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孙中山谋略大全 > 以俄为师

以俄为师

  孙中山在改组国民党的前后认识到了十三年的革命未能成功的原因是缺

  少一支革命军,一支与“当兵吃粮的旧军队完全不同的革命军。他迫切要求建设一支革命军队,但他认识到仍然按照以前那方法建军是不行的,孙中山开始了中国史元前例的关于一支革命军队的新探索。

  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从苏联十月革命胜利是凭借一支强大的革命军的例子中得到了启示,提出了他的“以俄为师”的建立指导思想。

  孙中山“以俄为师”的建军策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视军队政治思想工作;一是重视军队骨干培养,以军校的形式来训练军队的骨干;一是改革军队的组织结构建设。当然,三者之间并否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互相影响的。

  政治建军上所作的努力是极具开创性的,也很是成功的。孙中山在对苏联红军进行初步了解之后,认识到苏联军队之所以战元不胜,是因为苏联红军是一只用革命主义武装的军队。他认识到用革命主义打战,不但能使革命军队具有坚强的战斗力,还能够瓦解敌军。孙中山决定用新三民主义武装革命军。也正因为如此,他确定了政治工作在军队中的重要地位。

  也正因为认识到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办学方针中,贯彻着军事政治并重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一些课程中,进行新三民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思想教育。井在军校内倡导“团结、牺牲、奋斗”的精神,孙中山亲自为黄埔军校制定了“精诚团结”的校训,要学生为振兴中华团结友爱,悲喜同心,生死共赴。并在军校内倡导奋斗牺牲的革命精神,军校大门上端高悬“革命者来”的匾额,两侧写着“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怕死勿人斯门”的对联。师生们在革命精神的熏陶下,形成了一种坚不可摧的黄埔精神。

  政治建军还表现在党军组织建设改变上。在党军中设立了党代表和政治机关。教导团体的团、营、连三级设党代表。在军校设政治训练班,培训见习党代表。东征时,东征军里设有政治部,另一方面还重视党军兵员的成份问题,使得政治觉悟较高的工人和农民成为主要成员,这样使得党军战斗力倍增。

  孙中山“以俄为师”的军事策略还表现在创办黄埔军校这一行动上。孙中山接受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建议,为组织革命军的干部培养而创办了黄埔军校。

  1924年1月24日,指派蒋中正为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长,聘请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加伦将军为军事顾问,参照苏联辽军的样式组建军校。

  军校教育也“以俄为师”,注意培养学生的革命牺牲精神,注重军事与政治并重的教育方针。军事训练更是体现了联俄政策和以俄为师的策略。1923年1月,苏联顾问由捷列沙托夫、捷尔曼、波良克和契列帕诺夫等组成了苏联军事顾问团到黄埔工作。苏联顾问为黄埔师生讲解各门课程,随同学生们出操演习,随时随地指示各处动作要领,帮助师生们贯彻执行各项制度。

  军校的组织工作,为了防止投机分子混人革命军校,要求人校的学生有献身革命的思想准备。大部分考生不少是通过共产党及国民党的地方组织,用秘密或半秘密的方式来的,大多是出身工农或倾向进步的青年,军校对不纯洁分子坚决清除。军校也设立党代表和政治机关制。孙中山任命忠于新三民主义的廖仲恺为党代表,而政治部主任却三易其人,起初是戴季陶,因其不满三大政策被撤,后来任命邵元冲、邵把政治部主任之眼当成官做,最后改任能认真执行“以俄为师”的周恩来。

  孙中山“以俄为师”的策略办军校,为革命培养了大批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孙中山在军事执行“以俄为师”这一策略还表现在他组建党军这一实践之上,他向苏联学习,把革命军置于革命党的领导之下,让革命军服务于革命党的政治目标。他在很多地方就干脆把革命军称为党军,以表明革命军与革命党的关系。

  在党军的组织建设上,设立政治部和党代表制,选择忠于新三民主义的人选担任党代表和政治部的职务,并赋予党代表与部队军事长官同等的权力,使得革命党能在军中展开政治思想工作,使革命军处于受革命党领导监督的地位。他还接受苏联顾问的意见,重视党军领导力量的配备和武器的装备。

  孙中山在组建革命军中,采取了“以俄为师”的基本策略,采取了许多措施,使得它成为一支异于中国以前任何旧军队的新军队,具有了不可比拟的战斗力。不管是东征,还是北伐,都充分体现了孙中山这一策略的正确性。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