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诺贝尔 > 第六章 巴黎

第六章 巴黎

  1. 爆炸胶

  1873年。步入不惑之年的诺贝尔,再次来到巴黎。今非昔比。此时的他,已是腰缠万贯的大富豪。他在巴黎埃图瓦勒附近新建的上流社会居住区,购置了一座漂亮的小公馆。这座公馆坐落在马拉科夫大街53—

  59号。

  接着,他花了大笔的金钱,把这座公馆装饰得大方而又实用,华丽而又舒适。会客室雅致、朴实。温室内,种有他最爱的兰花。后院建有马厩,停放着漂亮的四轮马车。最主要的,自然还有一个设备完好的小型实验室。

  现在,他第一次聘请了私人助手,一位年轻的法国化学家,名叫乔治斯·费伦巴赫。此后,他成了诺贝尔幕后忠实可靠的助手。

  任何一项新技术,无论它当时如何成功,都得继续完善,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实践的需要。

  诺贝尔不禁想起他多年的研究工作,从硝化甘油到“诺贝尔专利火药”,到雷管的发明,再到安全炸药——达那炸药。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血的代价。

  达那炸药是否到了它的尽头。

  其实不然。

  达那炸药的爆破力,就比硝化甘油要低,只不过它在运输、使用过程中,比硝化甘油要安全得多,才为用户广泛接受。

  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既有硝化甘油的爆破力,又像达那炸药那样相对安全、容易处理的炸药,岂不美哉。

  诺贝尔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做过大量的试验。真是绞尽了脑汁。

  1875年的一天,他在实验室继续做着试验。一不小心,割破了手指。

  他随手用火棉把伤指敷了起来。可是,到了半夜,疼痛的手指使他久久不能入眠。

  一个久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他的脑海中浮现:

  “如何使火棉和硝化甘油这两种威力最大的炸药,适合地混合起来。”

  凌晨4点钟。他连忙起床,跑到实验室,将他刚才想到的一种可能成功的方法,迅速付诸于实验。

  早晨,当他的助手费伦巴赫来到实验室时,诺贝尔已经完成了实验。

  实验室的工作台上,一个普通的玻璃平皿内,设置着第一份诺贝尔新发明的炸药。这就是“爆炸胶”。

  此后,诺贝尔和费伦巴赫冒着巨大的危险,总共进行了二百五十多次试验,从各个方面加以论证。

  接着,又在诺贝尔的四家工厂,借助利德贝克制造的设备,对这种新型炸药作了扩大试验。

  1875年,爆炸胶首先在英国取得专利权。

  翌年,它在美国申请了专利权。

  爆炸胶问世后,在各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它不仅比纯硝化甘油的爆炸力要大,而且耐冲击,具有强大的抗湿抗火性能,尤其适合于水下爆破。

  此外,它的生产成本比较低。因此,爆炸胶可以说是一种各方面都很理想的新型炸药。

  就连当年极力反对诺贝尔的“英国最出色的火棉研究者”埃布尔教授,也不得不在公开场合下宣布:

  “诺贝尔的爆炸胶是已知炸药中各方面最为圆满的一种。”

  在英国,如同达那炸药在1871年被引进时的情况一样,由于该国法律对爆炸物的严格限制,直到1884年,诺贝尔设在英国的阿迪尔工厂,才开始生产爆炸胶。

  在世界各地,爆炸胶已经以各种商品名,例如“诺贝尔特号达那炸药”,“特快达那炸药”,“撒克逊人炸药”,“葛里炸药”等,进入了市场。

  在嗣后的几十年内,爆炸胶始终保持了它在工业、交通建筑业、炸药用户中最畅销的地位。

  诺贝尔在发明爆炸胶后,不久又在巴黎郊外塞夫朗-利夫里建立了一座规模更大的实验室。

  他打算在这个僻静的地方,继续他的实验研究。

  2. 和平战士伯莎

  巴黎,是诺贝尔最喜爱的一座城市。

  1873年,他购置了巴黎马拉科夫大街上的一座小公馆,而且雇用了他的第一个私人助手费伦巴赫。

  年轻的时候,他曾经在这里有过一次热烈的初恋。

  每当他从自己繁忙的工作和实验中解脱时,难免出现一种伤感之情。

  他曾经同几位有教养的聪明女性,保持通信交往。

  他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可以用几种语言同她们交谈。

  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据我个人所见,同巴黎女士谈话,是最消沉的。相反,同有教养而又不过分受束缚的俄国女士会谈,则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遗憾的是,她们都讨厌阿谀奉承。”

