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孙中山谋略大全 > 各民族之间应平等

各民族之间应平等

  中国是一个历史上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处理各个民族之间的地位关系是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到中国能否民主独立、长治久安的重要因素。

  封建社会几千年统治,中国在多以汉族为统治中心,到了元朝,蒙古族人主中原,清朝,满族人主中原;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将如何来处置国内的民族关系呢?

  孙中山以高瞻远瞩的目光,认为革命的目标是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共和政府,而不只是简单的“排满”,而且“排满”也只是排那些害人的满洲贵族,而不是排所有的人。不管是革命,还是建立共和政府以后,都要各民族共同努力、共同促进。

  就此,孙中山在接受和提高中国农民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民族主义观的基础,提出了如何处理民族地位关系的政治谋略――各民族应立于平等地位。

  具体内容为“反对一个民族宰制于上”,实现各个民族间的平等,任何民族不得享有特权,也同样不受到排斥。

  孙中山这一观念贯穿其整个革命过程。在建立同盟会时,他就注意到了他许多战友具有复仇主义色彩、种族主义性质的思想倾向。他认为反满不能把所有的满族人都置于敌对方面,我们并不是恨满人,他说把民族革命视为要灭尽满洲民族是大错特错。他反对同盟会的名称前冠以“对满”二字,认为“我辈所以革命,即令满人同情于我,亦可许入党”。

  1920年11月,孙中山又主动否定了带有大汉族主义色彩的“五族共和”主张,认为国内何止五族,只提出“五族共和”是很不切当的,他认为中国应仿效美利坚的规模,形成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各少数民族在内的民族集合体――中华民族。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党内合作时,孙中山对民族的地位又有了新的认识,认为民族同化仍有着大汉族主义味道,在他的民族主义之中又注入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民族自决和民族自治的原则。1924年4月,他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中说:“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他主张在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之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

  孙中山所提出解决民族问题的准则反映了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族运动所内涵的民主主义精神。他提出的“各民族应立于平等之地位”的策略,既是当时形势下革命的需要,也是实现革命之远大目标建立中华民国共和政府后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可谓是高瞻远瞩。

  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国内,满清贵族利用其政权对各民族人民实行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国际,帝国主义列强利用其“鹰大”――清政府,欲置中国于“共管”和“瓜分”的厄运之中,正如孙中山所说:日人驻兵于南满,俄人驻兵于蒙古,英人驻兵于西藏,法人驻兵于滇黔,日思瓜分。”

  如何摆脱这种双重的民族危机呢,孙中山认为必须进行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而且这两种革命应同时并举,一步到位。要并举两种革命,就必须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以壮大革命之力量。就这一步而言,主张各民族立于平等之地位是唯一的策略。

  就远大目标来看,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府之后,接着的就是进行社会政治经济建设。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各民族均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只有实行各民族平等才能团结各民族人民,进行中国的建设。

  孙中山在摸索中国革命道路时,就如何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提出了让“各民族立于平等地位”的谋略,对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