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基评传 > 三、致仕归里

三、致仕归里

  刘基告老归里,最根本的原因是朱元璋日渐专恣,朝中胡惟庸秉政。因此,不扬功名、不求显达,韬晦自全是他晚年的人生态度。《旅兴五十首》之一颇能表明此时的心迹:初秋积雨过,众绿光如濡。莎鸡啼高树,蟋蟀鸣阶除。时物已改故,芳年从此徂。荣名非我愿,守分敢求余。登楼眺远郊,肆目望天衢。明月出云中,照我华发疏。远归掩关卧,梦到园田居。①"改故"的"时物"自然使我们联想到胡惟庸居相位。政治环境的险恶使其忧郁惆怅:"风雨茫茫兮,蛟龙怒瞋。"②大明开国皇帝的凛然龙威,使每一个人都处于旦夕难保的惊恐之中,刘基宛若"倦鸟思故林,穷鱼思故渊。"③去意遂决。濒行之时,朱元璋作《赠刘伯温》诗云:妙策良才建朕都,亡吴灭汉显英谟。不居凤阁调金鼎,却入云山炼云炉。事业堪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吾。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④诗中对刘基的事功勋业评价很高,但值得我们揣忖的是,朱元璋赠寄刘基的诗作现存的仅此一首,而赐宋濂的诗有六首之多。⑤同时,此诗尾联给刘基指出的是枕石漱流、效摹赤松一路,是提防、戒约还是信笔所如,颇值玩味。但是,居家期间,并没有能够遁迹忘形,朱元璋仍旧致书山中,论究国事: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然歹人恶严法、喜宽容,谤骂国家、扇惑非非,莫能治。即今天象叠见,且天鸣已及八载,日中黑子又见三年,今秋天鸣震动,日中黑子或二或三或一,日日有之,更不知灾祸自何年月日至。??前者,舍人捧表至京,忙忘问卿安否?今差克期,往卿住所为天象事。卿年高,家处万峰之中,必有真乐。①显然,朱、刘之间的书信往返实质是有关法律制度的讨论。据《明史·刘基传》载:"帝尝手书问天象,基条答甚悉,而焚其草。大要言'霜雪之后,必有阳春。今国威已立,宜少济以宽。'"在为政宽严的问题上,两人虽然存在分歧。但是,朱元璋尚能善纳嘉言,尤其是天象有变时,更是谨慎行事,致书"至卿(刘基)山中",期望"或有深知历数者,知休咎者,与之共论封来。"②由于胡惟庸当国,刘基谨言慎行,即使答朱元璋的文稿,也"焚其草",① 《文集》卷十三。

  ② 《寄宋景濂四首》其二,《文集》卷十一。

  ③ 《旅兴五十首》其四十九,《文集》卷十四。

  ④ 朱元璋:《御制文集》卷二十,明万历刻本。

  ⑤ 详见《全明诗》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① 朱元璋:《皇帝手书》,载《诚意伯文集》卷一。

  ② 朱元璋:《皇帝手书》,载《诚意伯文集》卷一。

  整日"惟饮酒奕棋,口不言功。"③乃至有这样的情形: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基,基方濯足,令从之,引入茆舍,炊黍饭令,令告曰:"某青田知县也。"基起,称民谢去,终不复见。④即便如此韬光遁隐,但并不能完全忘怀世情。远避朝廷,返归乡里,主要是为了消解朱元璋的疑虑;闭门谢客,是为了归避来自相府的盯监。尽管如此,还是未能避免佞臣的构陷。

  刘基家乡以东约三十华里处,,有一名为"谈洋"的地方(今文成县南田区朱阳乡),岗峦起伏,元末被方国珍据有,明初其地仍很纷乱。因此,刘基请朝廷设谈洋巡检司统辖该地。但设巡检司之后,乱象并没有消除,周广三等人在温、处之间起兵,官吏们隐慝不报,于是刘基派刘琏径奏朱元璋,禀报实情。因为没有经过中书省,引起了胡惟庸的恼怒,于是便挟论相的宿怨,指使刑部尚书吴云沐攻汗刘基。诬称谈洋有王气,刘基欲在此修墓,百姓不与,于是请立巡检司驱逐百姓。朱元璋对天象征兆、地理吉凶十分相信,刘基又素谙天文堪舆,胡惟庸的中伤,正切中了朱元璋的心病,而顿生疑窦。①得到胡惟庸、吴云沐等人的奏报,虽然碍于刘基的勋业而未予深究,但还是受到了夺禄惩处,刘琏也险被身陷囹圄。谗言构陷、朱元璋的轻信,刘基十分惊惧,为了避免嫌疑,只得以垂老之身重赴京师。其中的怨屈无处伸诉,惟有引咎自责,以求朱元璋的宽有。

  此次北上京师,心情异常悲戚,《旅兴五十首》其三十七云:今日复明日,明日能几何?壮心萧索尽,思念恒苦多。引领望故乡,川路悠且长。巢燕已北飞,宾鸿亦南翔。我独无羽翼,慷慨中自伤。①如阮籍的穷途之叹,悲婉凄凉。

  这是入明以来最为沉痛的打击。当年仕元期间羁管绍兴还有政见不同的原因,而这次则完全以"莫须有"而被迫引咎,当朝皇帝又是尽穷年之力襄助的朱元璋,怎能不黯然神伤?不久,汪广洋因"无所建白"②出迁为广东省参政,胡惟庸专相。刘基更加忧愤,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③突发的谈洋设司之怒,更加疏淡了朱、刘的关系。在京期间,原已"齿落什三四,左手顽不掉,耳瞆,足踸踔不能趋"④的病躯更加不堪撑持,忧愤而疾作。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