  诺贝尔除了从事科学实验和商务方面的活动以外,大量的通信和日常文秘工作占去了他不少的时间。从复写到私人账目的保管,每一个细节,全都是他一个人亲自处理。

  因此,他很想雇一名女性秘书。

  1876年春,维也纳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

  居住在巴黎的一位富有的、受过高等教育的老翁,欲雇一名精通语言的成年女士做秘书兼管家。

  这则广告引起了一位名叫伯莎·金斯凯·冯奇尼克·昂德泰托的女伯爵的注意。

  女伯爵伯莎,当时33岁。

  她于1843年6月9日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其父曾是奥地利显赫一时的大元帅。但在她出生之前,父亲就已经去世。从此家道中衰,穷困潦倒。

  她30岁时,在冯萨特纳家做家庭教师,同这家人的一个比她小7岁的儿子阿瑟·冯萨特纳私订了终身。可是,这个小伙子的母亲极力反对这门婚事,一方面是两人的年龄悬殊,而主要原因还是伯莎的嫁妆不足。

  所以,伯莎见到这则广告后,欣然前往应聘。

  一到巴黎,在火车站就受到了诺贝尔的热情接待,随后她被安排到离诺贝尔住宅不远的一家旅馆。

  伯莎在旅馆住了一段时日后,搬进诺贝尔在他自己的豪华住宅内为她准备的房间。

  出乎伯莎的预料,她发现广告中说的那个“老翁”,并不很老,他年仅43岁。不过很脆弱,中等身材,满脸黑色络腮胡子,既不好看也不难看的相貌,一双蓝色眼睛,流露出忧郁而又温和的目光。说起话来,时而给人以悲切感,时而令人觉得稳重而坚定。

  伯莎是位貌美、温存、端庄、聪慧的女性。她爱好音乐和文学,能流利地讲四种外语。所有这些,使诺贝尔感到很满意。

  但是,诺贝尔紧张的研究工作,以及大量的应酬,使得他们很少在一起。

  他们相识仅仅一个星期后,诺贝尔便因商事离开了巴黎。

  就在这一时期,伯莎接二连三地收到她的未婚夫的来信,催她回去。

  伯莎没有等到诺贝尔返回巴黎,她就变卖了首饰,买好车票,匆忙回到了维也纳,选择那位曾经宣称没有她就不能活下去的年轻人阿瑟·冯萨特纳作为她未来的丈夫。

  1876年6月12日。他们在郊外的一个小教堂里,秘密举行了婚礼,转道去了高加索度蜜月。

  伯莎的突然离去,使诺贝尔深感遗憾。

  不过,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直到阔别11年之后,1887年伯莎和她的丈夫一起,到巴黎探望诺贝尔时,他们才又重逢。

  他们的第三次相处,也是最后的一次相处,大约是1892年,在苏黎世湖的游艇上。

  这时的伯莎,已经成为一名和平战士。她出版了好几部书,其中有1889年出版的《放下武器》。她在维也纳建立了“和平之友协会”,并且当选为第四次世界和平大会的领导成员。

  伯莎向诺贝尔叙述了她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思想,以及她设想的和平方案。一贯厌恶战争,视战争为“各种罪恶中的魁首”,热爱和平的诺贝尔,听了伯莎的一番言语,沉思良久。最终他决定以某种方式,积极参与和平事业。

  1893年1月7日,诺贝尔在给伯莎的信中,写道:

