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 48.年轻的小人物见义勇为(读王实甫《西厢记》)

48.年轻的小人物见义勇为(读王实甫《西厢记》)

  [原文]

  [洁(普救寺长老)云]张秀才着你寄书去蒲关,你敢去么?[惠(明)唱][倘秀才]你那里问小僧敢去也那不敢,我这里启大师用咱也不用咱,你道是飞虎将声名播斗南,那厮能淫欲,会贪婪,诚何以堪!

  [未(张珙)云]你是出家人,却怎不看经礼忏,只厮打为何?

  [惠唱][滚绣球]我经文也不会谈,逃禅也懒去参;戒刀头近新来钢蘸,铁棒上无半星儿土渍尘缄。则为那善文能武人千里,凭着这济困扶危书一缄,有勇无惭。

  [末云]他倘不放你过去如何?

  [惠云]他不放我呵,你放心![白鹤子]着几个小沙弥把幢幡宝盖擎,壮行者将杆棒镶又担。你排阵脚将众僧安,我撞钉子把贼兵来探。我从来欺硬怕软,吃苦不甘,你休只因亲事胡扑掩。若是杜将军不把干戈退,张解元干将风月担,我将不志诚的言词赚。倘或纸缨,倒大羞惭。

  [惠云]将书来,你等回音者。[收尾]你与我助威风擂几声鼓,仗佛力呐一声喊。绣旗下遥见英雄俺,我教那半万贼兵唬破胆。

  ——摘自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楔子”

  [夫人云]这端事都是你个贱人。

  [红(娘)云]非是张生小姐红娘之罪,乃夫人之过也。

  [夫人云]这贱人倒指下我来,怎么是我之过?

  [红云]信者人之根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当日军围普救,夫人所许退军者,以女妻之。张生非慕小姐颜色,岂肯区区建退军之策?兵退身安,夫人悔却前言,岂得不为失信乎?既然不肯成其事,只合酬之以金帛,令张生舍此而去。却不当留请张生于书院,使怨女旷夫,各相早晚窥视,所以夫人有此一端。目下老夫人若不息其事,一来辱没相国家谱;二来张生日后名重天下,施恩于人,忍令反受其辱哉?使至官司,夫人亦得治家不严之罪。官司若推其详,亦知老夫人背义而忘恩,岂得为贤哉?红娘不敢自专,乞望夫人台鉴:莫若恕其小过,成就大事,撋之以去其污,岂不为长便乎?

  [夫人云]这小贱人也道得是,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

  ——摘自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孙飞虎围着普救寺,张生要送信请他的朋友白马将军来解围,但无人送信,于是开群众会议,惠明挺身将信送去。这是描写惠明胆大勇敢,是坚定之人。希望中国多出惠明。

  ——摘自毛泽东1958年3月22日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

  [解析]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著名元杂剧剧本。作者王实甫,生平事迹很难找到材料。元人钟嗣成编的《录鬼簿》说他“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其创作活动大约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西厢记》共5本21折。故事源于唐元稹传奇小说《莺莺传》(又称《会真记》),原作写张生游于普救寺,爱上暂居此地的崔氏女莺莺,两人私订终身。后张生入京赶考,抛弃莺莺。作者肯定张生的“善于补过”、“始乱终弃”。宋赵令畸据此写成《商调·蝶恋花》鼓子词12首,对张生的无情无义有所谴责,给予莺莺更多同情。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则从主题思想、人物性格、情节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王实甫《西厢记》即直接受“量西厢”的影响。剧中写相国小姐崔莺莺与书生张生在普救寺偶然相遇,一见钟情。适遇孙飞虎为夺娶莺莺而兵围普救寺,崔母宣称有退乓之策者即以莺莺许之为妻。张生挺身而出,计退贼军。事后崔母弃约赖婚。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莺莺逐渐战胜自己的犹豫、怯懦、顾虑,与张生私下结合。崔母得知,又强迫张生入京赶考。后莺莺原所许配的郑尚书之子郑恒谎称张生已被尚书招赘为婿,崔母乘机翻悔,张生及时赶到,两人终成眷属。

  在古代戏曲剧本中,毛泽东最喜欢读的,恐怕就是《西厢记》了。他青年时代是否读过,尚不可察;但最晚从延安时期开始,他便时常阅读,而且很注意清初批评家金圣叹对这部剧作的评点。在1941年写的《驳第三次“左”倾路线》这篇长文中,毛泽东就顺笔提到:金圣叹不愿意抹杀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偶然写出的几句好话。

  1958年3月成都会议期间,他让工作人员给他找来一木《西厢记》阅读,22日,又给田家英一信说:“请着人再找一部金圣叹批注的《西厢记》,金批本与此本有些不同。”可见他阅读之细致,兼及不同版本。正是这一天,毛泽东在会议上讲了我们在前面引述的那段关于惠明见义勇为的话。

  一个多月以后,在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又讲起《西厢记》。这一次,他说的是红娘,他说:红娘是个有名的人,她是奴婢,但她很公正、勇敢,帮助张生做了那样的事,当时是违反“婚姻法”的,被打了四十大板,可是,她不屈服,反过来把老夫人责备了一顿。你们说,是红娘学问好,还是老夫人学问好?

  同年7月1日,他批示有关工作人员为他找几本古典文学著作,其中也有《西厢记》。1961年12月27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特意从《西厢记》里选出一段,批示道:“印发各同志《西厢记》第二折。”印发与会者的“第二折”,即该剧第四本第二折,前面所引崔母斥责红娘反被红娘教训的一段,便出自这一折。京剧里有一出戏叫“拷红”,老夫人打红娘的板子,说的也是这段情节,在这里,《西厢记》成了毛泽东表达自己的政策思想和开展政治工作的工具。

  1962年8月5日,在一次谈话中,毛泽东又举《西厢记》为例来说明“冲突”在戏剧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他说:“《西厢记》中老夫人代表封建势力,是对立面,有了老夫人,才有戏,不然光有莺莺、红娘、张生三个人打成一片,没有对立面还有什么戏呀!”

  1975年,当时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获为毛泽东读了一段时间的书。一次,读江淹的《恨赋》,为了解释其中的“溢”字,毛泽东就将《西厢记》中的原文背了一大段(杨建业《在毛主席身边读书——访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芦荻》,1978年12月29日《光明日报》)。据查,江淹《恨赋》中只有一个“溢”字,那段原文是:“至如秦帝按剑,诸侯西驰。削平天下,同文共规;华山为城,紫渊为池。雄图既溢,武力未毕”毛泽东背《西厢记》中的原文,当是有“溢”字的又非常精采的一段,那就是第四本中第三折《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那一段,其中有这样几句词:“这忧愁诉与谁?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在《西厢记》的人物中,毛泽东最喜欢惠明和红娘,都是底层的小人物,一个是寺庙的杂役僧,一个是小姐的丫鬟。他们在剧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特点便是见义勇为。惠明为解他人燃眉之急,自告奋勇杀出重围去送信;红娘则以自己的智慧善辩,战胜了高高在上的老夫人,帮助了张生和崔莺莺这对有情人。毛泽东在1958年党的会议上分别谈起《西厢记》里的这两个人物,与他当时的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的思想背景,和年轻人胜过老年人,小人物胜过大人物,贫贱低微的人最有创造力的主张,是有关系的。1961年他又把其中的第四本第二折印发中央工作会议的与会者,更是别有一番深意。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