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从草根到皇帝:刘备的奋斗 > 徐州风云

徐州风云

  三只小猫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是关东群狼折腾得最起劲的一年。

  群狼们自动自觉分成了两大集团,且壁垒分明。一边以袁绍、曹操、刘表为代表,为了便于叙述,姑且称为"条状集团";另一边则以袁术、陶谦、公孙瓒为代表,姑且称为"环状集团"。双方在冀州、兖州、豫州、荆州掀起了漫天战火。

  这应该是汉末最混乱、最黑暗的一段时期,按照历史教科书上的说法,国家机器几乎完全瘫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从当初讨伐董卓的一致对外(表面上),到盟友反目、背后插刀,再到现如今形成两大阵营,拼得你死我活,说穿了,无非是"利益"二字。

  客观来讲,要说这些大佬们的素质多么多么低下,人品如何如何卑劣,倒也不见得。生逢乱世,为求保命以及实现野心,不惜刀头舔血,力求做大做强,实现利益最大化,这是乱世的生存法则,任谁都逃不掉。

  总之,说句难听的话,那时候的军阀们,是窝窝头掉地上,再被人踩一脚--没一块好饼。这里面也包括刘备。

  公元192年是属于"条状集团"的一年,刘表击毙来犯的袁术大将孙坚,袁绍于界桥击败公孙瓒,曹操于兖州大破黄巾军三十万,使得原本稍嫌弱势的"条状集团"一时间行情大涨,大有一扫乱局的态势。

  为扳回一局,"环状集团"在公元192年年底到193年上半年间,展开了大规模反扑。先是袁术北上进军陈留,屯封丘,并派部将刘详进军匡亭,与附近黑山部队及匈奴残军结合,直逼曹操大本营鄄城。公孙瓒则将主力移至青州,由单经主屯平原,自己率军挑战位于平原南侧龙凑一带的袁绍军。陶谦攻势更显凶猛,他率军进入兖州泰山郡夺取了华、费等城,再向西攻略任城国,然后兵锋转向西北进入东郡,屯于黄河北岸、兖冀交界处的发干,离曹操的重镇鄄城、范县、东阿等只有一河之隔。

  至于本书的男一号刘备同学,他在这场大战中屯驻于他的老地盘高唐,大概是作为前线机动调度之用。

  不过,再好的战略都无法弥补战术上的低能,事实证明,曹操和袁绍就是比公孙瓒等人能打。

  先是袁绍在龙凑一地大破来犯的幽州兵团,公孙瓒一次性败掉了所有冀北的地盘,被迫退回幽州,再也无力南下。

  接下来便是曹操拿袁术来检验新收的青州兵,双方先在匡亭决战,结果如"冢中枯骨"的袁术兵团大败,袁术退到封丘,两军再战,袁术再败,退到襄邑,再战,再败,退到宁陵,再战,再败,再退,再战……战不了了,军队士气大落,袁术只能夹着尾巴逃进九江,不敢再打兖州的主意。

  南北两大主力都失败,剩余的配角也无力回天了。

  曹操与袁绍合兵进入河北,将陶谦、单经各个击破,刘备在高唐,自然也躲不过失败的命运。

  史书上对于这场高唐之役并没有详细记载,或许这是刘备第一次在战场上看见"曹"字军旗,此刻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曹"字,将成为他往后人生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龙凑一战失利后,平原国成为袁绍长子袁谭的驻地,刘备这个平原相立刻变成了"山寨版",只好向东奔逃到田楷驻军的齐国。

  此时青州与公孙瓒的大本营幽州之间的陆路交通已被切断,刘备和田楷挤在小小的临淄,除了要对抗节节进逼的袁谭部队,还要应付持续为乱的黄巾余军,可谓是山穷水尽,进退无门。

  然而就在此时,下人来报,说徐州牧陶谦的使者求见。

  田楷和刘备当时就像两只溺水的小猫,终于看到了一块浮木。毕竟陶谦是目前"环状集团"中唯一有能力正面对抗袁、曹的人,虽然在发干一仗失利,但徐州根基未损。陶谦收留关中、洛阳出逃的难民百余万,再加上成功的屯田政策,造就了徐州雄师十万,粮草千万斛的盛景。

  而陶谦本身又颇负盛名,手下战将想来更是不同凡响,有他出手协助,不要说收复青州有望,就是反攻兖、冀二州,称霸关东,也不是没有可能。

  想到此处,田楷立刻吩咐刘备收拾行装,随使者前往徐州,他自己则留守临淄。

  临行前,田楷将一碗米饭送到刘备面前,说:"你多吃点,到徐州的路很长,很费体力……记得到徐州后跟陶君好好沟通,早日领军归来……"

  不过,这两只小猫很快就要失望了,因为他们会发现那块浮木,其实只是第三只同样挣扎,甚至溺得更深的小猫而已。

  说起来,田、刘二人对于陶谦实力的认知大致上是没错的,陶谦的确是当时华北实力最雄厚的军阀。即便输了发干一仗,他仍保有泰山郡南部的华、费二县,前线形势完整,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

  所以,当陶谦听说曹操的老爹途经华县遇刺身亡时,心里也没太当回事,充其量也就写封唁电慰问一下了事。

  "啥?曹操要我给个说法!你家老头儿死在我地盘上,没叫你除晦气就算不错了,还要给个说法?"