  我希望拨出我的部分财产,设立一种和平基金,每五年颁发一次 (大概可颁发 6次,因为在改革现行制度中,我们经过30年后可能会失败,一切又势必回复到原始的风尚)。

  这项奖金,旨在授予那些最能推进欧洲普遍和平思想的男人或女士。我不认为,仅仅通过极其缓慢的程序,就能够达到放下武器的目的。我甚至认为,没有必要在国家与国家之间强迫仲裁。

  我的观点是,所有地区都绝对保证反对第一侵略者,这样战争就有可能制止。

  毋庸置疑,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必将成功,甚至那些最好争吵的地区也可以诉诸法庭,或者维持原状。

  以后,诺贝尔又将设立和平奖的愿望,写进了1895年11月27日的最后遗嘱。

  伯莎,这位不仅影响了诺贝尔和平奖的设立,而且体现了诺贝尔本人意愿的伟大的和平战士,终于在1905年成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当之无愧的获得者。

  3. 卖花女索菲

  伯莎突然离去后不久,孤独的幽灵,再次偷偷地进入了马拉科夫大街的诺贝尔公馆。

  诺贝尔写道:

  “我像别人一样,也许比别人更强烈地感觉到孤独的沉重压力。在多少个漫长的岁月里,我一直在寻求一个能够与我心心相印的人。”

  很明显,他多么希望有一个年轻的女性作为伴侣,给予他爱抚,驱走那孤独的幽灵,同甘共苦生活一辈子。

  1876年夏秋时节,诺贝尔去奥地利作商业性旅行。

  在维也纳附近的巴登。

  诺贝尔在一家花店里,邂逅了一个端庄、秀气的姑娘。

  姑娘名叫索菲·赫斯,20岁,生于维也纳一个简朴的中下层家庭。

  她的父亲,只能勉强维持一家六口人,二老和四个女儿的生活。索菲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出来做了一名卖花女。

  他们经常相会,交谈。

  诺贝尔听了她讲述的悲惨生活经历后,深受感动。而她的经历,自然很容易触动诺贝尔,对他自己童年往事的回忆。诺贝尔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并且答应帮她找一份较合意的工作。

  不久,他们之间的友谊,越来越密切了。

  诺贝尔最初的目的,是想尽一个大朋友的责任,帮助这个媚人的年轻姑娘获得良好的教育,然后让她在生活中有一个较高的起点。

  两年后。

  诺贝尔在巴黎为她租了一套房间,送给她一笔可观的津贴。可是,他又不可能长期地充任慈祥的保护者。他似乎真的爱上了这位受他保护的年轻女子。

  如同在其他方面一样,诺贝尔在对待索菲的举止上,也是相当矛盾的。

  一方面,他告诫索菲,说她不可能得到他,劝她及早找一个年轻的伴侣。另一方面,他又极度猜疑,斥责她同其他男人有私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索菲在巴黎雨果大街上的住所,装修得时髦而又华丽。她还有一个私人女仆、一个厨师和一个雇来教她法语的女伴。

  索菲似乎变得很脆弱,她经常去国外温泉疗养。1879年,诺贝尔还在巴特伊施尔为她租了一幢别墅,这幢别墅一共拥有15个房间。

  一个既不会计划开支、又不会料理账目的女人,此刻却以无限制的开销,换取纵情的享受。虽然诺贝尔经常为她提供丰厚的贴补,到头来还要替她还债,把她从法警那里救出来。

  诺贝尔给她写过许多封内容很长的信,满怀希望进行规劝,苦口婆心,试图把她从一个懒惰、任性、贪玩、不负责任的姑娘培养成聪明和有事业心的女人。

  结果诺贝尔失败了。

  这使我们看见了一个类似萧伯纳笔下“卖花女”的故事只是索菲始终没有成为诺贝尔所期望的、有礼貌和有学识的淑女。

  从1883年到1893年,正是诺贝尔一生中最痛苦的时期。

  1888年和1889年,他的二哥路德维希和他的母亲相继去世。索菲又使得他情绪极度低落。从而导致那种被他称作“尼费海姆幽灵拜访症”

