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与美国 > 二、美国知识的增长及对毛泽东的影响

  二、美国知识的增长及对毛泽东的影响

  第一次知道美国从现有的文献和材料中大约可以推断,毛泽东最早知道美国是在1909年,即他16岁那一年。当时他辍学在家,他的表兄文运昌从唐家托给他借了两本新书,一本是冯桂芬的《校辍庐抗议》,另一本是郑观应的《盛世危言》。郑观应是一个熟悉中外贸易的官商,自称“涉足孔孟之道,究心欧美西学”。在《盛世危言》中,郑观应粗浅地但较全面地介绍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他在介绍美国的学校时,较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学制、教育内容和如何对教育的重视,夸其“立教养之规,奏富强之效”,发出“不修学校,人才不出!”①的感叹。介绍美国的议院,称其“民权过重,因其本民主也。”②介绍“美利坚之政”,“其制尤善,可为万国之通法者也”。③介绍美国的社会保险,称赞其“利己利人莫善于此”。④介绍美国的铁路,赞其使“百货流通、商贾辐辏”。⑤介绍美国有邮局64337所,称赞其信件必多,风气日辟。⑥介绍美国工业技术发达,称赞其“心思日辟,智巧日增”。

  ⑦如此等等。这本书勾起了毛泽东对新知识的求知欲和新鲜感。美国在他的印象中还模糊得很,但是这本书却引起了他对了解西方的兴趣。后来他曾回忆说:“这本书我非常喜欢。作者是一位老派改良主义学者,以为中国之所以弱,在于缺乏西洋的器械——铁路、电话、电报、轮船,所以想要把这些东西传入中国。”⑧..毛泽东对美国的第一个清晰的印象,是他在1910年秋,到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就读之后。在这里,他第一次对美国的开国史和著名人物的传记有了初步了解。有一次,他从同学那里借来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书中记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英雄人物。他为书中的人物深深吸引,特别是读到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叶卡德琳娜女皇、卢梭、盂德斯鸠等人的传记时,他情不自禁在书中浓圈密点,敬佩不已。他对于华盛顿在担任土地测量员时,在青草萋萋的原野上和狂风骤雨中磨炼自己的体魄、砥砺自己的意志的行为极为欣赏;对于他乐于接近下层人民,培养对西部土地的强烈感情的作法尤感兴趣。华盛顿受命于美利坚民族危难之际,高举反

  ①《郑观应集》(上),上海上民出版社,1982年,第261贞、第312页、第372页、第528页、第651页、第721页、第671页。②《郑观应集》(上),上海上民出版社,1982年,第261贞、第312页、第372页、第528页、第651页、第721页、第671页。③《郑观应集》(上),上海上民出版社,1982年,第261贞、第312页、第372页、第528页、第651页、第721页、第671页。④《郑观应集》(上),上海上民出版社,1982年,第261贞、第312页、第372页、第528页、第651页、第721页、第671页。⑤《郑观应集》(上),上海上民出版社,1982年,第261贞、第312页、第372页、第528页、第651页、第721页、第671页。⑥《郑观应集》(上),上海上民出版社,1982年,第261贞、第312页、第372页、第528页、第651页、第721页、第671页。⑦《郑观应集》(上),上海上民出版社,1982年,第261贞、第312页、第372页、第528页、第651页、第721页、第671页。⑧转见〔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出版,109页。

  殖民主义的旗帜,坚持与英国殖民主义者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取得民族独立的胜利。华盛顿在布拉多克麾下的战场上艰苦奋战;华盛顿率军渡过特拉华河,击败英国殖民军;在保卫费城之战失败后,华盛顿在瓦利福奇营地向上帝跪拜祈祷;华盛顿对土兵讲话:“我不仅仅是北军战士,而是毫无区别地对我的祖国服务。”..华盛顿的这些事迹震撼了毛泽东,给他极大鼓舞。34年后,他对华盛顿抗击殖民主义者的业迹还记忆犹深。1944年,他在与美国记者白修德谈话时,还把白修德在延安所看到的情况和华盛顿在瓦利福奇会见一位记者时看到的情况作了一个对比。他说:在外国人看来,也许延安各方面的情况都很落后,就象他们当年也许只看到了华盛顿简陋的司令部而没有认识到华盛顿的主张能使他们取得胜利一样。毛泽东问道,乔治·华盛顿有机器吧?乔治·华盛顿有电力吗?没有。英国人虽然拥有这些东西,可是华盛顿胜利了。因为人们拥护他。他知道正确的政治思想能使人民拿起武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嘛。他发明了现代的游击战学说,在这种战争中,人们是否穿军装是无关紧要的,男女老少不管是否出于自愿,必然卷入斗争和造反的洪流,没有保持中立的余地。①..

  几十年后毛泽东的回忆,证明在几十年前,遥远美国的英雄华盛顿的形象和业绩,已经代替了他一个时期崇拜的遥远古代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水浒》中英雄好汉的形象和业绩。他从历史走回现实,从中国走向世界,美国的华盛顿成为开阔他的世界性眼光的一个人。他对肖三说:中国也要有象华盛顿这样的伟人,必须开创现代的业绩。他在和外部世界发生联系时,首先受到华盛顿、林肯等人的激励。似乎可以说,从那时起,他便立志要做华盛顿、林肯那样的英雄,把中国从外国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1944年,他在与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谈话时说:我们现在所做的,有些象林肯在你们内战中所为之作战的事:那就是解放黑奴,在中国就是几亿受剥削的农民。哈里森·索尔兹伯格认为,那些年里,说毛泽东已开始走华盛顿的道路,这种说法并不过分。①毛泽东在心目中的确把乔治·华盛顿、林肯作为自己的楷模。②..

  在还书时,毛泽东对同学肖子璋感慨地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高丽、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又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八年艰苦战争之后,才得到胜利,建立了美国。”③27年后,他在保安对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回忆说:“在一篇讲美国革命的文章里,我第一次听到美国这个国家,里面有这样一句:‘华盛顿经过八年苦战始获胜利遂建国家’。在一部叫做《世界英杰传》的书里,我也读到了拿破仑、俄国叶卡德琳娜女皇、彼得大帝、惠灵顿、格莱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和林肯。”①看来,华盛顿、林肯们的形象给了他深刻的记忆,以至27年之后,他还可以复述书中赞美华盛顿和杰斐逊领导的反对英国殖民主义的斗争业绩。他说:华盛顿和杰斐逊们之所以举行反英革命,是因为英国人压迫剥削美国人。按照斯诺的看法,毛泽东在抗日战争中,也表现了他对华盛顿的特殊感情。“毛从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和华盛顿的游击战略中汲取了重要教训。尽管接连不断地退却和受挫,他和朱德在持久的消耗战中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他们的军队的主力,等待有利条件和‘时机’。”②肯尼思·休梅克认为,斯诺关于毛泽东与朱德曾研究过华盛顿的游击战术是没有根据的,其实这个看法不对。八路军的游击战略战术是自己的独创,但毛泽东和未德研究过华盛顿的游击战术却是确实的事实。1944年朱德在接见美国记者福尔曼时指出,我们对华盛顿的游击战,细加研究过,这一战术,证明对于反抗武器较精的英国雇佣兵,非常成功。我们的士兵,正如华盛顿和他的士兵一样,把极端的流动性与人民的密切的使用结合,可以挫败一切可怕的侵入的敌人。我们八路军和新四军都是人民的军队,他们受人民支持,在这点上,他们和华盛顿的自愿军相似。并且他们有创造性及战斗能力,这使他们能以正规军的姿态作战,并且也能以游击队的姿态作战。