  "啥?要出兵!竟敢捻虎须!放马过来便是,老子是厦大毕业的!"

  陶谦当时的心态大致如此,七个不服八个不忿,大有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架势。

  不过事实证明,在曹操面前,陶谦不是老虎--甚至连纸老虎都谈不上,充其量也就是只小猫而已。

  好,不服是不是?那就打到你服!

  于是,曹操的部队自陈留展开复仇东征,如摧枯拉朽般击破陶谦布置在兖州与豫州前线的所有防守,连下十余城,兵势直抵陶谦老巢彭城,也就是今天江苏北部徐州市一带。

  陶老虎这才大梦初醒,摆下阵势与曹操在彭城决战,结果徐州军大败,死者万余,泗水为之不流。被打回原形的陶小猫惊慌失措地逃往东边东海郡的郯县,同时赶紧派人前往青州找田楷求救。

  曹军东进但无法突破,于是南下进入下邳国,展开三国史上第一场大规模军事屠杀行动,以泄私愤,所杀平民达数十万之多,令原本富庶的下邳,一时间成为鸡犬不闻的人间地狱。

  所幸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春天,曹军军粮耗尽,于是退军。

  至于"徐州救星"刘备,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心,等到曹军撤退之后才率兵出现在徐州地界。

  陶谦知道领军者便是当年在下邳英勇对抗黄巾军的那个年轻人,还带了"幽州胡骑"过来,不禁大为振奋,赶紧下令召见。

  然而当他看到刘备穿着一套破旧的盔甲,兜鏖边还缺了一角,一副落魄的模样出现在他面前时,心里原本放下的大石头不禁又提了起来。

  陶谦是个实在人,劈头便问:"不知府君带了多少精锐骑兵过来?"

  刘备比他更实在:"不多,大概一二百骑的样子。"

  陶谦倒抽了口凉气,再问:"那总兵数是多少?"

  刘备回答:"大概一千多人吧。"

  陶谦立刻有种心跳加速的感觉,又问:"但我看府君您带的人数远不止千余,那其他人是?"

  刘备笑说:"哦,都是一些朋友,在路上遇到的,他们说想找地方吃饭,我便将他们都带上了。"

  陶谦颤声问:"那……有多少人?"

  刘备侧头想了想,道:"大概有五六千人的样子。"然后又补了一句,"大人,是不是先发一下盒饭?此来路途遥远,想必大家都已经饿坏了。"

  陶谦立刻有种想砍人的冲动。

  以上当然是笔者虚构的画面,不过据史料记载,刘备的确只带了千余士兵加上数千饥民就跑去"救"陶谦了。这也说明,日后刘备在荆州带百姓撤退不是临时异想天开,而是他的一贯作风。

  至于陶谦,虽然血压飙升,但他看看自己麾下最能打仗的将领,也就是一个叫曹豹的家伙,马上就觉得刘备是个人才,于是将自己身边最精锐的丹阳兵四千人拨到其麾下,还送给他一个更高等级的头衔--豫州刺史,让他屯驻于徐州西面豫州沛国的小沛,大约在今天徐州市沛县。

  于是,刘备就这样背弃了在青州苦苦挣扎的田楷,投入了陶谦的怀抱。

  那一年,刘备三十二岁,短短数年间便从小小的县令升到州郡一级的高官,虽然过程不咋的,但账面战绩还是说得过去的。

  当我们的刘刺史带着雄壮威武的丹阳兵踏入小沛城时,想到当年自己那位赫赫有名的远祖也是从这里起兵,创建了辉煌的大汉王朝,他便油然生出一种感觉,这地方将是他的根,他将效法他的老祖宗,从这里成就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

  可惜,刘备的直觉只对了一半。

  今后数年间,他的确要在小沛进进出出好几回,不过说到成就事业,那还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刘曹对决