  的神经抑郁症,不断地加重。

  1891年春。诺贝尔在得知索菲要在数月之内生产的消息后,给这位“可怜的姑娘”写了一封回信。

  诺贝尔在信中写道:

  “你现在需要的是同情,而不是斥责。造成这一既成事实的责任,应归咎于你的童年和早期教育。”

  不过,诺贝尔仍然答应给她慷慨的津贴花用。

  经过同奥地利律师长达数年时间的谈判后,诺贝尔将一笔总额为30万匈牙利克朗(相当于15万奥地利弗罗林)的匈牙利债券,抵押在维也纳的一家银行里,以保证她每月得到500弗罗林的收入。

  1894年9月。

  诺贝尔首次去维也纳探视索菲和她的女儿。

  回到巴黎后不久,诺贝尔在9月12日给索菲写了一封信。

  他在信中写道:

  “你似乎比以前任何时候都要健康,我不知道你为何抱怨。当然,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你目前的处境,也不会像你所希望的那样如意。可以想象,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如此,但是你并非世上最为不幸的人。

  你的孩子很可爱——要让她接受良好的教育。我对你同孩子父亲的关系毫无所知,因此恕我无法判断你是错是对。总之,这不是我的权利。”

  诺贝尔写给索菲的最后一封信,是1895年3月7日。

  他在信中说:

  你的骑兵军官真的想同你结婚?如果是真的,那么他最适合,也是明智的。不过,你必须抛弃你的自负,以及你的许多愚蠢的想法。

  索菲终于同她孩子的父亲匈牙利军官冯卡皮瓦上尉结婚了。

  但是,他们的婚姻只是个形式,索菲并没有同她的丈夫住在一起,而且两人分别不断地向诺贝尔要钱。

  诺贝尔去世以后,索菲再度负债累累。

  她通过奥地利律师,向诺贝尔的遗嘱执行人软硬兼施,要求给予帮助。她的理由是,她和诺贝尔交往18年,曾经被诺贝尔确认为他的妻子,她藏有诺贝尔写给她的大批信件,说可以在法庭上证明这一点。一旦在法庭上得不到满意的解决,她威胁要将这些信件公开拍卖。

  在诺贝尔去世后的头两年,遗嘱执行人面临着许多重要事情要办,为了避免更大的困境,尤其担心这批信件的公开可能给诺贝尔本人带来不利。

  于是,遗嘱执行人宁可抱着息事宁人的原则,同索菲进行谈判。

  谈判的最后结果是:

  索菲交出了216封诺贝尔写给她的原始信件、一封电报和一张诺贝尔的肖像。并且保证不作出任何有损于诺贝尔声誉的事情。

  遗嘱执行人同意替她付清累计达1.2万弗罗林的债务,仍然按照诺贝尔遗嘱的指定,给她每月500弗罗林的花费。

  诺贝尔一生中,最后一个女人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人们禁不住要问,如果诺贝尔在他成年生活中有一个能够理解和帮助他的贤内助,那么,结局又将如何呢……。

  4. 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

  且说爱默纽尔在圣彼得堡遭到破产后,1859年返回瑞典时,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并没有随父母一起回国。

  大哥罗伯特,结婚后同妻子去了芬兰。他在芬兰做过各种工作,最后经营了一家商店,专门销售石油、灯具和陶器等商品。

  二哥路德维希,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拥有了自己的枪炮制造厂。

  路德维希的工厂越来越发达,而罗伯特的商店却没有什么起色。于是,罗伯特便去协助路德维希。

  一天,路德维希和罗伯特商量。

  “目前枪械的订货不断增加,而用来制作枪托的桃木却远远不能满足。大哥,你能否到外地收购一些回来。”

  “高加索地区的巴库是桃木的产地,我去试试吧。”