  ①白修德:《探索历史》,三联书店1987年,第175—176页。①〔美〕哈里森·索尔兹伯格:《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84页、第87②页。〔美〕哈里森·索尔兹伯格:《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版第84页、第87页。

  ③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第26页。

  在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时,毛泽东关于美国的知识迅速增长,当然这些知识是零碎不全的和第二手的。他的表兄文运昌送了他一套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这使他大开眼界。从《新民丛报》的有关文章零星涉及到的知识中,他对美国这个遥远的国度有了进一步了解。例如梁启超在他所著《自由祖国之祖》一文中,便介绍美国和华盛顿说:

  “北美利加洲有一族人焉,距今二百七十余年前,其族之先人百有一人,苦英苛政,相率辞本国,走而自窜于北美洲篷艾黎蒿之地,栉风淋雨,千辛万苦,自立之端绪稍萌芽焉。其初至之地菩利摩上,遗迹至今犹有存者。尔后有志之士接踵而来,避秦而觅桃源者所在皆是。积百有余年,户口渐繁,财政渐增。至千七百七十五年,既弥漫于十三洲之地,遂建义旗,脱英羁轭。八年苦战,幸获胜利。遂为地球上一大独立国,即今日之美国是也。回忆此一百有一之先人,于千六百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冽汛阴雪中,舍舟登陆,茧足而立于大西洋岸石上之时,其胸中无限块垒抑塞,其身体无限自由自在,其襟怀无限光明俊伟,殆所谓本来无一物者;而其一片独立之精神,遂以胚胎孕育今日之新世界。天下事固有种因在千百年以前,而结果在千百年以后者。今之人有欲顶礼华盛顿者乎?吾相率之以膜拜此百有一人也。”

  对美国知识的增长和对美国的第一次评论1911年春,毛泽东从湘乡到达长沙,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10月,武昌起义发生后,他投笔从戎,参加了为响应辛亥革命而起义的新军。1912年春,他退出了新军,一连报考了好几个学校。次年,他进行了半年的自修学习,在定王台省立图书馆刻苦自修,读了一批反映十八、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和科学成就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毛泽东回忆说:“在这段自修期间,我读了许多的书,学习了世界地理和世界历史。我在那里第一次看到一幅世界地图,怀着很大的兴趣研究了它。我读了亚当·斯密的《原富》,达尔文的

  ①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14页、120页。②埃德加·斯诺:《复始之旅》,《斯诺文集》第1卷,求实出版社,1984年版。《物种起源》和约翰·穆勒的一部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和孟德斯鸠写的一本关于法律的书。我在认真研读俄、美、英、法等国历史的同时,也研读诗歌、小说和古希腊的故事。”①

  这一期间的学习,使毛泽东关于美国的知识大增。到毛泽东在长沙一师读书的阶段,中国的文献书籍中关于美国的介绍已随处可得。毛泽东广泛阅读的书籍中,他可以得到许多美国的知识。例如毛泽东熟悉的湖南学者魏源,在他的著作中,就用“武、智、公、周、富、谊”六字概括美国。魏源从有利于“行军”和“筹运”出发,希望从对美国的了解中寻求中国独立富强之道。他在《海国图志》中,把大量外国人的著作加以摘编,将林则徐的《四洲志》扩编为《海国图志》,使美国的介绍更加系统而完备。《海国图志》介绍了美国的地舆形势、历史演变、独立战争、民主制度、经济发达形势等等,使人读了眼界大开,振聋发聩。

  魏源热烈赞扬美国人民驱逐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斗争,指出美国“非英吉利所固有,皆民力之自为辟除”;英国殖民主义者“袭而夺之”,激起美国人民反抗。“于是弥利坚十三部起义驱逐之”。他肯定美国民众在独立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数十万黔首,愤于无道虎狼英吉利,同仇一倡,不约成城,坚壁清野,绝其粮道,逐走强敌,尽复故疆。”②他认为美国的选举制是一种民主制度:总统“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一变古今官家之局,而人心翕然。可不谓公乎!”“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二从,舍独循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由公举,可不谓周乎!”①

  毛泽东崇拜过的梁启超,在他的《新大陆游记及其他》中,详细地介绍了他游历美国的所见所闻、所感所触。他详细介绍了美国纽约的壮丽繁盛,实在使他“目眩于视察,耳疲于听闻,口吃于渲述,手穷于摹写,吾亦不知从何处说起。”②又介绍美国的经济,“工业发达之实力,实已在英国之上”。

  ③游历波士顿时,梁启超回顾了美国独立的历史,盛赞“波士顿为美国合众自立之母”。④游历华盛顿市时,更对华盛顿推崇备至。他在新大陆游记中,详细地介绍了美国的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外交政策、美国的总统制、美国社会的人口、人种、风情政俗、美国政府结构、美国的海军和军舰、太平洋海岸的电报线路、美国南部的黑人、美国各大城市、在美的华人及留学生、华人团体、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两大政党、美国的妇女与劳动者等等,可谓一部详尽的游美记录。以梁启超的大手笔,写来栩栩如生,使读者如临其境,犹如有亲身感受。加之梁启超在游记中随处发表议论,有褒有贬、有感有叹,实在具有很大的感染力。毛泽东这样求知欲极盛的青年学生,怎么能不为之吸引!通过对美国的学习了解,他对美国的一切,进一步发生了浓厚兴趣,也受到了不少启发。他对美国的发达的国力、民主制度等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

  ①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20页。②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①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②《新大陆游记及其他》:岳麓书社,1985年,第438页、第449页、第476页。③《新大陆游记及其他》:岳麓书社,1985年,第438页、第449页、第476页。④《新大陆游记及其他》:岳麓书社,1985年,第438页、第449页、第476页。好感。1944年4月18日,他在延安对美联社记者莫里斯·武道谈话时,曾指出:我们批判地接收中国长期的传统——继承那些好的传统,而扬弃那些坏的传统,我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来自国外的事物。我们曾接受了诸如:达尔文主义,以华盛顿和林肯为范例的民主政治,18世纪法兰西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来自德国的马克思主义,和来自俄国的列宁主义。我们接收一切来自国外的、对中国有益和有用的东西。我们扬弃坏的东西,例如法西斯主义。①他对美国人民的求实精神、战胜困难、坚韧不拔的乐观精神十分敬佩,留下了终身不可磨灭的印象。1959年2月2日,他在省市委书记会上的讲话中,要求象列宁所说那样,把俄国的革命热情与美国的求实精神统一起来,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他把美国人民的求实精神作为贯彻理论的必要条件。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预科。1914年春,四师合并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他重读预科半年。秋天,毛泽东编入一师本科第八班。从这一年起直到1918年毛泽东从第一师范学校毕业,这一段时间,他对美国的知识迅速增长。对于美国不再是零碎的、或轮廓式的了解,而是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在延安时,王安娜认为,毛泽东关于欧洲和美国的认识,大都是从他青年时期所读书籍中得来的②。