  要说陶谦如何如何仗义、多么多么够意思,倒是高看了他,他送给刘备这顶"豫州刺史"的大帽子,压根儿就没安什么好心。

  豫州大约是今天河南南部与安徽北部一带,下头辖有梁、陈、鲁、沛四国以及颍川、汝南二郡,在当时是各路诸侯势力交杂的地区。

  最南方的汝南郡与东方的沛国在袁术的控制之下。北方的梁国大概是白波贼、黄巾余军、黑山贼之类流寇的根据地。西边的颍川名义上由长安政府送给了吕布,但实质上应该是曹操的势力范围。中间的陈国由陈王刘宠独立统领,陶谦大约控有东边的鲁国以及沛国最东北角的小沛。

  通过以上势力描述,列位应该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将刘备放在这小沛,很明显就是为徐州当看门狗。

  但就是这样一个"屎缺",也还是山寨的。当时还有一个正牌的豫州刺史叫郭贡,不知道此刻驻于何地。

  最要命的是,曹操并没有忘记徐州。

  就在刘备到徐州上任不到三个月,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夏,曹操再度大举伐徐,兵势同样凶猛,连下五城,直达滨海的东海郡,大肆劫掠。刘备于是从小沛向东回军,与徐州上将曹豹会师于郯县东面,大概是要截断曹军的粮道。

  徐州吏士们第一次见到两大"名将"携手合作,一定振奋无比,心想这回曹操孤军深入,粮草接济困难,必是死路一条。

  不过,这只是一群小猫的一厢情愿罢了。

  曹操知道有人抄他的后路,便立马回军还击,展开历史上第一场正式的刘、曹对决。结果可想而知,骁勇善战的青州兵在刘备"英明"的领导下,惨遭击破,毫无悬念可言,连郯县旁的襄贲都丢掉了。

  若论军事才能,刘备和曹操是根本没法比的,失败实属必然。

  好在刘备有神功护体,兵败后安然逃脱。相信他百忙中还不忘对曹豹发出抱怨:"明明都是姓曹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但大概也正是在此战中,曹操了解了刘备的能力,也见识了关羽的勇猛,为未来复杂的合作关系埋下了伏笔。

  曹操在徐州肆虐了两三个月,打到陶谦都起了逃回丹阳老家的念头。

  接下来便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就在徐州眼看就要撑不住的时候,曹军突然全军拔寨,如旋风般快速撤退。

  来得快,去得更快。

  曹操大军一撤,徐州军民们这才像挨过了暴风雪的土拨鼠一般,纷纷探出头来查探个究竟。经过一阵子的情报往返,大家这才搞明白,原来是曹操家后院失火,迫使他不得不暂时放掉徐州这块到嘴的肥肉。

  敢于在曹家后院放火的人,当然不是个简单人物,此人将会主导接下来一大段故事。说起来,这个人大家非常熟悉,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个不讲游戏规则的人。

  他的名字叫吕布。

  人中吕布

  拜小说和电子游戏所赐,吕布应该是三国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之一,大部分的读者和玩家对他的事迹应该颇为熟悉,不过为了故事流畅起见,笔者还是要简单交代一下吕布的背景与生涯。

  吕布,字奉先,并州五原郡九原县人,大约相当于今天内蒙古的包头境内,在当时是纯粹意义上的边疆。吕布弓马娴熟,力气过人,在边疆得了个西汉名将李广才有的外号:飞将。

  他最早担任驻并州骑都尉丁原的主簿,后来丁原奉何进之命率军入洛阳,吕布也随军担任副手。之后吕布为董卓所收买,谋杀了丁原,率领并州军团为董卓效力。董卓西迁长安后,吕布又与同是并州人的司徒王允合谋,刺杀了董卓,此举引发凉州兵团的集体反抗,吕布被迫离开洛阳开始流亡生涯。

  吕布先是投靠袁术,但因他恃杀董卓之功而骄,令同样十分骄矜的袁术感到不爽,拒而不纳。吕布又向北转投袁绍,协助袁绍清剿黑山军,然而又因为放纵属下抄掠,与袁绍闹翻,只得回并州投靠河内太守张杨。之后吕布与控制长安朝廷的凉州军团和解,受任为颍川太守。

  实事求是地讲,吕布跟曹操并没有利害冲突,属于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那又为何跟曹操过不去呢?