  就这样,去巴库收购桃木的罗伯特,意外地发现了沉睡在地下的石油。

  接着,他在那里买了一小块似乎能够出油的田地,进行调查研究。

  油田的情况得到证实后,他便果断地向当地政府购买了开采特许权。

  路德维希发挥自己机械方面的特长,设计了开采石油的许多“新机械”。

  经过两兄弟的辛勤开发,油田发展到了相当大的规模。

  1877年。

  路德维希来到巴黎。他同阿尔弗莱德谈起巴库油田,和有关组建石油公司的打算。

  路德维希得到阿尔弗莱德的同意,便急忙返回。他联合了在圣彼得堡的七名机器制造业商友,再加上诺贝尔三兄弟,总共有十名股东。

  1879年,“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宣告成立了。

  公司总部设在圣彼得堡,股金资本为300万卢布。

  路德维希投入了他的全部资产,因而获得了多数股份。阿尔弗莱德投资三十分之一,即10万卢布。罗伯特由于他的发现和开创性工作,获得10万卢布股票的奖励。

  罗伯特在公司成立的第二年,由于健康原因,回到了瑞典。他在瑞典买了一些土地,度过幸福的晚年,直到1896年告别了人世。

  罗伯特走了以后,两家大型企业的担子,全都压在路德维希一人肩上了。

  然而,路德维希却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现代企业家。他认为,积聚资本,还不如完善企业设施,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

  他因此受到许多职工的尊敬,了解过去巴库油田情况的人,都把路德维希称作“将贫瘠不毛的巴库变为绿洲的人”。

  可是,石油公司创建几年后,路德维希遇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困难。

  这家公司新造的几艘油轮沉没,巴库地区一些工厂接二连三地遭火灾,加上扩建工程过多,产品过剩和积压,很快便出现资金周转不足,企业濒于破产。

  1833年,阿尔弗莱德不得不抽空去了一趟圣彼得堡。

  他严厉地批评了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但是对他的二哥路德维希,在相当短暂的时间内所取得的个人成就作了肯定。

  他通过提供400万法郎的低息短期贷款,购买大批新股票,给予公司大量的财政帮助,终于使公司的形势转危为安。

  阿尔弗莱德还出任了公司董事。

  在返回巴黎时,阿尔弗莱德在给他二哥的信中写道:

  我们意见分歧的惟一之处,在于你是先积蓄后赚钱,而我则认为,最好是先筹钱后扩充。如果我们能够在方法上取得一致,那么我就会赞同你所进行的扩充工作。

  路德维希在回信中,写道:

  诚实,有勇气,有决心履行自己义务的人,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你的援助对于我们来说,的确很宝贵。今后,人们大概永远不会忘记,诺贝尔兄弟石油公司,是名副其实的诺贝尔兄弟共同创建、发展起来的公司。

  诺贝尔三兄弟,同他们的父亲一样,光明磊落,诚实正直。只要认准了正确的道路,他们就会百折不回,义无反顾地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后来,路德维希经过数年时间的苦心经营,终于使公司发展成为全世界屈指可数的大企业,被后人誉为“俄罗斯的洛克菲勒”。

  1888年,路德维希因患心脏病,在三兄弟中最早离开了人世。

  在他身后留下了许多业绩。但是,更值得后人记取的是,他生前经常说的一句话: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如下几个条件:

  洞察力,毅力,勤奋,节俭。

  5. 诺贝尔的“自传”

  诺贝尔一生非常谦虚,从不愿意谈论自己,也没有留下任何一本私人日记。

  然而,他却写过一份颇有趣味的“自传”。

  那是1887年,他的二哥路德维希为了编写家史,向他要一份详细的自传材料。

  诺贝尔信手写了一封回信。他在信中写道:

  写自传对我来说是件相当难办的事,除非把它写得像警局的人物卡那样简短。

  依我看,那种写法是很动人的。例如写成:“阿尔弗莱德·诺贝尔,这个可怜的半生物,应该在他哭着出生的时候,就让慈悲的医生把他闷死。

  最大的优点:保持他的指甲干净,对任何人都从不构成负担。最大的缺点:没有家庭,缺乏欢乐精神和良好的胃口。最大的也是惟一的请求:不要被活埋。最大的罪恶:不拜财神。生平重要事件:无。

  诺贝尔在信中继续写道:

  这些不够呢,还是多了呢?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什么东西能够适合“重要事件”