  在一师期间,毛泽东对美国的事态极为关心。1916年,他第一次向朋友肖子升发表对美国政事的评论。1913年墨西哥发生了韦尔塔发动的政变,推翻了马特洛政府,并捕杀了马特洛。韦尔塔就任总统。美国政府以韦尔塔亲英,对韦尔塔的政府拒不承认。1914年,自由党领袖卡兰沙发动政变推翻韦尔塔政府,由卡兰沙继任总统,继续奉行亲英政策。1916年3月,由波兴将军率领的美国干涉军入侵墨西哥,遭到墨西哥人民的坚决反抗。此时,美国国内正在大选,参加竞选者有代表民主党的美国总统威尔逊,共和党人西奥多·罗斯福,以及任美国最高法院陪审法官的查尔斯·伊万斯·休斯。毛泽东针对美国对墨西哥的政策、国内竞选态势,以及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得失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在与肖子升的信中写道:

  “墨乱未已,美以兵力干涉,喧传已久,然未见实行,仅有墨乱徒侵入美南部,恣杀民人之事。威尔逊任期己满,正在选举中。候补者威尔逊、许士、罗士福。有举威者,芝加高则举许。许,大理院长,主和平与威同。美人忌罗氏雄杰,罗亦自知不胜,乃宣告让许。吾意美人既不愿加入欧战,又扩张兵备之事,舆论尚未成熟,故此事非威即许,政策既不变,则威不妨连任。至罗当民国元年与塔虎脱竞争,由共和党裂为进步党,以此使民主党之威尔逊坐收渔人之利。犹忆其往某处演说,怨家刺之,血流肠溃,犹从容演说毕乃就医,未尝不叹其勇且壮!闻其春秋盛,雄奇迈往之气未衰。愚意此刻非彼用武之时,欧洲非彼用武之地。彼之时,乃十年以后;其地,则太平洋耳。日美战争之说,传之已久。十年之后,中国兴会稽之师,彼则仗同袍之义,吾攻其陆,彼攻其海,既服三岛,东西两共和国亲和接近,欢然为经济食货之献酬,斯亦千载之大业已。今之退让,殆亦有见于此乎!”①..

  毛泽东在这段评论中,表示了他最早对国际形势的见解和对中美关系的见解。毛泽东认为美国不应参加世界大战而在欧洲用兵,相反,美国应当作好积极准备,以待时机成熟之后,在太平洋用兵,与日本决一雌雄。毛泽东的见解,实则包含着对美国的含蓄批评。美国在欧洲用兵,是其世界霸权主义的表现,美国对于亚洲也有霸权主义的野心。梁启超的《新大陆游记及其他》,记录罗斯福的两次太平洋演说,罗大谈其亚洲霸权主义,宣称:“太平洋,洋中之最大者也。而此最大洋,在当今世纪中,当为吾美国独一无二之势力范围。”“在当今世纪中,惟能在一等国之位置。若吾国民能以精心果力,利用此地理上之优胜乎,吾信其将来以和平之手段,制此莫大之霸权,决非难也。”①罗斯福明确宣布了美国对亚洲和中国的霸权野心,其势咄咄逼人。梁启超指出,美国其所以对太平洋抱如此大的野心,皆因“中国不能自为太平洋之主人翁,而拱手以让他人”之故,他对美国的太平洋野心表现了很大的忧虑。应当说,梁启超及其他学者提醒国人注意美国在太平洋上的霸权主义的野心,早为当时进步青年学生所接受。毛泽东反对美国对太平洋的霸权,但主张美国要积极参与太平洋的事务,对于野心勃勃力图独霸亚洲的日本予以制裁,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中美平等互助的关系。他指出,日本是中国的仇敌,也是美国的仇敌,在日本问题上,中美可以携手建立联合战线,对日本共同用兵,造成太平洋的和平形势,使中美亲善,发展政治经济交流,保持太平洋地区的稳定。毛泽东的见解,显然还十分幼稚,对于美国的对外扩张政策及美国与日本的矛盾还缺乏本质认识,对于美国抱着美好的希望和幻想。不过他希望中美能友好相待的愿望却是那么真切直率,尽管他后来对美国的认识和态度发生了转变,但他的这一良好愿望,成为贯穿于他一生的对美国关系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①约瑟夫·w·埃谢里克:《在中国失掉的机会》,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第209页。②〔德〕王安娜:《中国——我的第二故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149页。

  ①毛泽东:《致肖子升信》,1916年7月25日。

  他尊崇美国创新人物从早期留下的文献中,我们可以零星地找到这一时期美国对毛泽东的深刻影响。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思潮,以及他在少年时代便养成的叛逆精神,使毛泽东不喜欢维护传统的英雄,他喜欢创新的英雄、开拓未来的英雄。他从这些英雄身上吸取力量,效法他们,引他们为楷模。他佩服华盛顿,一再引他为说明问题的例证。1915年9月6日,他在《致肖子升信》中,称道华盛顿不论地位高低,总是不忘习劳励志的品质。他写道:“古之人有行之者,陶侃、克林威尔、华盛顿是也。陶侃运甓习劳,克将军驱猎山林,华盛顿后园斫木。盖人之神也有止,所以瘁其神也无止,以有止御无止则殆。圣人知之,假是以复其神,使不瘁也。”延安时期,他一再向斯诺指出乔治·华盛顿的为人对他的巨大影响。他同时也佩服和欣赏老罗斯福。在上面提到的与肖子升的信中,他对1910年10月14日老罗斯福在密尔沃基发表竞选演说时遇刺,血流肠溃,仍岿然不动,从容演说毕乃就医的凛然行为大为赞叹。同年12月9日,他在《致黎锦熙信》中,称罗斯福为“东西大体育家”。他熟悉西奥多·罗斯福终生热爱体育锻炼的事迹。儿童时代的罗斯福患有气喘病,视力也很差。但是他凭借百折不挠的意志,从事骑马、打猎和拳击等活动,练就了一付强健的体魄。担任总统后,他仍热衷于徒步旅行、骑马、打球等,并把体育锻炼之风带进了政府。他的内阁被人称之为“网球内阁”。卸任之后,罗斯福仍坚持体育锻炼,还到非洲森林去狩猎。罗斯福这些事迹使毛泽东至为感叹,他向黎锦熙推荐罗斯福说:“闻之至弱之人,可以进于至强。东西大体育家,若罗斯福,若孙棠,若嘉纳,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至强之效。”他向黎锦熙表示,由于自己身体不健,决心效法罗斯福之流,以野蛮之道,强健其体魄,以求其身体、精神两并完。1917年4月1日,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论文《体育之研究》,再次由衷地称道罗斯福顽强锻炼,使身体由至弱而至强的精神。他写道:“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至于强,未可知也。东西著称之体育家,若美之罗斯福,德之孙棠,日本之嘉纳,皆以至弱之身,而得自强之效。”他认为,国民必须效法罗斯福等辈,振奋民族精神,改变“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较细”①的可忧现象。