  却说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曹操第二次出兵讨伐徐州,将大本营兖州留给他的两个"生死至交"陈宫与张邈看管,哪承想陈宫与张邈一起叛变,私下迎接吕布入主兖州,一下子便夺去曹操的大半领地,迫使曹操不得不撤离徐州,改行当了一回救火队员。

  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曹操便与吕布在兖州境内混战不休,这便给了徐州一个难得的喘息之机。

  列位不必着急,"人中龙凤"吕布,很快就会进入到刘备的生命之中。之前笔者曾用一句话概括了吕布的性格。在这里,我还想再补充一句:吕布这个人,打仗一流,做人下流。

  之后,笔者会在相关的部分再次提到此人。

  再说刘备。

  曹操既然撤退,那么徐州便暂时安定了下来,刘备再次回到自己的驻地小沛,继续当他的山寨刺史。

  在这段相对稳定的时期内,他身边的人事发生了一些变动。在幽州投奔他的田豫,表示为奉养年长的父母,决定北返幽州,刘备相当不舍,叹息道:"阿让呀阿让(田豫字国让),可惜不能和你共成大事了!"

  田豫回到幽州后,在公孙瓒的帐下混了一阵子。公孙瓒败亡之后,他劝幽州军阀鲜于辅归降曹操,他本人也开始了在曹魏的仕途生涯。

  不过,刘备也不算吃亏,随即帐下便加入了一文一武两个相当杰出的人才。

  文者为陈群,字长文,是颍川陈家子弟,在颍川一带颇有名声,估计是透过孔融的牵线,刘备才特聘他为别驾。这应该是刘备第一次任用士族子弟为幕僚。从之后的发展看来,两人的合作似乎不是很愉快,后来陈群归到曹操帐下,成为日后曹魏的重臣。

  武者则是汝南人陈到,字叔至。此人是个非常勇猛,却又十分低调的人物,而且极为神秘。他在刘备帐下担当最核心的安全保卫工作,负责保护刘备及家人安全,似乎也从事一些"地下活动",是那种"隐于暗处"的角色,以至于他的事迹在入蜀前几乎不见于史册。若非杨戏在他的《季汉辅臣赞》中将他与赵云并列,恐怕世人压根儿就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号人物存在。

  此二人的加入,无疑是为状态低迷的刘备集团,注入了一丝新鲜的血液。

  徐州利害

  话说刘备在小沛忙着训练士卒,这天,他的官署前忽然来了两位大人物,身后跟随着大批随从,个个披麻戴孝,神情肃穆。

  刘备当然早有耳闻,同时也已做好了心理准备,所以当他看到这二人及其装束时,并不感到吃惊,但面子上却又不得不摆出一副吃惊的表情来。

  "难道陶使君他……"

  "是的,主公日前病逝,得年六十有三。"带头二人中较年轻的一人道。

  另一名较年长的人补充道:"主公临终前吩咐,非刘使君不能安徐州。还请使君顾念主公遗愿,顾念徐州千万百姓之福,接掌徐州。"他话音刚落,后头数百名随从一齐跪下,齐声道:"盼使君接掌徐州。"

  刘备忙请众人起身,对带头两人道:"陈大人、糜大人,请里面细谈。"

  这两人中,年轻的一人名叫陈登,字元龙,徐州下邳人,时任典农校尉,主管州内屯田事宜。年长之人名叫糜竺,徐州东海郡朐县人,是徐州的富商大贾,资产亿万,童仆数千人,为陶谦别驾从事,是州牧底下的第二把交椅。

  据二人表示,陶谦自打曹操退兵后便重病缠身,弥留之际特别交代"非刘备不能安此州(徐州)"。日前陶谦病逝,他的两个儿子均未仕官,因此陈登与糜竺便决定依主公遗愿,请刘备担任州牧,统领徐州。

  进到屋内,陈登立刻向刘备拜道:"现在汉室飘摇,天下倾覆,使君欲立功立事,就看今天。徐州殷富,户口百万,正是立业之基础,我等恭请使君屈临本州,统领州事。"

  刘备之前或许已隐隐约约想到了这个可能性,但当事情实际发生时,他仍然不禁打了个激灵,当然是幸福的激灵。

  徐州牧,多么诱人的字眼儿啊,别说"州牧"比"刺史"在字面意义上足足高出一个等级,就是在权力上,一个扎扎实实的徐州牧,也远比他这个光杆司令加山寨版的豫州刺史要强上太多。那可是至少统领四个郡国的第一把交椅,十万大军的统帅,百万黎民的统治者,一个不开心就可以将一个小军阀彻底抹去的存在!

  不过,刘备同学高兴得早了点。

  历史上无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事情不能只看好的一面,有得必有失,位置越高风险便越大,所谓"高处不胜寒"就是这个道理。

  "徐州牧"这看似光芒照人的位置,真的那么好坐吗?

