兹就《春秋左传》所记,对春秋以来较大的战争行动,分为几个类别略述于下:

  (一)

  诸侯国之间为兼并土地和夺取霸权而发主的战争

  这是春秋战争中的主要一项。春秋之初,郑国首先崛起。郑庄公二十六年(前718 年),郑侵卫,"败燕师";次年,郑又侵陈,"大获"。庄公三十一年(前713 年),郑与齐、鲁一起伐宋,"郑师入部"、"人防";次年,郑又与齐、鲁伐许,并"大败宋师";。庄公三十七年(前707 年),郑师又"大败"周王及蔡、卫、陈等诸侯**。郑在诸侯中成为最强的国家。此时,楚在南方攻灭小国,也逐渐强大。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 年),楚败随于速杞;次年,楚又与已联合,大败邓师。楚武王四十年(前701 年),楚败郧与蒲骚;次年,楚又伐绞,大败之。至楚文王十年(前680 年),楚灭息;过了二年,又灭邓。楚成王十七年(前655 年),楚灭弦;二十四年(前648 年),楚灭黄;三十八年(前634 年),楚又灭夔。楚穆王三年(前623 年),楚灭江;次年,楚又灭六与蓼。

  鲁国在庄公时,曾稍有起色,取得攻伐别国的多次胜利。庄公八年(前686 年),鲁与齐一起围;十年(前684 年),鲁败齐师于长勺,又败宋师于乘丘;次年,又败宋师于。

  齐国在桓公时,任用管仲改革,国势强盛而成为首霸。桓公二年(前684年),齐灭谭;五年(前681 年),齐又灭遂;二十年(前666 年),齐伐卫,败卫师;三十年(前656 年),齐会诸侯侵蔡,蔡溃,又伐楚,与之盟;三十二年(前654 年),齐再会诸侯伐郑。桓公在位期间,"东南多有**者,莱、莒、徐夷、吴、越,(齐)一战帅服三十一国"(《国语·齐语》)。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曾想夺取霸权。襄公九年(前642 年),宋率曹、卫、邾等诸侯**伐齐,败齐师于;次年,宋又围曹。到十三年(前638 年),宋与楚战于泓,"宋师败绩"。宋襄公的霸主梦终成泡影。

  北方的晋国自春秋初期晋献公开始,已在向周围开拓兼并,国势渐盛。

  献公十六年(前661 年),晋"灭耿、灭霍、灭魏";十九年(前658 年),晋"伐虢,灭下阳";到二十二年(前655 年),晋灭虢,又灭虞。晋文公即位后,对政治、经济进一步改革,国力更强。文公五年(前632 年),晋率齐、宋、秦等诸侯**,大败楚师于城濮,"一战而霸"。晋襄公元年(前627 年),晋败秦师于;三年(前625 年),又败秦师于彭衙;晋灵公元年(前620 年),晋再败秦师于令狐。

  西方的秦国自穆公即位,也励精图治,开始拓地兼并。穆公十五年(前645 年),秦败晋于韩原,俘获晋惠公,标志着秦国力的强盛。十九年(前641 年),秦取梁;二十五年(前635 年),秦伐,以计使降,又俘获楚的申、息之师;三十六年(前624 年),秦伐晋,"取王官及郊"。秦康公二年(前619 年),秦又伐晋,"取武城";四年(前617 年),晋伐秦,"取少梁";秦伐晋,"取北征";六年(前615 年),秦再伐晋,"取羁马";此年,秦"复侵晋,入瑕"。但秦国在春秋之世,始终受到晋国的遏制,只能霸于西戎。

  楚国自庄王以后,国势更加强盛,灭国益多,并北上与晋国争霸。庄王三年(前611 年),楚灭庸;十三年(前601 年),楚又灭舒蓼;十七年(前597 年),晋楚战于,"晋师败绩";次年,楚又灭萧。楚共王十七年(前574 年),楚灭舒庸;楚康王十二年(前548 年),楚灭舒鸠;楚灵王三年(前538 年),楚灭赖;七年(前534 年),楚灭陈;十年(前531 年),楚灭蔡。楚昭王二十年(前496 年),楚灭顿;次年,又灭胡。春秋时期,楚灭国最多,成为疆域最大的国家。

  齐、秦、晋、楚等大国,在春秋中期,曾进行过多次激烈的大战。周定公十八年(前589 年),晋齐战于鞍,"齐师败绩";周简王八年(前578年),晋秦战于麻隧,"秦师败绩";十一年(前575 年),晋败楚于鄢陵;周灵王十年(前562 年),秦败晋于栎;十五年(前557 年),晋楚战于湛阪,"楚师败绩";十七年(前555 年),晋大败齐于平阴。