  ①梁启超:《新大陆游记及其他》,岳麓书社1985年,第430—432页。

  毛泽东不仅对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罗斯福这样一些政治人物深感兴趣,抱有好感,而且对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爱迪生等也终身敬佩不衰。富兰克林是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宣传的西方“十贤”之一(梁介绍的西方“十贤”包括:哥白尼、培根、笛卡尔、孟德斯鸠、卢梭、富兰克林、瓦特、亚当·斯密、伯伦知理、达尔文)因此,毛泽东很早就知道了富兰克林。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是美国人民长期爱戴的一个英雄。他的事迹家喻户晓:富兰克林吞食面包;推独轮车穿过费城大街;放风筝证明雷电;编纂通俗警句装饰几百本书的封面;在凡尔赛宫挥动他的皮帽等等,所有这些使富兰克林成为美国精神的代表。毛泽东很早就知道了富兰克林的创造发明和身世。16岁时,富兰克林还在他哥哥开办的印刷所里当报童,他每天一边到镇上各处把报纸送给订户,一边在晚间工作完毕或早晨工作之前挤出时间来阅读各种书籍。这种刻苦求学精神,与毛泽东的境遇颇为近似,他为富兰克林所深深感动。毛泽东组织的新民学会,似乎在某种方面也受到富兰克林的启发。21岁时,富兰克林在费城邀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组织了一个小组。他们定期组织讨论会,在会上,每个会员都提出关于科学、政治、文学或哲学上的问题进行讨论。小组的宗旨是:热爱同胞,不管他们的宗教和职业是什么;不要伤害任何坚持己见的人;为了真理而热爱真理;不带偏见;努力发现真理并传授结别人。毛泽东组织的新民学会与富兰克林的小组是同一个性质,其宗旨和实质也都相同,从富兰克林那里受到启发是显而易见的。

  以后他不断称道富兰克林,肯定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和创新探索的精神。1913年12月6日,他在课堂笔记中对富兰克林的业绩作了简单提要:“富兰克林,美人,有大力电气机,能使钢针有吸铁力,并作纸鸢引电之法。”此后,他对富兰克林的钦佩终身不衰。45年后,他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代表团长会议上的讲话中,要求写一个近三百年来的各种科学技术发明家的小传,写明其年龄、出身、简历等,以证明“贫贱者最聪明,尊贵者最愚蠢”这条真理,借以增强民族自尊心。他要求在这批小传中,把报童出身的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写进去。1964年2月13日,在春节座谈会上,毛泽东再次提到富兰克林。他这一次是从做学问要靠独立钻研这个角度赞扬美国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他说:高尔基只读了两年书,学问都是自学的。美国的富兰克林是卖报的,他也做成大学问。1965年春,他在作关于哲学问题的讲话时,引用富兰克林的话“人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动物”,来说明人类的创造能力。8月18日,他在北戴河作哲学问题的讲话,回忆自己青年时代对美国的了解时说:社会把我们这些人推上政治舞台。以前谁想到搞马克思主义?听都没听说过。听到还看到过的是孔夫子、拿破仑、华盛顿、大彼得、明治维新、意大利三杰,就是资本主义那一套。富兰克林贫苦出身,后来变为文学家,还试验过电。他谈过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从前说人是有思想的动物,这些说法是封建时代就有的,后来马克思说人能制造工具,人是社会的动物。12月在杭州再次作哲学问题的讲话时,他又提到富兰克林,肯定大学问都是在实际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关在书房里搞出来的。他说:大发明家瓦特、爱迪牛等,都是工人出身。第一个发明电的富兰克林,是个卖报的,报童出身。从来的大学问家,大科学家,很多都不是大学里出来的,我们党中央里面的同志,也没有几个大学毕业的。从上述讲话中可以看出,从青年时代起,毛泽东对于那些备尝艰辛,依靠奋斗精神成长,具有开拓精神的英雄人物充满了崇敬之情,他认定世界是属于那些艰苦奋斗、勇于攀登的人们的。

  ①毛泽东:《体育之研究》,《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1917年4月1日。

  他把美国的门罗主义运用到湖南自治运动中由于此时毛泽东还没有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因而对于美国政府推行的若干政策,还停留在表面的观察上,往往从感性的角度或者从为我所用的角度予以接受,他在政治上还缺乏老练,不成熟。他赞成美国的门罗主义和门户开放政策便是一例。1936年,他对斯诺说:“我在长沙一边当教员,一边继续我的新民学会的活动。那时新民学会的纲领要争取湖南‘独立’,所谓独立,实际上是指自治。我们的团体对于北洋政府感到厌恶。认为湖南如果和北京脱离关系,可以更加迅速地现代化,所以主张和北京脱离。那时候,我是美国门罗主义和门户开放的坚决拥护者。”①..

  门罗主义是美国总统门罗提出来的。《门罗宣言》,实际上是一个企图把拉丁美洲隶属于美国霸权主义势力范围的重要文件。当时,欧洲的一些重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不甘心它们在拉丁美洲推行殖民主义政策的失败,存有干涉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企图。1823年春,“神圣同盟”镇压了西班牙国内反封建革命,组织远征军,支持法国所策划的干涉拉丁美洲诸国的独立运动,并企图插手拉丁美洲各国。1823年8月,英国外交大臣坎宁邀请美国联合起来反对欧洲“神圣同盟”对拉丁美洲各国的干涉,并提出由英美共同发表声明表示反对。美国统治集团的头目和著名政客,都反对和英国一道发表声明,认为这有助于英国在拉丁美洲捞取政治资本和经济实力的扩张,还将使拉美地区从日益削弱的西班牙手中转到英国控制之下。这样,美国在拉丁美洲的扩张政策和霸权主义的实现,便将受到很大的障碍。美国为了实现对南美的控制,必须抵制法国在南美的殖民政策和英国的扩张,这就构成了门罗主义产生的背景。1823年12月2日,门罗在向国会的咨文中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均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获得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咨文提出,“欧洲国家实行的政治制度(指君主制)和美国是基本不同的”,因而美国认为,“欧洲列强方面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的企图,对于我们的和平和安全都是有危害的。”咨文宣称:“美国对于欧洲列强的现存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不予干涉,将来也不会干涉”,对于那些已宣布独立并已经由美国承认的美洲国家,“任何欧洲列强凡以压迫它们或以任何方式控制它们的命运而进行的干涉,我们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的态度的表现。”这样,门罗主义便打着反对神圣同盟武装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独立的旗号被抛了出来,成为美国独霸拉丁美洲,实现地区霸权的一个宣言。

  ①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第130页。毛泽东从美国的历史著作中,对门罗主义已有所了解。本来门罗主义在各国政治家那里便存在着多种解释,可以各取所需为我所用,毛泽东对门罗主义便抱着为我所用的态度。1916年7月18日,他在《致肖子升信》中,对湘省政局变化进行了分析,认为湘人主张湘省只能由湘人治理,是一种门罗主义政策。7月25日,他在再次《至肖子升信》中,重申了他的上述看法:“前书言湘人取门罗主义,举刘以便其私,不幸言中矣。”所谓刘,是指湖南各界公推1915年反袁(世凯)驱汤(芗铭)运动中,颇为积极的湘人刘人熙为临时都督,接着又任命刘为湖南代理督军和代理省长这件事。毛泽东此时对驱除汤芗铭有不同看法,因而对于湖南各界推举刘人熙为都督也有不同看法,他把这种推本省人为官的作法称之为门罗主义,表示“始终不赞成”。他说:“此种自推长官风气,极不可开。本省人作本省官,其害甚大。”可以看出,此时他对门罗主义并不赞成。

  1920年,毛泽东对门罗主义的态度有了一个根本转变,成为一个门罗主义的热心拥护者。1920年夏秋,湖南驱张(敬尧)运动胜利之后,毛泽东立即在湖南发动了一个自治运动。自治运动的基本思想是肯定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和省份众多的落后大国,要从总体上短期得到治理和改善根本不能实现,因而可以效法瑞士、德国、美国那样,先邦后联,在先造成独立邦、国的基础上再实现大的联合。这就是毛泽东说的:“湖南是中国里面的一省,除非将来改变局势,地位变成美之‘州’或德之‘邦’,是不容易有独立创设的。”①“德美都是先有邦,后才互相联合。邦造成了,联只是自然的结果。”

