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基评传 > 二、 "情发于中而形于言"

二、 "情发于中而形于言"

  元代后期,文坛纤秾缛丽之风盛行,谀媚而无生气。对此,刘基提出了批评,曰:夫诗何为而作哉?情发于中而形于言,国风二雅立于六经,美刺风戒莫不有稗世教??今天下不闻有禁言之律,而日见耳闻之习未变,故为诗者莫不以哦风月、弄花鸟为能事,取则于达官贵人而不师古,定轻重于众人而不辨其为玉为石,惛惛怓怓,此倡彼和,更相朋附,转相诋訾,而诗之道无有能知者矣。①中国古代诗歌的缘情说由来已久。《毛诗序》中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但由于宋代理学盛行,理学家们或对"情"避而不论(如胡宏),或以理节情、"心统性情",将至善的性与有善恶之分的情区别开来。元代主要宗奉朱熹的"心统性情"说。刘基之后,随着王学勃兴,成"几遍天下"之势。王守仁倡性情"体用一源"论,认为"七情须其自然之流行,皆是良知之用,不可分别善恶。"①性情都① 《毛诗序》,《毛诗正义》卷一,《十三经注疏》本。

  ② 《书绍兴府达鲁花赤九十子阳德政诗后》,《文集》卷七。

  ③ 林富:《重锓诚意伯刘公文集序》,《文集》卷首。

  ④ [明]陈子龙:《六子诗序》,《陈忠裕公全集》卷二五,乾坤正气集丛书本。⑤ 陈子龙:《秋日杂感》之一,《陈子龙诗集》卷十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① 《照玄上人诗集序》,《文集》卷五。

  ① [明]王守仁:《传习录》下,《王文成公全书》卷之三,四部备要本。是无所谓善恶的。受到王学及泰州学派的影响,明代中后期产生的文学新思潮,奉"情"为文学圭臬,情感论在文坛蔚成大观。先驱者徐渭楬橥了文学抒写真情的原则。他说:"人生堕地,便为情使。聚沙作战,拈叶止啼,情昉此矣。??摹情弥真,则动人弥易,传世亦弥远。"②李贽主要作为思想家的姿态出现的,他常用"情性"的概念,还留有儒学心性论的明显痕迹,但列"情"于"性"前,反映了晚明时期两者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著名的"童心说"就是从突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赞扬一见倾心式爱情的《西厢记》谈起的。汤显祖、袁宏道等人在李贽和泰州学派的哲学思想启迪之下,热情地讴歌纯真自然的情感。汤显祖论诗歌曰:"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③袁宏道性灵说的特质之一是"情与境会,顷刻千言。"④他们都以性情为本,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本质作了深入的探讨。

  但是,晚明以抒写真情为主要标志的文学思潮,在缘情说久已消歇了的文坛,何以能如狂飚乍起、蔚成大观。学界一般认为李梦阳是这一思潮的先驱⑤,这是颇有见地的。如果我们沿着这一路径上寻至元季,就可以发现,情感论是隐隐约约贯及元季到晚明文坛的一条重要线索。除了刘基之外,与其同时而稍前的杨维桢也说:"诗者,人之情性也,人各有情性,则人有各诗也。"①杨维桢和刘基都身历元、明二朝,对明代文坛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把"情"视为诗歌的灵魂及诗歌的根本创作目的。但同样应该指出的是,刘基和晚明文人所论的"情"内涵不尽相同。晚明文人所论的情与"爱欲"的含义相仿佛,刘基所论的主要是"忧世感时"之情。这是因为刘基受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正统观念影响较大,晚明文人受左派王学及泰州后学"育欲"理论的影响较著。同时,元季世事纷乱,文人们蒿目时艰,更注重文学的济世精神。相反,万历年间虽然明王朝已开始中落,但仍被承平的表象所掩盖,文人们在心学及禅家提倡返观默照的内求精神影响下,追求个性的超然解脱,沉浸于花酒宴乐之中。文学思想自然具有追求自适自娱,强调自我意识觉醒的特征。

