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基评传 > 二即事明理的辩证观

二即事明理的辩证观

  刘基的宇宙观、本体论思辨色彩较浓,而其方法论思想主要采取即事明理的表述手法。主要集中在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和格言《拟连珠》中。虽然逻辑性不够鲜明,但避免了枯燥、生涩、空疏的缺陷,于形象机敏的言辞中透露出幽眇的义趣,体现了浙东学派"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①、"务实不务虚"②的学问特点。

  如,论德、刑关系:刑,威令也,其法至于杀,而生人之道存焉。赦,德令也,其意在于生,而杀人之③ 《天说下》,《文集》卷七。

  ④ 《天说下》,《文集》卷七。

  ⑤ 《郁离子·羹藿·大智》,《文集》卷四。

  ⑥ 《天说下》,《文集》卷七。

  ① 王充:《论衡·论死篇》。

  ② 王充:《论衡·订鬼篇》。

  ③ 王充:《论衡·别通篇》。

  ④ 熊伯尤:《无何集》卷之首《说一》,中华书局1979 年版。

  ⑤ 《送柯上人远游诗序》,《文集》卷五。

  ① 《宋元学案》卷五十二《艮斋学案》。

  ② [宋]叶适:《水心〈文集〉补遗》,《历代名臣奏议》卷九七,四库全书本。道存焉。③如,论自然现象:畜极则泄,闷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一昼一夜,花开者谢;一秋一春,物故者新。④如,论人生态度: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善防人者,人亦防之。①这种直接表现其辨证思想的论述是警策、形象而全面的,如论述分清矛盾的主、次之别。曰:食之于疗饥,其功在饱,而甘旨不与焉;衣主于御寒,其功在暖,而华饰不与焉。②如论述事物的质变:夫养人者津也,医家者所谓荣也。今化而为痰,是荣贼也,则非养人者也。③有时,其辨证的思想是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比较批判中体现出来的。

  如主张全面地、联系地分析事理,反对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罔与勿析土而农,耨不胜其草,罔并薙以焚之,禾灭而草生如初,勿两存焉。粟则化而为稂,稻化为稗。①如,讥刺混淆必然、偶然的错误:邾娄子泛于河,中流而溺,水涡煦而出之,得壶以济岸,以为天祐己也。归而不事鲁,又不事齐,鲁人伐而分其国,齐弗救。②《郁离子》作于元末,作者当时心情佛郁,操觚作文也以讥刺讽喻风格为主,述事明理,反面驳论也颇为常见。由于有些篇章纯粹以寓言的形式出现,含蓄蕴籍,义趣较丰,很难用某一种哲学原理进行概括,只能通过作者创造的艺术形象去体悟其中的整体思想。《郁离子》"穷极精奥"、"因浅见深"③,有耐人寻味的理趣美,是形象的哲学,其中的辩证思想尤其丰富。由于人类文明是后人利用前人的知识经验不断进行开拓创新的渐进过程,刘基的辩证法思想也往往是通过对前人的哲学命题的重新阐释表现出来的。如"观著以知微,察其显而见隐"④等,这里仅撷取其中一例作一分析。句章之野人翳其藩以草,闻唶唶之声,发之而得雉,则又翳之,冀其重获也。明日往聆焉,唶唶之声如初,发之而得蛇,伤其手以毙。郁离子日:"是事之小,而可以为大戒者也。天下有非望之福,亦有非望之祸。小人不知祸福之相倚伏也,则侥幸以为常。是故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②是《老子》中朴素辩证法思想的重要表述,是以祸福之间的互倚关系说明事物的对立面会向它相反的方面转化。刘基通过句章之野人得雉而后身亡的故事,又一次形象地表述了这一思③ 《郁离子·灵丘丈人·刑赦》,《文集》卷二。

  ① 《郁离子·螇螰·任己者术穷》,《文集》卷三。

  ② 《郁离子·公孙无人·寡悔》,《文集》卷四。

  ③ 《郁离子·枸橼·去蠧》,《文集》卷三。

  ① 《郁离子·蛇蜴·种谷》,《文集》卷四。

  ② 《郁离子·瞽瞆·无畏阶祸》,《文集》卷二。

  ③ [清]刘熙载:《艺概·文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年版。

  ④ 《郁离子·麋虎》,《文集》卷四。

  ① 《郁离子·虞孚·句章野人》,《文集》卷三。

  ② 《老子》第五十八章,《二十二子》本。

  想。但是,这又不是简单的重复,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对老子的思想有所拓展和超迈。

  第一,《老子》中的祸、福之论,虽然论述了对立面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由于没有论及转化的条件,容易陷入不可知论的渊薮。而刘基则注意到了章句之野人由福及祸的转变,是因为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所致。

  第二,《老子》中祸福相依的结论是基于"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这一具体现象。但"闷闷"与"淳淳","察察"与"缺缺"之间并无矛盾转化的必然联系。刘基则以常变、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对其作了进一步分析,得出了"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意"的结论①,避免了"祸福之论"中绝对化的倾向。

  第三,刘基隐约地注意到了度的概念、质变的观念。《老子》中辩证思想常常以对立概念的并列而体现出来,而对于对立双方转化的量与质的关系很少论及。如"物壮则老"②,"兵强则灭,木强则折"③等,其祸福之论同样是如此。刘基虽然在这一段文字中没有述及,但在前文所引的"蓄极则泄,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中,突出地显示了其具有"度"的意识,"质变"的意识。

  刘基的哲学方法论,借形象以明理,在古代思想中独树旌帜,很具特色。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