  ①这样,毛泽东便提出了湖南独立为国,及把中国分为27个小国的自治主张,并发表了《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打破没有基础的大中国建设许多的中国从湖南做起》等文章,对他的自治主张进行阐述。自治运动开始时,毛泽东便有了在湖南推行门罗主义的想法。1920年6月23日,他在《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中便明确地表述了这个思想。他说:“以现状观察,中国二十年内无望民治之总建设。在此期内,湖南最好保境自治,划湖南为桃源,不知以外尚有他省,亦不知尚有中央政府,自处如一百年前北美诸州中之一州,自办教育,自兴产业,自筑铁路汽车路,充分发挥湖南人之精神,造一种湖南文明于湖南领域以内”。他又说:“湘人自决主义者,门罗主义也。湖南者湖南人之湖南。湖南人不干涉外省事,外省人亦切不可干涉湖南事。”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湖南门罗主义的政治概念,主张湖南独立于全国之外,关起门来搞革新和建设。

  1920年9月5日,湖南《大公报》主笔龙兼公发表时评《湖南“门罗主义”》一文,支持毛泽东关于湖南独立为国的主张,并具体提出实行湖南门罗主义应当做到:“我们用心于我们自己应于的事”;“我们绝不干涉别人的事”;“绝对不许别人干涉我们的事”。他把美国门罗主义的精神搬到湖南自治运动中,作为湖南独立为国的理由。

  第二天,毛泽东立即在《大公报》上发表了《绝对赞成“湖南门罗主义”》的文章,支持龙兼公的观点。他肯定,照龙兼公解释的湖南门罗主义的三个条件,“是于最大多数的人民心理顶相合的”;实行湖南门罗主义的关键是湖南不去干涉别省的事情。只有“自己不干涉别人”,才能达到“别人不干涉自己”。他肯定,湖南农工商学及不管事的老少这些占社会大多数的人,他们都是“赞成湖南门罗主义”的,只有少数人才不赞成;而主张“湖南侵略主义”。因此,要坚持用“湖南门罗主义”战胜“湖南侵略主义”。

  ①毛泽东:《致黎锦熙信》,1920年3月12日。①毛泽东:《“全自治”与“半自治”》,湖南《大公报》,1920年3月3日。

  10月10日,毛泽东在上海《时事新报》上发表《反对统一》的文章,再次重申实行门罗主义的主张。并且更进一步主张不仅湖南要采用门罗主义,全国各省也要采用门罗主义。他说:“胡适之先生有二十年不谈政治的主张,我现在主张二十年不谈中央政治,各省人用全力注意到自己的省,采用门罗主义,各省关上各省的大门,大门以外,一概不理”。他对门罗主义采取为我所用的办法,把它说成是各自互不干涉的主义,使门罗主义成为支持他实行自治的重要理论根据。

  毛泽东提出实行门罗主义的主张后,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徐庆誉在《怎样叫做湘人治湘》的文章中指出:实行美国的门罗主义利少弊多。“现在湖南人拿这种主义做招牌,有一个优点,也有一个劣点。优点是因为湖南人可以利用这块招牌,兑掉许多的外来干涉。劣点,湖南人放弃干涉湖南以外的特权。”“然而湖南以外的事,有非湖南人干涉不可的。因为湖南以外的事,有时候间接与湖南有密切的利害关系。如湖南人对湖南以外的事,采不干涉主义,那就是湖南人自列于中华民国之外,说到山东问题,福州事件,湖南人就不能过问了,试问这到底对不对呢?”①徐庆誉对毛泽东主张门罗主义的批评,的确切中了问题的要害。

  接受美国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毛泽东早期接受美国的影响,还表现在他曾受美国哲学家皮尔士、詹姆士,特别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大多数是从杨昌济、胡适那里间接得来的,但是也有一些是直接从杜威那里得来。毛泽东是《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杂志的热心读者,他从这些杂志上读到胡适介绍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文章,颇为醉心,他接受实用主义哲学观点,大约在1915——1920年之间。

  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10月,经杨昌济介绍,认识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并在图书馆谋得助理员职务。1919年1月25日,北大哲学研究会在胡适、蔡元培等倡议下成立,毛泽东成为该研究会会员。这时,他从哲学研究会胡适等人的讲演中,从北大《日刊》和其它新杂志刊登的文章中,对美国实用主义哲学有了进一步了解,受到深刻影响,并把它作为一种新思潮来加以接受。他还直接阅读杜威等人的有关文章和著作,肯定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适合于改造中国传统的思辨哲学和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的陈旧教育。

  从有关文献中可以看到,他对实用主义哲学的研究极为重视。据《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1号记载,毛泽东在京期间,曾邀请胡适给在京新民学会会员作学术及人生观问题的座谈,此时他便与胡适建立了密切的关系,直接从胡适那里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回长沙后,1919年7月14日,他在《〈湘江评论〉创刊宣言》中,宣布实用主义是思想解放的旗帜,人类的改革:“见于思想方面,为实验主义(即实用主义——引者)”。在《陈独秀之被捕及营救》一文中,他称陈独秀所推动的新思潮,就是实验主义的新思潮,陈独秀为了实践这种新思潮而得罪于北洋政府,但陈独秀的行动,却给这个新思潮“留着大大的一个纪念”。1920年5月,毛泽东在上海。适逢杜威到此讲学,江苏省教育会举行欢迎杜威讲演的大会。大会由黄炎培主持,杜威出席,毛泽东是热心听众之一。1945年,他还记忆犹新地向黄炎培提及此事。1920年6月7日,他在致黎锦熙的信中,谈他每日自学读杜威哲学的情形说:“我近来功课,英文、哲学、报,只这三种。哲学从‘现代三大哲学家’起,渐次进于各家。”所谓三大哲学家,便是指柏格森、罗素、杜威。

  ①王无为:《湖南自治运动史》上册。

  7月23日,毛泽东在其拟就的《湘潭教育促进会宣言》中,高度肯定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在对我国旧教育进行批判之后,指出:“教育为促使社会进化之工具,教育者为运用此种丁具之人。故教育学理及教育方法必日有进化,方能吸收运用此种进化之学理及方法而促社会使之进化,自世界思潮日趋转变,吾国新文化运动,随之而起。文学革新,思想解放,全国风传,进行甚速。美博士杜威东来,其新出之教育学说,颇有研究之价值。”

  ①在《问题研究会章程》(1919年9月1日)中,毛泽东把“杜威教育说如何实施问题”列为教育中要研究的第17个问题,要大家注意研究。在毛泽东亲自草拟的《文化书社第一次营业报告》和《文化书社通告好学诸君》的传单的记载中,文化书社所推销书籍,便有《杜威五大讲演》、《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实验主义》、《杜威现代新〔教〕育的趋势》、《杜威美国民治发展》等。1920年10月,杜威到湖南长沙讲学。毛泽东亲自担任大会记录员之一,杜威的讲演毛泽东一有机会便要前去聆听。所有这些,反映了毛泽东对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的倾问。毛泽东接受杜威实用主义哲学表现在:他接受实用主义反对传统的思辨哲学离开可观察的经验事实而虚构形而上的本体的作法,赞成把哲学命题与经验事实联系起来研究。杜威肯定,经验对于人十分重要,没有经验就没有人的世界。经验起源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它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人作用于环境,环境又作用于人,人又受到自己行动后果的影响。“这种行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就形成了我们的经验。”由于经验并不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而只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经验决定于主体的状态。主体的状态不同,得到的经验也就不同。所以经验依赖于主体而不依赖于客体,这便形成了实用主义的主观经验论。皮尔士说:“考虑一下我们认为我们概念的对象所能有的效果(可以设想,这些效果具有实际意义),那末,我们关于这些效果的概念就是我们对象的概念。”①胡适把这种主观经验论说得更加清楚,他说:“我们各有特别的兴趣,兴趣不同,所留意的感觉也不同。因为我们所注意的部分不同,所以各人心目中的实在也就不同。一个诗人和一个植物学者同走出门游玩,那诗人只见得日朗风轻,花明鸟媚;那植物学者只见得道旁长的是什么草,篱上开的是什么花,河边栽的是什么树。这两个人的宇宙是大不相同的。”②..