  笔者的答案是:不好坐。

  下面,我们便对"徐州牧"这一职务来一次风险评估。

  首当其冲的危险当然来自曹操,天知道这位老兄哪天忽然抓狂,再次杀回来,届时他杀不了陶谦,大概就要找现任的徐州牧出气了;

  其次,原本的盟友袁术自从被曹操打得没了脾气之后,便开始改打徐州的主意,自称什么"徐州伯",并积极经略徐州南部的广陵郡;

  再次便是老对手袁绍了,他儿子袁谭已经打下了大半个青州,如果哪天心情不爽,率军从北边压过来,绝对够刘备吃不了兜着走;

  最后便是以臧霸、孙观、尹礼等为首的泰山集团。他们原本是陶谦手下的独立军团,协助陶谦平定徐州黄巾军,之后便驻于琅琊国,自成一军。陶谦活着,他们不敢闹,如今陶谦死了,闹是迟早的事。

  以上四条足以证明"徐州牧"这一职务的高危性。虽然好处也很多,但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危险实在是大于好处。

  从事后的发展来看,除了上述四条之外,我们似乎还忽略了一个人,不过列位不必心急,等一下陈群先生会代为补充。

  当时,在刘备那略显单纯的脑袋里,有没有计算得这么清楚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他还是个比较懂规矩的人。

  刘备听陈登如是说,便客气地推辞道:"这徐州牧的位置在下恐怕是坐不来的,不过我知道左将军袁术眼下就近在九江郡寿春。他乃名门之后,四世三公,海内众望所归,自然要比在下强得多,各位请袁将军入主徐州,较为妥当。"

  陈登摇了摇头,道:"袁术骄傲奢靡,绝非治乱之主。今天我们为使君所准备的,是徐州十万雄师,上可以匡主济民,成就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留名千古,使君若有心,还请细思。"说着,他露出一抹诡谲的微笑,"如果使君听不进在下这些建言,那恐怕在下再也听不懂使君您的话了。"

  刘备一时间被这个言语犀利的年轻公子给忽悠住了,不知道该说什么好,然而这时不同的意见出现了。

  刘备的别驾从事陈群跳出来,为刘备分析时局道:"将军可要三思啊,现在袁术仍很强大,其志在徐州,若将军入主徐州,必定会和袁术起冲突,届时吕布若偷袭您的后方,您纵使得了徐州,也是一事无成啊!"

  没错,那个被忽略的人便是吕布。

  陈群的观点主要是建立在他对当时情势的判断上,应该说是没错的。当时吕布已经占有兖州大部分地区,而曹操则坐困于黄河沿岸三城,因此在这里陈群为徐州所设置的假想敌便是吕布了。

  谁知道后来时局变化,竟不幸让陈群误打误撞给言中,这也让后世史家为他大大地记上了一笔。

  陈登、陈群一正一反的言论似乎没个定论,便在此时,堪称那个时代第一名士兼名嘴的北海相孔融忽开金口,形势立刻一边倒。

  孔融对刘备道:"说到对袁术的认识你就浅了,你以为他是那种忧国忘家之人?大错特错!至于什么四世三公,不过是一堆冢中枯骨罢了,不必介意。今天这事,百姓会选择你是因为你的贤能。这是天赐的大好良机,你如果拒绝,可没地方买后悔药去呦!"

  听孔先生的话,那才真是没地方买后悔药。事实证明,刘备就是听信了这位超级名士的忽悠,才导致了后来的狼狈不堪,甚至妻离子散。当然,那都是后话。

  问题来了,原本在青州的北海相孔融,什么时候跑到豫州的小沛来了?

  这还得说到我们的老朋友:黄巾军。

  简单来讲,孔融虽然文采风流、品德高尚、口才绝佳,属于天王一级的人物,但说到行军打战,用"低能"二字形容也是在抬举他。

  有一回他隔着涞水与黄巾军对峙,黄巾军派前部吸引住孔融主力,左右二翼渡河直攻城池。孔融竟然一无所知,还一边饮酒一边指挥,潇洒自如。结果城被攻破,军队无所归,只好溃散逃亡。

  就这样几年折腾下来,孔天王终于败光了北海所有的家底(估计刘备当年借的那三千平原兵也是凶多吉少),不得已只好避祸于徐州。或许由于和刘备有先前借兵这一层关系,孔融就来到了小沛,也为刘备引荐了陈群。

  刘备同样很够意思,用自己豫州刺史的身份,表孔融为青州刺史,于是两个光杆刺史就这么挤在小沛里相互慰藉。估计孔融每天就是喝喝酒、侃侃大山,刘备则在一旁安安静静地听,或许二人偶尔也会纵论一番天下英雄,日子过得倒也相安无事。

  孔融的身份、地位和名望绝非陈群可比,说话的分量足以压垮十个陈群,他所说的"冢中枯骨"是指袁术的先人,后来在《三国演义》中被作者移花接木变成曹操对袁术的评论。当然,从某种角度来看,曹操说这话要比孔融更具有说服力。

