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 毛泽东思维的缜密性特色

  毛泽东思维的缜密性特色

  毛泽东,不但能在各历史关头,作出正确的决策,而且对实现这一决策,也有着极缜密的思考,有一套相应的政策。使革命或战斗减少许多曲折和损失,使革命的航船,较少损失地驶抵彼岸。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现了“二次革命论”,持这种观点的人天真地认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基于这种理论,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拱手交给大资产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好象当中国实现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就会把政权拱手让给无产阶级似的。这样就从思想上解除了无产阶级的武装,使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与“二次革命论”相反的,是“一次革命论”。持这种论点者,除了阴谋取消马列主义存在于中国的必要、取消共产党、取消中国革命的恶意宣传家之外,革命政党内部,也有一部分似无恶意的人,也持此主张。他们宣称“举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样,在民主革命阶段,制造幻想,也非常有害,这导致实际的冒险主义。谁曾想到,时至今日,“二次革命论”的亡灵,又被当今的社会“精英”们招来,大搞其资产阶级自由化,大开复辟资本主义的倒车。真可悲,历史竟有这样的相似与重复!

  毛泽东的思考则截然相反,民主革命是反帝反封建的,让资产阶级领导民主革命胜利,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这是幻想,帝国主义先生们不会让中国富强起来,它们只希望中国成为由代表他们利益的人掌权的市场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仓库。另外,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他们也根本没有能力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戊戌变法中的仁人志士,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先生,都吃尽了苦头,有的献出生命,证明了此路不通,连孙中山到死也没走通这条路。

  毛泽东以为,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到1917年十月革命之时,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不彻底的。而在这之后,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却是新民主主义的了。所以,这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其性质也是资产阶级的,但资产阶级却领导不了,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无产阶级领导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再不停顿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这就不是陈独秀先让资产阶级搞资本主义,然后无产阶级再革资本主义的命的所谓“二次革命论”,而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两个阶段论”。

  “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论”也极为有害,实际的“左”倾冒险主义,就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革命是不断前进的,但同时又是分阶段的。中国革命必须而且只能分两步走,第一阶段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阶段的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不同,任务不同,革命的对象、同盟军不同,混淆二者的界限,会降低对于当前任务的努力。如果说,两个革命阶段中,第一个为第二个准备条件,那么第二个阶段就是第一个阶段的必然的继续,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阶段论。“两个阶段必须衔接,不容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的阶段,这是正确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发展论。”(《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646页)把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混为一谈的“一次革命论”从理论上制造混乱,造成幻想;在实际行动上,就会犯“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它与“二次革命论”虽有差别,但危害却是同样的,所以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

  “二次革命论”葬送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大好形势,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一次革命论”同样也给革命造成严重的后果,都使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论”,使无产阶级渡过1927年的险关,胜利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拨正了中国革命航向,从此独立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历经二十二年,艰苦卓绝,夺取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又不失时机地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毛泽东的这一理论,已经为革命实践证明是无比正确的,是完全科学的,是既带有中国的特殊性,又带有世界的普遍性的真理。

  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毛泽东从决策到各阶段的部署,都作了极其缜密的思考。

  蒋介石反动派,由战略进攻转化为重点进攻,虽然军力、财政、地域、人口等方面仍占优势,但毛泽东已极为机敏地洞悉这已是强弩之末,因而预言蒋介石的未日到了。当时我军虽在相应的方面尚处劣势,但革命已到新的历史关头,形势大好。所以,他毅然决策,开始全国性大反攻。

  反攻之始,毛泽东决策派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实行中央突破,打到外线去,把战争引向蒋管区。同时,让陈毅、粟裕领导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左后一军,挺进苏鲁豫皖;以陈赓等率领的太岳兵团为右后一军,挺进豫西,三军摆成“品”字阵。彼此策应,互为犄角,机动灵活。同时诱使西北胡宗南主力去增援榆林、顾祝同主力到山东半岛的海滨,都置于无用之地。这就保证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尖刀刺进了蒋介石的心脏,连蒋介石的随军参谋长都沮丧地惊呼,他最担心的局面出现了。

  毛泽东的思维何等机敏,毛泽东的战略决策何等的英明,毛泽东的始战部署何等的缜密,以这样形式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是何等精彩!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无不重视始战,并极为谨慎,但如此大的规模,如此巧妙、如此缜密的部署,却是无与伦比的。

  待到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战略决战阶段,毛泽东的思考,则真的达到天衣无缝的地步了。他先把敌人能作战的一百七十多万军队,实行战役分割,形成三个孤立的战场。然后他指挥首战辽沈,打空前规模的大歼灭战,同时却命令淮海战场不打规模超过两个整编师的大歼灭战;再战淮海,分阶段大规模地歼灭刘峙的六十万大军,同时却命令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对傅作义的几十万大军,或隔而不围,或围而不打;最后歼灭傅作义集团,先斩头去尾,消灭天津、新保安、张家口之敌,后兵临城下,逼傅作义接受和平解放北平的条件,从而结束了这场空前的大决战。

  若把这个故略大决战比作一出剧,则是,以千里跃进大别山成功揭开序幕,以和平解放北平为尾声,中间环环紧扣,紧锣密鼓,将帅兵配合,摇旗呐喊,冲锋陷阵,幕幕精彩,场场扣人心弦。从全局到局部,从战略到战术,从部属到实践,从始战到末战,从战役到战斗,从军事歼灭到政治攻势,从军力到民力,从前线到后方??一切积极因素,无不调动起来,敌人的大小矛盾,无不利用起来。前后呼应,珠联壁合,四面八方,左右逢源。千里战场,空前复杂,却都在运筹之中;万千战斗,瞬息万变,无不在预料之内。满篇珠光灿烂,几乎笔笔生花!其思维艺术真可谓达到极至。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