  春秋后期,吴国崛起于东南方,攻伐兼并,势不可挡。吴寿梦十六年(前570 年)、吴伐楚、"取驾";吴诸樊二年(前559 年),吴又击败楚师,"获楚公子宜谷";吴余祭十年(前538 年),吴伐楚,"人棘、栎、麻"。吴王僚二年(前525 年),吴楚战于长岸,互有胜负;八年(前519 年),吴败楚及诸侯之师于鸡父;次年,吴又灭巢。孙武就是在吴国日上之时,从齐国来奔于吴的。

  (二)

  华夏族诸侯各国为抵御、击败、驱逐、歼灭戎狄等少数族而进行的战争

  戎狄等少数族对中原诸国的侵扰,自西周以来就为害甚烈。春秋时期,这种侵扰仍然十分频繁。公元前670 年,"戎侵曹";公元前661 年,"狄人伐邢":次年,狄又伐卫,攻入卫国。公元前650 年,"狄灭温";次年,扬距、泉皋、伊洛之戎同伐周京师、攻人王城。公元前647 年,"狄侵卫"、同年,"淮夷病耙"。公元前646 年,"狄侵郑";前644 年,"狄侵晋,取狐、厨、受铎";公元前639 年,狄又侵卫;前636 年,"狄伐郑,取栎";公元前630 年,"狄侵齐";次年,"狄围卫"。公元前623、618、616、606、605 年,狄(赤狄)曾连续"侵齐";公元前617 年,狄又"侵宋"。

  公元前603 年,"赤狄伐晋,围怀及邢丘";次年,赤狄又侵晋,"取向阴之禾";公元前596 年,赤狄再次"伐晋,及清"。

  面对戎狄等少数族的侵扰,中原诸国不时进行反击。首先起来抗击的是郑国。郑庄公三十年(前714 年),"郑人大败戎师";三十八年(前706年),郑又"大败戎师,获其二帅大良、少良,甲首三百"。鲁国也曾奋力抗击戎狄的侵犯。鲁庄公十八年(前676 年),鲁"追戎于济西";二十六年(前668 年),鲁又"伐戎";鲁文公十一年(前616 年),鲁还"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虢国(西虢)亦有抗击戎人之举。公元前660 年,虢"败犬戎于渭";公元前658 年,虢"败戎于桑田"。齐国在桓公时,抗击戎狄最力。桓公十二年(前674 年),齐出师伐戎;二十二年(前664 年),齐又北伐山戎;二十七年(前659 年),齐与宋。曹等诸侯国之师一起"逐狄人";三十八年(前648 年),齐还与晋一起,平定扬距。泉皋。伊洛之戎同伐周京师之乱。

  南方的楚国,处于蛮夷少数族的包围之中。它在向外开拓。兼并土地的过程中,必然要与蛮夷等少数族发生激烈的冲突,楚所攻灭的国家中,有相当多是属于蛮夷少数族的。北方的晋国,与戎狄少数族邻近,狄人经常出没其间,因而它就成了春秋时抗击狄人侵扰的主力。献公二十五年(前652 年),晋"败狄于采桑"。襄公元年(前627 年),晋"败狄于箕"。景公六年(前594 年),晋"败赤狄于曲梁,灭潞";次年,晋又"灭赤狄甲氏及留吁"。景公十二年(前588 年),晋讨伐赤狄唐咎如,"唐咎如溃"。厉公二年(前579 年),晋"败狄于交刚"。平公十七年(前541 年),晋"败狄于大卤"。昭公二年(前530 年),晋攻伐北狄之鲜虞,"灭肥";五年(前527 年),晋又攻伐鲜虞,"克鼓"。顷公元年(前525 年),晋"灭陆浑之戎";六年(前520 年),晋再次"袭鼓,灭之"。地处西陲的秦国,与戎狄的接触更多。它的强大,是在与戎狄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秦穆公时,"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此后,秦与戎狄的攻伐战争,仍长期持续不断。

  (三)