  毛泽东在经验问题上,明显地受到实用主义主观经验论的影响。他在许多地方也把经验归结为一种主观自身的体验。例如,人对时间的经验,并不是得自客体对象的本身,而是感官对作用的客体进行整理的结果。“时间有去来今,人强分之耳,实则一片也”。人关于善的经验,也不是得自对象本身,“某事物之善与不善乃人所随意呼加”。关于恶也是如此,某物之所以为恶,“以其与生活有损坏之关系而以恶呼之。”幸福也是如此,识见不同,幸福的经验也不同。“君于小人之别,在其所见幸福之高下如何,而人格之高下随之。此语甚然。君子小人于欲发显自我一也,不过其识见有高下之别,故手段有高下之别。”①看来,无论是善恶还是幸与不幸,人的经验只具有主观性质,依人的主观状况而转移。所以,经验都不是实在的反映,而是随人而转移的东西。“得之于人为者,由经验之获取,由概念之所构成,所以体会环象,赖以善其生存及发展,自然界未必有此物,自然界无此物,故非实在的也。”②强调经验的重要意义,惜以反对传统中国哲学脱离社会实际生活,陷于抽象恩辨的道体研究或宋明以来的理欲研究,主张以现实生活为哲学研究对象,以经验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无疑具有思想启蒙的意义。这就是毛泽东反复强调哲学研究必须注意人生应为之事,应当“踏着人生社会的实际说话”,“引入实际去研究实事和真理。”③的原因。同时,指出主体在经验产生中的重要作用,反对把经验理解为一种消极直观,强调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产生经验,突出了人的认识的能动性,这也是应当肯定的。但是,把主体的作用作不适当的夸大,把经验说成是主观体验,便滑进了唯心主义泥坑。毛泽东在经验问题上接受实用主义的观点,这和他此时还处在哲学的学习和探索之中,对于唯物主义的理论还知之不多,而对于实用主义还缺乏分辨之使然。

  ①见湖南《大公报》,1920年8月3、4日。①《皮尔土文集》第5卷,英文版,第402页。②胡适:《实验主义》,《胡适文存》卷2,第439—410页。

  如同詹姆士、杜威一样,从主观经验论出发,毛泽东对传统的哲学本体论也持否定态度。实用主义哲学宣称,探讨世界的实在性是荒谬的,因为实在并不是独立的本体,而是和人联系着的,由人创造出来的。詹姆士说:“理性主义(即传统的思辨哲学——引者)的实在一直就是现成的,完全的;实用主义的实在,则是不断在创造的,其一部分面貌尚待未来才产生。”又说:“如果说人的思维以外还有任何‘独立’的存在,这种实在是很难找到的..这种所谓实在,绝对是哑的,虚幻的。”①实用主义把实在和人联系起来,在主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理解实在,也并非完全荒谬,在认识论上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在人的世界里,实在都是打上人的活动烙印的对象世界,它和人构成了统一的主客体关系,但是,实在还具有超越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实在的一面。没有进入主客体关系的世界依然是实在,而且是不依赖于主体而存在的实在,这就是本源的实在,取消了这种本源的实在,把实在完全依附于人的存在,便导致唯心主义,这就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本质所在。

  毛泽东接受实用主义哲学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对传统的唯物主义本体论持否定态度,把实在说成是由人的扩张、创造而构成的客体世界,在这个客体世界之外,不可能再有独立的实在世界存在。他写道:“余曰:我即实在,实在即我。我有意识者也,即实在有意识者也,我有生活者也,即实在有生活者也。”①毛泽东所讲的实在,不是一种超越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实在,而是一种依赖于人的意识和活动的实在,并打上人的意识和活动烙印的实

  ①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注》,1917—1918年。②毛泽东:《〈伦理学原理〉批注》,1917—1918年。③毛泽东:《健学会之成立及进行》,《湘江评论》临时增刊第1号,1919年7月21日。①詹姆士:《实用主义》第131页、127页。①《(伦理学原理)批注》1917—1918年。

  在,没有人也就没有这种实在,这种实在,便是实用主义哲学所讲的实在。人的时间意识便是立于人所创造的实在之上,即所谓“时间意识必立其根本于实在意识,而后可以说明其发生及存在。”②..人所面临的世界,的确是已经打上了人的活动的烙印的世界,人的活动的扩张,促使人化世界不断扩大。就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和人是密切而不可分的,这充分地体现了人的主体能动性。但是,人化的世界并不是凭空创造,它是由独立的自然界转化而来。而且在人化的世界之外,永远存在着独立的自然界,它具有本源性和唯一性,并从本源上对人这个主体起着规定作用。实用主义哲学夸大人的主体意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作用,把实在的世界看成是主体的创造,这便导致了主观唯心主义。“五·四”新文化思潮是对中国传统学术思潮的一个反动。它提倡崇尚实际和实践来反对崇尚玄虚和空谈,这种思潮的转变,为实用主义的传播提供了土壤。胡适用实验主义来区别杜威的实用主义,更强调实践的作用。胡适说,实验主义哲学最注重的是实验方法。实验的方法,就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用的方法。实验的方法至少注重三件事:(一),从具体的事实与境地下手;(二),一切学说理想,一切知识,都只是待证的假说,并非天经地义;(三),一切学说与理想,都必须用行来实验过,实验是真理的唯一试金石。由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是民主与科学,而杜威的实用主义方法标榜的是科学的方法,注重的是所谓科学实验,因而颇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把实验和实践等同起来理解,甚至主张实验主义应称之为实践主义,因为它肯定主体对世界的能动改造作用,是反对迷信和虚妄,偶像和客体崇拜的有力武器。在这种认识的影响下,毛泽东接受实用主义哲学的实在论的观点,便是能够理解的事情了。①..