  在陈登、孔融、糜竺的大力支持下,刘备最后"勉为其难"地同意领徐州牧一职。他随着一众徐州吏士回到下邳,交接官印,正式领到了一张"角逐天下"的入场券。

  以上,便是历史上"让徐州"的大致经过。

  想起三年前,刘备还只是个被黄巾军打得到处跑的高唐县令,竟然在短短几年之内,在没有打过任何一场史书上有记载的胜仗的情况下,扶摇直上,直升至东汉最高等级的地方首长,还辖有中原最强的军队之一,这简直比张无忌练成九阳神功之后又发现乾坤大挪移还要神奇。

  派系斗争

  与《三国演义》中陶谦又哭又闹的场景相比,历史上陶谦只是在病重时说了一句"非刘备不能安此州"而已,而且这句话是否真的代表陶谦的真实想法,其实还是颇有疑问的。甚至,由于这是遗言,我们并不能肯定陶谦是否说过这样的话。

  但话说回来,如果陶谦没有让徐州,又是谁让的徐州?为何又要让给刘备?

  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综观历史记载,刘备接任徐州牧一职,是糜竺与陈登二人一手促成的。这两个人都是陶谦帐下徐州本籍的高级干部,糜竺为商贾,陈登为世家,属于有一定话语权、掌握一定人脉资源的阶层,或许这二人的所为,正是代表着大多数徐州中高阶人士的想法。

  说穿了,这在东汉末年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例如曹操的兖州刺史,也是靠陈宫一张妙口说服大多数兖州仕宦所换来的,只是当年曹操有击破黄巾军的大功在先,可以合理解释兖州仕宦的支持。而刘备到徐州后不要说胜仗,连力气都出得不多,为何徐州仕宦心甘情愿拱他上位?

  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答案,当然刘备的仁德、义名,或是他的会做人,都有可能是原因之一。

  笔者的解释则是:派系问题。

  前面曾提到过,陶谦是扬州丹阳人,史书上记载,"丹阳山险,民多果劲,好武习战,高尚气力,精兵之地",也因此陶谦麾下的主力,除了难以控制的泰山兵之外,就是他从故乡招募而来的丹阳兵。

  相反的,徐州本地人士虽是徐州政权的核心干部,但却不曾见到有哪位徐州人士担任重要军职的记载。这种"文承徐州,武承丹阳"的权力结构,必然会带给徐州仕宦很大的不安。毕竟琅琊一地已被桀骜不驯的泰山诸将霸占,如果丹阳诸将也想画地为王,那整个徐州就要被这些外来者给把持了,这还得了?

  这样的不安,在丹阳兵团总司令陶谦过世后增至最强,在缺少足够分量的本土军官的情况下,徐州人极需要一个有声望的武职人员接管徐州,以镇住丹阳兵将,而接任者最好不要再带入新的派系,威胁到徐州本地人的利益。

  这样看来看去,好像也就只有为人低调、性格内向,甚至略显木讷的刘皇叔最适合了。

  在撺掇刘备当徐州牧的整个过程中,陈登费的心思无疑是最多的。他出身于下邳陈家,是名门之后,当时他与刘备大约都是三十来岁的年纪,对于这个从平民阶层迅速蹿起的军人十分欣赏,他力劝刘备接管徐州。同时为应付之后可能面临的威胁,他也准备了后续的外交策略。

  刘备刚一接手徐州,陈登立马便派人出使冀州,先对袁绍通报陶谦的死讯,然后表示:"为避免徐州一地为奸雄(应指袁术)所侵扰,使盟主大人忧虑,我们共同拥戴平原相刘备为宗主,使百姓有所依归。因现在时局混乱,刘使君不能解甲向您请示,谨以使者向盟主禀报知悉。"

  这是一段精彩绝伦的外交公文,充分展示了陈登的政治水平和外交艺术。

  陈登在公文中很明确地使用了"盟主"一词来称呼袁绍,便等于承认了袁绍在关东各诸侯间的领导地位。袁绍也顺势回礼,称刘备"弘雅有信义",既然徐州百姓自愿拥戴,盟主我嘛,自然也是乐观其成的。

  笔者看过不少评论文章,就袁绍对刘备的称赞大做文章,说什么连老对头都称赞刘备有信义,可见他的仁义指数有多高云云。

  笔者倒不觉得袁绍说出的这五个字需要什么特别的解读,袁绍可能只是单纯想不到要怎么形容刘备而已。要说他"海内知名,家世显赫",显然有点夸张;要说他"英武善战,雄姿杰出",又想不到什么战绩可以当得起这样的称赞。既然没啥好说的,只好随口说一句"弘雅有信义"了。