  周王室和诸侯国内国君与卿大夫之间为争夺权力、领地、赋税、人民而进行的战争

  首先说周工室的内乱,春秋时期就发生过多起。周僖王四年(前678 年),周大夫子国与夷诡诸有隙。子国"以晋师伐夷(周采邑),杀夷诡诸"。惠王二年(前675 年),周大夫"国、边伯、石速、詹父、子禽祝跪作乱",奉王子颓以伐惠王,并引"卫师、燕师伐周",子颓得立。至惠王四年(前673 年),郑、虢等国之师"同伐王城","杀王子颓及五大夫"。襄王十六年(前636 年),王子带"以狄师伐周,大败周师",逐出襄王。次年,晋、秦等国勤王,此乱才得以平息。景王二十五年(前520 年),王子朝"帅郊、要、饯之甲"作乱,单氏、刘氏所率领的"王师败绩"。直到敬王十七年(前503 年),单氏、刘氏"败尹氏于穷谷",王于朝之乱才偃旗息鼓。宋、郑。卫等中原国家,国君与卿大夫之间的内部攻伐也十分激烈。公元前710 年,"宋督攻孔氏",弑宋殇公;公元前682 年,宋万弑宋闵公,"萧叔大心及戴、武、宣、穆、庄之族以曹师伐之";公元前609 年,宋文公"使戴、庄、桓之族攻武氏";公元前576 年,宋华氏"帅国人攻荡氏";公元前522 年,宋华、向二氏作乱,被宋元公击败;次年,齐师戍宋,又"败华氏于新里"。郑国在简公三年(前563 年),尉、司、堵、侯、子师等五族作乱,他们"攻执政",杀死子驷等政敌多人;简公十二年(前554 年),郑子孔当政,"子展、子西率国人伐之,杀于孔"。卫国的孙氏,于公元前559 年攻卫献公,"败公徒于河泽";公元前547 年,卫孙、宁二氏互相攻伐,"宁喜弑其君剽"(卫殇公);次年,卫公孙免余又"攻宁氏,杀宁喜"。公元前522 年,卫齐氏作乱,攻卫灵公;北宫氏又"伐齐氏,灭之"。

  位于东方的齐、鲁二国,春秋后期的内部攻伐更是紧张。齐景公二年(前546 年),齐庆封"攻崔氏",杀崔成、崔强;次年,齐栾、高、陈、鲍之徒又攻庆氏,庆封奔吴;景公十六年(前532 年),齐陈、鲍二氏联合,"伐来、高氏","战于稷,栾、高败,又败诸庄"。鲁昭公于公元前517 年"伐季氏",被盂氏、叔孙氏联合击败;前515 年,鲁盂氏。阳虎又伐昭公,"公徒败于且知";公元前502 年,阳虎劫昭公而"伐孟氏",阳氏败。鲁定公十二年(前498 年),孔子以司寇的身份下令伐费季氏,"败诸姑蔑"。孙武在世时,齐、鲁两国公室与卿大夫之间的战斗正难分难解。

  楚国内部国君与卿大夫之间的攻伐战斗,没有像中原国家那样频繁,但也时有发生。楚庄王九年(前605 年),楚若敖氏为乱,庄王"与若敖氏战于皋浒",将其击灭。春秋末年,楚又有白公胜之乱。叶公"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败而自缢。

  晋国在春秋时期,是内部国君与卿大夫之间的攻伐战斗最为纷繁的国家。公元前718 年,晋曲沃庄伯"伐翼",翼侯奔随;公元前709 年,曲沃武公又"伐翼",杀晋哀侯;公元前704 年,曲沃武公"灭翼";公元前679年,曲沃武公再"伐晋侯缗,灭之"(《史记·晋世家》)。晋厉公七年(前574 年),厉公使胥童、长鱼矫等"攻都氏",杀三部;晋平公八年(前550年),栾氏帅曲沃之甲人绛,与范氏战,不胜而奔;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范氏、中行氏伐赵氏",赵鞅奔晋阳;又"伐公,国人助公",二氏败奔;次年,晋人又"败范、中行氏之师于潞"。吴王阖庐曾问孙武道:"六将军分守晋国之地,孰先亡?孰固成?"(银雀山汉墓竹筒《孙子兵法·吴问》)可见在孙武生前,晋六卿尚在拼搏厮杀,胜负未定。

  (四)

  人民和统治阶级之间因反抗和镇压而发生的战争

  春秋时期人民的反抗大多以"民溃",即逃散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的形式出现,但武装斗争亦已相当普遍。公元前550 年,陈国筑城的役夫起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是年"庆氏以陈叛",楚"屈建从陈侯围陈"。陈人筑城以拒,因夹板落于城下,庆氏便杀了筑城的役夫。于是,"役人相命,各杀其长",把庆氏的首领庆虎、庆寅全部杀死。郑定公八年(前522 年),郑国起义的民众聚集于萑苻之泽,统治者"兴徒兵以攻莅荷之盗,尽杀之"。周景王二十五年(前520 年),周王室的手工业工匠乘统治阶级内乱之机,举起义旗,"伐单氏之宫",结果未能成功,为单氏所败。公元前506 年,楚昭王因吴师入郢而逃至云梦泽,遭到起义人民的袭击。起义者乘王熟睡之机,"以戈击王"。可见人民的武装斗争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以上四种内容不同的战争交错进行,使春秋时期的军事行动特别频繁。

  为了应付国与国之间日益剧烈的兼并活动,抵御戎狄蛮夷少数族不时而来的侵扰,平息卿大夫之间争权夺利的倾轧斗争和犯上作乱的叛逆行为,镇压人民的反抗行动和武装起义,各诸侯国的统治者都把打仗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致力于扩军备战。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