  此外,毛泽东还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杜威忠实地实践自己的哲学教条,把实用主义推广到教育改革中。他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来到中国,在许多地方和高等学校讲演、传播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他在华的讲演被汇集成书,使他的教育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并对当时中国的教育发生了重要影响。

  毛泽东赞同杜威的平民主义的教育方针。1919年,杜威在上海讲演时,以《平民主义的教育》为题,阐述了他的社会改良主义的教育思想。杜威说,教育事业若不从大多数平民着想,换一句话说,若不提倡平民主义的教育,那么,一般平民觉得终日劳动都为了衣食,人的生活是很没有趣味的,久而久之,他们对于一切事业渐渐产生不愉快的反应。②在杭州、南京,他又以《平民主义的教育》为题再次发表演说,指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是极突出的事例;这是愚民政策,决不是民国所宜采用的。我观察中国的社会教育,受教育者也大多为有势力有金钱的贵族子弟,根本没有平民教育,并且又偏重男子,轻视女子,象这样的教育就叫做阶级教育。平民教育乃是公共的教育,是国民人人所应享受的。所以美国小学校称之为公共学校。社会上劳力的人,有为生活所迫,不能力子女谋教育,则应当设法使他们享受,这样才可以称之为公共教育,而学校也称为公共的学校。这样说来,普及教育②《(伦理学原理)批注》1917—1918年。

  ①毛泽东接受实用主义的经验论,只是他早期哲学思想的一个方面,毛泽东还接受了唯物主义的经验论和本体论的观点,形成了他早期复杂的哲学思想,这里并不是对他的早期哲学思想进行全面评价。②江苏省第二师范学校编:《杜威在华讲演集》,1919年10月版,第9页。是为国民所急需而不可缓的。①杜威认为,社会所以出现平民过激的革命行动,全是由于他们没有受到教育,身心不愉快,情感久抑突破约束的结果,因而革命只能收那没有效果的破坏。补救的办法就是实行平民主义教育,“世界社会问题的最后解决,不在加工资,也不在减短工作时间,实行普及平民教育,使得一般工人在用力之余,也有机会去用脑,这样,才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乐趣。”②

  毛泽东从严厉批判只为少数有钱人服务的贵族主义教育方针出发,肯定杜威提倡的平民主义教育方针的合理性。他指出,为了要使少数阶级专制的黑暗社会,变为全体人民自由发展的光明社会,“见于教育方面,为平民教育主义。”毛泽东阐述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方针说,平民主义的精神,不但在政治上要求普遍选举,民主政治,在经济上要求平均分配,而且要求在教育上要有一个人人均等的机会,使文化普及于平民。平民主义的教育方针,其首要之义,就是强调全体国民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必须普及,特别需要普及到生活贫苦的平民中去,“人人都有机会得到一份高深的学问”。

  毛泽东认为,杜威关于教育与民主的关系的分析是正确的。教育不倡,国民知识贫弱,国家就不是民主的国家,而是民奴的国家。他说:“现代政治、为代议政治,而代议政治之基础于选举之上。民国成立以来,两次选举,殊非真正民意,而地方初选,劣绅恶棍,武举投票,乡民之多数,竞不知选举是什么一回事,尤无民意可言。”①究其原因,在于民智不开,多数平民没有接受教育机会所致。他指出,欧美虽然教育发达,但仍十分注重平民教育,夜学、露天学校、半日学校、林间学校、保姆学院、聋盲学院、残废学院等林立,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机会。我国的教育历来贯彻的是“贵族主义”的教育方针,教育为少数官僚子弟和有钱人家子弟所享有,“官式大学更非阔家不行,欲在官式大学毕一个业,非千余无至两千元不可。无钱的人之于大学,乃真‘野猫子想吃天鹅肉’了。”②因此实行平民主义的教育方针,就必须给平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同时,贯彻平民主义的教育方针,还必须打破学术的神秘性和少数人对学术的垄断,“看学术如粗茶淡饭,肚子饿了,拿来就吃,打破学术秘密,务使公共,每人都可取得一份。”③毛泽东对平民主义的教育方针的阐述,反映了他对杜威教育思想的接受和改造中国封建旧教育的见解。

  毛泽东接受杜威关于“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④的观点,和工具主义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必须面向实际生活,为解决实际生活提供知识工具和能力预备。杜威指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象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形式来实现的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①胡适把杜威的上述思想原原本本地介绍到中国,对中国的教育界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对杜威这一教育思想深有所感,他指出,我同的教育,“又非实际生活的,学生在学校所习,与社会之实际不相一致,结果学生不熟谙社会内情,社会亦嫌恶学生。”毛泽东主张,要使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克服旧教育“非生产的、非实际生活的,骛于都市而不乐农村”的,“第一,须有一种经济的工作;可使之直接生产,其能力之使用,不论大小多寡,皆有成效可观。第二,此种工作之成品,必为现今社会普通一需要。第三,此种工作的场所,必在农村之中,此种之工作,必为农村之工作。”

  ①江苏省第二师范学校编:《杜威在华讲演集》,1919年10月版,第22页。②江苏省第二师范学校编:《杜威在华讲演集》,1919年10月版,第22页。①毛泽东:《学生之工作》,《湖南教育月刊》第1卷第2号,1919年12月1日。②《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新时代》第1卷第1期,1923年4月10日。③《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新时代》第1卷第1期,1923年4月10日。④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劳伦斯·A·克雷明主编《杜威论教育》,1959年英文版,第21页。

  ②他看到广大农村文化落后、文盲充斥,以致农民缺乏参政意识和民主意识,“代议政治”不能推行,又看到“学生毕业之后,多骛都市而不乐田园”的弊病,认为学生毕业后到农村中去,既有利于克服学生自己的毛病,又有利于推动农村的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只有这样的教育,与社会实际生活联成一气,使学校成为社会之一局部,而视“社会之全体,实为永久的大学校”,教育才能发挥它的社会作用。杜威强调,学校教育既然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必须与家庭生活联系起来。“既然学校生活是如此简化的社会生活,那么它应当从家庭生活里逐渐发展出来;它应当采取和儿童继续在家庭里已经熟悉的活动。”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才能使学校教育成为过程的和实际生活的。如果社会与家庭的宗旨和风气,同学校的教育目标不一致,就必然使学校的教育方针难以贯彻,甚至抵销学校的教育成果。毛泽东完全赞成社威的观点。他指出:“盖依现今之情势、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其关系非为有机的,非为精神的而为形式的。形式尽相结合,而精神上则常相冲突。”“家庭、学校、社会相违日远。”①因此,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必须同时改革,“创造新学校,施行新教育,必与创造新家庭新社会相联。”“故但言改良学校教育,而不同时改良家庭与社会,所谓举中而遗其上下,得其一而失其二也。”②毛泽东接受杜威的观点,反复强调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致起来的必要性,并对中国家庭教育的种种弊端进行了揭露。

  杜威从工具主义出发,主张知识必须成为处理生活实践的工具,教育最根本的基础是在于儿童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正沿着现代文明所由来的同一的、总的建设路线而活动的。因此,让学生“直接地去接触自然,实际的事物和素材,他们的手工操作的实际过程,以及关于他们的社会需要和用途的知识,对于教育目的极为重要,我们对此不能忽视,这一切,都在不断地培养观察力,创造力,建设性的想象力,逻辑思维,以及通过直接接触实际而获得的那种现实感。家庭纺织、锯木工场、磨坊、制桶工场的教育力量,都不断地在起着作用。”③杜威反对学生只学些空洞的知识,强调重要的是要把知识变成能力,学生具备动手操作的能力,就能活用知识,为社会生活服务。毛泽东根据自己在学校的经验,对杜威的观点深有所感。他认为中国旧

  ①杜威:《我的教育信条》,劳伦斯·A·克雷明主编《杜威论教育》,1959年英文版,第21页。②毛泽东:《学生之工作》,《湖南教育月刊》第一卷、第2号,1919年12月。③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杜威论教育》,英文版,第23页。①毛泽东;《学生之工作》,《湖南教育月刊》第1卷,第2号,1919年12月。②毛泽东;《学生之工作》,《湖南教育月刊》第1卷,第2号,1919年12月。③杜威;《学校与教育》(1900年)英文版,第5页。