  陈登的这步棋下得很妙。事实上,袁绍眼下就算不乐观其成,也管不了徐州之事。他北边和公孙瓒打得正热闹,南边还要操心小老弟曹操和吕布的战事,压根儿抽不出手来管徐州的闲事。

  陈登便是利用袁绍无暇东顾之机,主动示好,不但掩盖了刘备之前隶属公孙瓒或陶谦的立场问题,同时透过结好袁绍,也暂时免去了曹操侵扰徐州的可能性。透过与袁、曹两家的联盟,又可以有效地扼制袁术的野心,可以说是一步一举三得的妙棋。

  像这样高明的外交策略,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出自陈登之手,当时刘备还没有开窍,不可能想到如此高明的策略。

  当然,陈登会选择向袁绍阵营靠拢,也不见得是为刘备着想,多半仍是出于徐州仕宦的共识。毕竟当时袁、曹集团已明显居于上风,趁徐州政权新老交接的时候快点转换立场,才能确保他们的利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于是,刘备、曹操、袁绍的"利益共同体"就这样被建立起来了,刘备以他豫州刺史的身份,举袁绍的长子袁谭为茂才,曹操稍后也将自己镇东将军的位置让给了刘备,并上表朝廷封他为宜城亭侯。

  然而就在另一边,在刘备落难时拉过他一把的公孙瓒却仍旧和袁家陷入苦战;田楷则在青州继续苦苦挣扎,也不知道是死是活。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这个道理,在这里得到完美的实践。

  就在陈登等徐州仕宦的重重算计之下,刘备终于踏上了他前半生最高级别的位--豫州牧,摇身一变成了"刘使君"。

  刘备同学,继续努力!

  徐州仕宦们兴高采烈地来到州牧府邸,庆贺新使君就职,认为刘备这个百战之将一定可以压倒蛮横的丹阳兵将,为徐州人谋福造利。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除了那个叫陈群的人。

  下邳陈家

  这里先把刘备放在一边,说一说下邳陈家--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值得讨论。

  笔者是历史迷,同时又是漫画粉丝,所以有关历史的漫画看了不少,留下深刻印象的却不多。由香港某漫画家创作的《火凤燎原》便是其中一部。它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并非是多么高的漫画质量,而是其中一些超越史实的设定。

  例如它将河内司马家描绘成一个纵横天下的大商家,年轻的主事者司马懿更是屡屡靠着庞大的资金与隐秘的刺客部队介入政治,暗中影响着天下大势。

  当然这是作者的创意,与史实无关,河内司马家乃是东汉传统的经学士族,除了念书以外就是当官,没有人会去做买卖,更不会养刺客。

  不过,在那个时期的确有着一个纵横于各诸侯之间的家族,而家族的主事者也是一位年轻人。他穿梭于东方诸雄之间,利用他们之间的各种矛盾,倾全力保护自己家族的利益。在我看来,刘备、吕布、袁术、曹操等人,都只是这个家族的棋子而已。

  这便下邳陈家。

  那位年轻的主事者便是是陈登。

  陈家在下邳原已是知名大族,将这个家族真正推上汉末历史舞台的,是陈登的从祖父陈球。陈球兼通儒法,在灵帝时官至太尉,后来因图谋诛除宦官,反而为宦官诬陷,死于狱中,此壮烈表现使得陈家声望大涨。

  陈球的儿子陈瑀后来官至吴郡太守,陈棕官至汝阴太守,他的侄子陈珪,即陈登的父亲,则是沛相,俱至二千石之位。

  陈登二十五岁举孝廉,任东阳长,史书上对他四个字的形容词很多,几乎全都是正面的,什么"学贯古今"、"文武兼具"、"知礼守法"、"雄资异略"等等,是个出身士族却有奇谋诡略、豪气纵横的特别人物。

  由于同是公族子弟的关系,陈瑀、陈珪与袁术应该是老相识,而陶谦入主徐州不可避免地也需要下邳陈家的支持。

  于是初平年间,下邳陈家便游走于陶谦和袁术的联盟之间。陈珪被任为沛相,坐镇两强间的沛国;陈登任徐州典农校尉,负责辟土种粮;陈瑀则被袁术私署为扬州刺史,坐镇大城寿春,可谓是一门风光。

  不过,随着局势的变化,下邳陈家开始面临路线上的挑战。

  其一是来自于徐州内部丹阳势力的威胁,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其二则是袁术称帝的野心,这使得累世仕宦、以忠义自诩的下邳陈家相当反感,决定加以反制。因此在往后数年中,"制袁术、抑丹阳"便成了下邳陈家的主要路线,陈瑀、陈珪、陈登等不惜运用手上一切资源,捍卫陈家的安全与利益。