  这个标题呢?在我们这个被称为银河的小小星系中,就存在着几百几亿颗恒星,尚且这是毫无意义的,如果它们知道整个宇宙有多大的话,它们将会因为自己的渺小而感到羞愧。……除了演员和杀人犯,特别是那些在战场上或屋子里表演令人吃惊的功夫的杀人犯,谁也不会去读那些关于任何人物的散文。

  诺贝尔一生淡于名利。

  一次,他的一座工厂临近建厂周年纪念,有人请求诺贝尔,让他送一张他的照片,以便在工厂纪念出版物上刊登。

  他却回答说:

  “只要我的助手和每一个工人的照片都登上去,我才会这样做。否则,我将复制一张我那长着丑陋大鼻子的单身肖像送去。”

  他不喜欢他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报刊或书籍上,不喜欢别人画他的肖像,或是替他拍照。他最反对任何一种自吹自擂的行为。

  诺贝尔曾经在一封信中写道:

  在我们这个运行着的地球抛物体上,生活着14亿长有两条腿的无尾猿,如果有人想在这个繁杂的集团中出人头地,那么,这样做似乎是很可鄙的。

  诺贝尔对于那些高贵的头衔,闪亮的奖章,荣誉的称号,几乎视如敝屣。

  他曾经诙谐地说:

  至于那枚瑞典的北极星勋章,我要感谢我的厨师,是他的烹调手艺,使那些名门出身的大肚皮感到了满意。那枚法国勋章,是由于我同一个部长的密切关系。巴西的玫瑰勋章,是因为我有幸被介绍给了佩德罗阁下。最后这枚著名的博利瓦勋章,是因为马克斯·菲利普曾经看过“尼尼彻”一剧,他想把戏中授勋的场面逼真地重现出来。

  他还表示,要将所有这些奖章和勋章,“不管它们是挂在胸前、肚皮上,或是挂在背上的”,全都拿去托卖,“以免使它们遭受齿轮和电镀之苦”。

  一次,有人提出,想用他的名字“阿尔弗莱德·诺贝尔”来命名一艘新下水的轮船。

  这件事遭到诺贝尔的拒绝。

  他说,他坚决反对这种做法的主要原因是:

  “船这个词汇,是一个阴性名词,而这艘船将会被指责为轻佻——

  企图隐瞒其性别。此外,你们说它既漂亮又大方得体,因此,使用一个上了年纪的落魄者的名字为它命名,似乎是一个不祥之兆。”

  1888年4月,路德维希死于心脏病突发。

  诺贝尔开始诉说他有心绞痛。尤其是他在旅行中发作次数日趋频繁。

  1888年7月,他在一封寄自维也纳的信中说道:

  一天凌晨,2点左右,我突然发病了,病得连按门铃或打开门的力气都没有了。

  我就这样,独自一人呆了好几个钟头,不知道在我临终前是否有人来。毫无疑问,是心绞痛在发作。这种病我以前研究过……

  自从诺贝尔的父亲故去以后,母亲便一直住在斯德哥尔摩。

  每当时间允许,诺贝尔就会去探访他母亲。每年9月30日,他母亲生日的这一天,他必定要去看望。

  诺贝尔50岁那年,曾经写道:

  “如果斯德哥尔摩不是坐落在离北极星三步远的地方,那我就会突然跑到那里去过圣诞节,捧起盘子,要一块布丁吃。”

  1889年的一个冬天。

  诺贝尔慈祥的母亲,卡罗莱娜·安德里特·诺贝尔,在儿孙们的守候下,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86岁。

  1890年,诺贝尔从他母亲的遗产中拿出5万克朗,捐赠给斯德哥尔摩的卡罗林医学院,创设“卡罗林·安德里特·诺贝尔基金”,用于促进医学科学各个学科的实验研究,以及医学教育和出版方面的工作。