  教育的根本弊病之一就是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只学些无用知识,于社会生活毫无益处。因此应当如同美国学校那样,着眼于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他根据杜威的上述思想,专门写作了《学生之工作》的文章,详细地设计了新学校学生的教育、生活、工作等,主张实行工读主义,学生一边读书一边工作,田园树畜,以神圣视工作,创造一种新的生活。他介绍美国的经验说:“美国及其属地斐律宾,亦有‘工读主义’之流行,吾国留学生效之,在美则有‘工读会’,在法则有‘勤工俭学会’。”①

  毛泽东在接受杜威的哲学、教育思想的同时,也接受了他的政治思想。毛泽东在湖南自治运动中,主张湖南自治宜采“社会主义和民治主义”,并一再强调,只有尊重民治主义,才能使湖南实现民主建设。而民治主义则是杜威的政治主张,是对林肯的“民治”思想的发挥。杜威的民治主义包括:

  (1)政治的民治主义,就是用宪法保障权限,用代议制表现民意之类;(2)民权的民治主义。就是注重人民的权利,如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居住自由之类。(3)社会的民治主义。就是平等主义,打破不平等的阶级,去了不平等的思想,求人格上的平等。(4)生计的民治主义。就是打破不平等的生计,铲除贫富的阶级之类。毛泽东把民治主义等同于民主主义,要求湖南军阀洗心革面,放弃专制主义:“第一能遵守自决主义,不引虎入室。己入室将入室之虎,又能正式拒而去之。第二能遵守民治主义,自认为平民之一,干净洗脱丘八气、官僚气、绅士气,往后举措,一以三千万平民之公意为从违。”②他要求通过搞好湖南的民治建设,以推动“中国民治之总建设。”。①美国哲学家詹姆士、杜威的实用主义,所以能对青年毛泽东发生深刻的影响,这是因为在那个时代,人们接受美国的实用主义为一种最有希望的新思潮。实用主义标榜成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哲学,它强调真理的价值性。任何可供我们利用的思想,从工具的角度来说,都视为真理。实用主义标榜是一种民主的哲学,它使哲学变成仆人而不是主人,是工具而不是目的。它强调人可以指挥精神,就如同人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它认为每个人都是哲学家,每一个人都有一张选票,无知和卑微者的选票和高贵者的选票具有同样的效力,凭着这张选票,人人都可以捕捉到自己的真理。实用主义又标榜是一种主体性的哲学。它给每一个人都安排一个主角,让他们在实现自己认为有效的活动中作出努力并承担责任。人不能从上帝和大自然中得到安慰,一个人的成败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实用主义还标榜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哲学。它完全赞成进化的理论,不过它强调进化的情况决定于个人的努力和所冒的风险而定。人类的智慧和精神也是进化机体的一部分,因而人们掌握着自己的未来,所以它充满了乐观主义。如此等等。实用主义的宣传,构成了包括青年毛泽东在内的追寻真理的人们接受它的根据。在马克思主义没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和发生深刻影响以前,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传播,对于僵化、保守、脱离实际的旧思潮确实是一个有力打击,因而它能在中国思想界一时占据统治地位。

  可以看出,美国这个神奇而又富于冒险精神的国家,是毛泽东学习和探索的对象之一。他关心美国、研究美国、学习美国,从美国的历史和精神中寻求中国社会的出路。他在向美国学习中表现出灵活性、选择性和改造的精神等等,这构成了他后来学习外国的基本精神。虽然毛泽东很快便对美国的政策持批判的态度,但是他对美国和美国人民却始终保持着美好的感情和虚心学习的精神。他一生都关心美国的事情,对美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①毛泽东:《学生之工作》,《湖南教育月刊》第1卷,第2号,1919年12月1日。②毛泽东:《湖南改造促成会复曾毅书》,上海《申报》1920年6月28日。①毛泽东:《湖南人再进一步》,上海《时事新报》1920年6月11日。

  1936年在延安的窑洞中,他第一次见到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除了对政治问题进行了谈话外,他承认对美国极感兴趣,研究过美国的制度,美国的内北战争和独立战争。他关心美国的革命问题,他在和斯诺讨论了美国革命的可能性后,开玩笑他说:美国将是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国家。毛泽东对美国的各种事情都喜欢打听,甚至爱听美国的各种轶事。他尽量向斯诺打听卓别林主演的影片《摩登时代》,其中的情节引得他开心大笑,把眼泪水都笑出来了。

  1939年9月,埃德加·斯诺再次来到陕北。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又向斯诺了解了美国的种种情形:美国的民中党和共和党的关系及他们的政策,有关美国的地理、气候、人民的生活等问题。他还问美国南方的黑人在争取选举权上取得的进展,文盲的统计数字,美国的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的遭遇。得知没有一位天主教徒当选为美国总统时,他很吃惊,他问这是否意味着美国有强烈的宗教冲突。他还问大多数美国人婚姻嫁娶是怎样的。他曾读过有关黄石公园的文章,问斯诺是否去过那里。他认为中国应该有一个类似这样的公园。..他说他始终不理解美国的禁酒法令是怎样在国会中通过的。他对美国文明中的每一个科学技术领域都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也被他所听到的加利福尼亚的一切深深吸引。斯诺回忆说,毛泽东经常说渴望到美国一游。他告诉斯诺很想亲自看看大峡谷和黄石公园。他还向斯诺说过,希望能在他不太老之前,到密西西比河和波达麦河中畅游一番。他认为华盛顿不可能同意他到波达麦河,但大概会乐于让他到密西西比河中游泳。“在河口而已”,他附加一句,而河口足有50英里宽呢。

  以后,他每遇到一个美国人,都要向他们详细打听美国的情形,甚至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例如他曾向美记者问起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是否有了电灯等等。他甚至注意到美国新闻通讯社在新闻报道中,十分注重注释的作法,认为这能方便读者,加深读者对有关人物的印象。他后来曾说:美国的新闻报道值得我们学习,美国新闻通讯社的新闻报道,凡是提到某一个议员的名字,必注解他是美国某州的议员。每次都这样注解,多少年也是如此,重复了多少次也是如此,就是怕其它国家的人看不懂,自己知道,人家不知道,又不注解,又不注释。毛泽东甚至注意到美国军人的礼节,当你向其他人敬礼时,别人在未还礼前,手是不能放下来的。在中共“七大”会议上,毛泽东对那些在审干中受到委屈的同志赔礼,他把手举在帽沿边说:照美国人的规矩,敬礼时一定要还礼,如果不还礼他的手就放不下来。毛泽东的行动,感动得许多同志流下了热泪。

  毛泽东对美国的关心,使美国人对他掌握的美国知识也感到吃惊。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写道:“毛泽东谈话的内容非常广泛,天南地北,古往今来。他首先问我美国的情况。对于美国的许多事,我发现他比我了解得还要多。这真使人感到吃惊,因为二十年来他从来没有跟外部世界接触过。”

  ①毛泽东一生坚持不懈地了解美国,关于美国的全面知识,是他制定中美关系政策的依据。斯诺指出,毛后来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领袖。成了一位向美国的亚洲政策进行强烈挑战的人,应当说,是和他对美国的深刻了解分不开的。①

  ①《斯诺文集》第1卷,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193页。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