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毛泽东的艺术世界 > 美的追求

  美的追求

  诗人们都在追逐着一种美。有的美可见,有的美可感。大自然创造的美,美在自然;劳动创造的美,美在匠心。作为诗人的毛泽东,他所追求的美同时也是一种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这是毛泽东在诗词创作中提炼主题时,有别于其他诗人的思维艺术。诗是生活的升华,生活基础越深厚,开出的花就越肥实。诗又是时代的脉搏,对时代精神把握得越准,就越能发出时代的强音。我们的时代精神,就是共产主义精神;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现实,就是共产主义理想感召下的革命实践逐步取得胜利的现实。毛泽东诗词中,对共产主义精神追求、扶植、捍卫和张扬的思维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表达共产主义事业必然胜利的坚强信念。毛泽东诗词,主要通过革命战争时期的风貌,表明暂时显得弱小,但代表进步方面的新生力量,终将战胜那些表面上似乎强大,但代表落后方面的趋向死亡的势力。这种革命者的高瞻远瞩、所向无故的气概,透过纸背,充溢着所有的篇章。时间的长河奔腾不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千百年来,多少向后看的诗人发思古之幽情,毛泽东恰恰相反,他站在共产主义的历史高度上,遥想“往事越千年”,无数的今天已成为昨天,无数的明天已成为今天,推移代序,人们以不倦的劳动和斗争把幻想变成现实,终于迎来了崭新的时代。请看: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诗词中反复出现“今”、“今日”、“今朝”等词语,决不只是在点明时间,更重要的是贯穿着立足今天,瞻望明天,抓紧今天,使明天胜过今天的精神。

  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讲到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的时候,热情澎湃他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没有,从来没有的。”这是毛泽东对长征历史意义的总结。从抒情的基调和语言的特色来看,它和“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七律,长征》诗一样,都是长征的颂歌,都是对我国人民所做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业的颂歌,更是对献身于这一事业的一切新人物的颂歌。我们的事业,岂止古往今来的“燕雀”不敢想象与不能理解,就是过往的“鸿鹄”也无不望尘莫及。如此激情,如此手笔,怎能不激励人们,“扫除一切害人虫”,重建一个“太平世界”,使“环球同此凉热”呢?

  第二,歌颂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战士。“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当然是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战士们。是他们去兴革命之风,掀革命之浪,宣传群众,组织群众,使广大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社会的主人,

  做命运的主人。他们不是“无才可去补苍天”的顽石,而是“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的栋梁,是“刺破青天锷未残”的高山!在我们祖国“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的历史舞台上,胜利者注定是“今朝”的“风流人物”,是“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新生力量。归根结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在诗词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诗人的毛泽东,与中国人民的伟大集体,达到了融合无间的统一。“敌军围困万干重,我自岿然不动”,诗中的“我”不是“小我”而是“大我”,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全体革命者的自称。这个“大我”,是作为真理的代表,以“挥斥方道”的英雄气概,耸立于社会革命和民族解放战争的阵前,高出于一切反动派以及各种艰难困苦之上。这使人想起,在那漫漫的长夜,有人怀疑我们的力量,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诘难,毛泽东指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革命的力量所向无敌,革命的力量定会越战越强。

  毛泽东诗词的共产主义精神,表现为坚决相信真理,相信人民,相信人民群众有能力解放自己,改造世界,争得美好的将来。这正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和历史唯物主义者观察各种现象,从而进行决策的根本出发点。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