  尽管如此,刘基的情感论对李梦阳等人的真情说仍具有先发之功。李梦阳曰:"夫诗有七难:格古、调逸、气舒、句浑、音圆、思冲,情以发之。"②将法古与尊情相统一,这与刘基并无二致。同时,李梦阳也与刘基相似,抒发的一己之情,是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他在郁闷不展时,也以屈原,贾谊自况,这种愤懑的一已之情,发而为诗,必然具有刺世的品格,他所作的《玄明宫行》诗,揭露了刘谨穷奢极欲的罪恶,在《秋望》中曰:"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道郭汾阳。"表示了戍边乏将的苦闷。他们的情感论虽然没有越出传统的儒家观念,但这些关注现实的文学思想对于转变沉闷茸闒的文坛风气不无意义,尤其处于台阁体,性理诗称盛时代的李梦阳更是如此。当然,李梦阳对刘基的文学理论既有承绪又有发展,在刘基这里,"理"具有本体② [明]徐渭:《选古今南北剧序》,《徐渭集·补编》,中华书局1983 年版。③ [明]汤显祖:《耳伯麻姑游诗序》,《汤显祖集》第三十一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年版。④ (明)袁宏道:《叙小修诗集》,《袁宏道集笺校》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⑤ 详见章培恒:《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思潮》,载日本《古田教授退官记念中国文学语学文集》,转载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6 年第5 期。陈建华:《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学术月刊》1986 年第8 期。① [元]杨维桢:《李仲虞诗序》,《东维子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② [明]李梦阳:《潜虬山人记》,《空同集》卷四十八,四库全书本。的含义,诗人们因"遭时之乱"而产生的"忧恨悲愁"之"情"是与"天理"一致的,而李梦阳认为"情"是"激之乖则幻化弗测"①的,理是"言常也"。②因此,情与理处于对立的位置。晚明文人以"最初一念之本心"③为真,以闻见道理为伪,将李梦阳的理、情对立发展到理伪情真。不难看出,从元末明初刘基等人到李梦阳再到晚明文人的理论演化轨迹还是隐约可寻的。

  同时,刘基与晚明文人都力倡自然为文,反对矫情雕琢。如,刘基曰:言生于心而发为声,诗则其声之成章者也。故世有治乱而声有哀乐,相随以变,皆出乎自然,非有能强之者。??予少时读杜少陵诗,颇怪其多忧愁怨抑之气,而说者谓其遭时之乱,而以其怨恨悲愁发为言辞,乌得而和且乐也?然而闻见异情犹未能尽喻焉。此五六年来,兵戈迭起,民物凋耗,伤心满目,每一形言则不自觉其凄怆愤惋,虽欲止之而不可,然后知少陵之发于性情真不得已。④但晚明文人与刘基的"自然论"有所不同:一方面,刘基强调的是抒写有感于时的"凄怆愤惋"之自然,晚明文人是抒写一己自然真情。如李贽也强调自然为文,他说: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情舒徐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沈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①这种"自然"即"情性自然"②,是作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③即"童心"的直接流露。而刘基论述杜诗之"自然",是目睹了"兵戈迭起,民物凋耗"的世道,诗人"伤心满目"而自然抒发出的悲愤情感。另一方面,他们的理论旨趣不一。明代中后期文人们崇尚自然,抒写真我,是由于对当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伪君子的深恶痛绝,是对文坛因袭模拟之风盛行,"黄茅白苇弥望皆是"④现象的反拨,而刘基论证的是"世有治乱而声有哀乐",文学"相随"世事"以变"的规律。尽管如此,这两种自然论,在标榜格调古法的明代文坛,恰如两股醒醒的清风,前后呼应,声气相和,各自都具有特殊的理论价值,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① [明]李梦阳:《结肠操谱序》,《空同集》卷五十一。

  ② [明]李梦阳:《结肠操谱序》,《空同集》卷五十一。

  ③ [明]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中华书局1961 年版。

  ① 李贽:《杂说》,《焚书》卷三。

  ② 李贽:《读律肤说》,《焚书》卷三。

  ③ 李贽:《童心说》,《焚书》卷三。

  ④ 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丁集《袁稽勋宏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