  诺贝尔的主要兴趣是科学和文学。

  他没有读过任何一所大学,却获得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大量知识。

  他的藏书很多,包括各种文字的科技著作和文学作品。他的许多知识,就是靠自己勤奋攻读获取的。

  他认为,征服自然科学,可以为子孙后代造福,而文学的理想主义则陶冶人的情操。

  诺贝尔对科学和文学的爱好,在1890年他所拟定的两份目录中,可见一斑。《哲学反思》目录:

  1.相互作用的原子

  2.大脑、思维和记忆的功能

  3.以太和可衡量的物质

  4.各种宗教的渗透

  5.经济和税收研究

  6.新的化学简化体系

  7.以新思想为基础的政府组织8.爆炸材料研究9.细胞与宇宙的哲学

  《文学与诗歌》目录:

  1.三姊妹

  2.在劫难逃

  3.弊病与医治

  4.她

  5.谜

  6.我是否有过爱……

  7.爱好梦想……

  8.森西

  9.心灵的陶冶

  10.训诫

  11.信任与怀疑

  12.双负荷

  13.奇迹

  14.我遇到了两位美丽的少女

  6. 成立国际托拉斯

  19世纪80年代初期,欧美企业出现了大规模的合并,纷纷成立各种托拉斯。

  在美国,约翰·洛克菲勒创立了最早的托拉斯组织,即美孚石油公司。

  诺贝尔在经过多年筹划后,1886年组成了英德托拉斯——“诺贝尔达那炸药托拉斯有限公司”。其总部设在伦敦,股金为200万英镑,下属公司包括:

  英国格拉斯哥,诺贝尔炸药公司

  德国汉堡,达那炸药公司,原阿尔弗莱德·诺贝尔公司德国科隆,莱茵达那炸药制造公司

  德国汉堡,德国炸药公司

  德国德累斯顿,德累斯顿达那炸药制造公司

  英国,联盟炸药有限公司

  英国,南威尔士炸药有限公司

  墨西哥城,国立墨西哥诺贝尔达那炸药公司

  里约热内卢,国立巴西诺贝尔达那炸药公司

  南美洲,南美太平洋海岸炸药商务公司

  诺贝尔去世后的1897年,设于墨尔本的“澳大利亚炸药化学公司”

  也加入了该托拉斯。

  1920年,英德托拉斯改名为“诺贝尔工业有限公司”。六年后,它同英国三家大型化学公司:布伦纳和蒙德公司(生产经营钾碱、苏打和软皂),联合碱业公司,英国染料公司,合并在一起,组成了著名的“帝国化学工业公司”。

  现在,帝国化学工业公司这棵大树,已经是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了。

  它的创始人诺贝尔也获得了这家公司的高度赞扬和尊敬。

  正如迈尔斯在《帝国化学工业公司诺贝尔部研究史》(1955年)中所说的:

  诺贝尔部对于它的名称、历史和它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诺贝尔,都感到特别自豪。这位发明大王,的确是一个罕见的天才。他富有创造性思维,机敏的商业头脑,还是一个理想主义者。阿迪尔的研究工作,始终得到他大量的帮助与鼓励。如果我们从整体上而不是个别地,考察一下有关炸药研究与开发的进程,就不难发现,真正的起源正是诺贝尔自1862年以来,在利用硝化甘油方面亲自作出的那些努力。

  英德托拉斯成立后的翌年,也就是1887年。诺贝尔和他在法国的合股人巴布,设法将诺贝尔的法国公司,同西班牙、葡萄牙、瑞士和意大利等广大拉丁语国家和地区的所有公司统一起来,组成了拉丁托拉斯。

  这家托拉斯,正式取名为“达那炸药总公司”。总部设在巴黎,股金为1600万法郎。 1927年,更名为“诺贝尔法国公司”。翌年,又与另一家同类公司“博泽尔-马利特拉公司”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名称,叫做“诺贝尔-博泽尔公司”。1960年该公司拥有的股金,已超过33亿法郎。

  在完成所有这些安排之后,诺贝尔打算从繁重而又厌烦的行政事务工作中摆脱出来,躲进他的实验室,用更多的时间来从事他的实验研究。

  诺贝尔还要征服许多新的领域。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