  与袁术的决裂来得很早。公元193年封丘之战后,袁术领着被曹操痛击的残军撤入扬州,正打算前往寿春整顿,没想到老朋友陈瑀竟突然翻脸不认人,拒绝袁术军入城。这下可把袁术气得火冒三丈,他随即撤入小城阴陵,重组军队,准备反攻寿春。

  结果说来可笑,陈瑀嘴上功夫一流,说话头头是道,但要真说到动武,那就是不入流了。

  他一听说袁术要起兵攻打寿春,便吓得溜回下邳,倒省了袁术一番工夫。不过也正因为如此,陈家与袁术关系彻底破裂。如何避免袁术取得下邳,便成了陈家人接下来面临的重要课题。

  这或许也是陈登力挺刘备上位的原因之一,要对抗袁术,又不能依赖曹豹的丹阳兵将,放眼整个徐州,好像也就只有刘备有这种能耐了。

  根据史料记载,陈登非常欣赏刘备,说他"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陈登是第一个明确评论刘备有王霸野心的人,这大概也是基于两人在徐州共事的经历,比起袁绍说的"弘雅有信义"要更有说服力。而刘备也很欣赏陈登,曾经在别的场合说他有古人之风,当代人是比不上的。

  这样问题就来了,既然陈登和刘备相互间推崇备至,那么刘备之后落难海西,陈登当时身在何处?为何不见他出手相助?而刘备离开徐州后,为何又不见陈登相随?比起糜竺倾家荡产,随刘备周旋四方,陈登对刘备的赞赏,难道纯属忽悠?

  笔者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刘备落难海西时,陈登应该在下邳,他无法出身协助的原因可能是下邳失陷得太快,太过于突然,以至于他下一次在史书上出现时,已经成了吕布的幕僚。

  第二,陈登之所以无法跟随刘备周旋四方,主要是因为这种世家大族都根植于地方,经济上倚赖农田租佃,人脉上门生故吏遍布郡县,一走就失了根基,成本太高。相较起来,糜竺是个商人,其资本有比较强的移动性,地域性也没那么强。

  除此之外,我认为陈登与刘备分道扬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二人的阶级差异。

  刘备来自于社会底层,陈登则属于士族阶级,这在二人之间造成了无可避免的落差,或许也正是因为这种落差,两人在某些观念与行事上差异太大,以至于理性上都知道对方是好的,可就是无法妥善共事。

  事实上,在刘备入主徐州的一年多时间里,陈登几乎销声匿迹,或许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在刘备帐下不受重用的情况。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刘备与陈群的关系上。

  刘备入徐后,原担任刘备别驾从事的陈群并未跟随,反而之后以"避祸"为名,和父亲陈纪一同进入徐州,并于稍后被吕布招揽。刘备与陈群曾有宾主关系,又同在一州,却无法共事,阶级问题是最有可能的阻碍。

  当然,出现这种情况并不能单单归咎于刘备或是陈登、陈群一方,这应该是双方的不协调所致。

  刘备本身并不好经典儒学,大概也无法习惯东汉士族那套严谨繁杂的礼仪。同时,他当时对内政还不太重视,也不认为有必要对这些名士们降低姿态。

  另一方面,士族们或许对刘备有"英雄"、"王霸"或是"好做阵"的美誉,但在他们眼中,这个人终究只是一介粗俗武夫,可以捧但不能跟,更不值得为他牺牲身家性命,这也正是刘备前半期始终无法站稳脚跟的原因之一。

  东汉末年,地方上大型士族一方面掌握田林等经济资源,一方面透过门生故吏掌握了政治资源,一个军阀即便兵力再强,如果缺少这些士族的支持,便如失根的浮萍,在地方上落不住脚。

  刘备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仍然是率性而为,将徐州士族们摒除于自己的小圈子之外。而陈登回应刘备疏离的方式,就是弃子。

  对于陈登来说,刘备就是一颗棋子,他本身受不受刘备的重用是一回事,重点在于刘备是否能发挥"制袁术,抑丹阳"的作用,结果刘备却让陈登大失所望。

  淮阴之战打得零零落落不说,还激起丹阳兵集体造反,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利用价值,因此对于刘备落难海西,陈登保持冷眼旁观也是理所当然。而他也很快发现,勇猛善战、轻于决策的吕布,其实是比刘备更好的一枚棋子。

  当过丁原的主簿,又曾一度霸占朝廷的吕布,自然要比刘备更了解士族政治的游戏规则。他不但网罗了被刘备摒弃的陈群与袁涣,还将脑筋动到当时已仕于孙策麾下的张纮身上(张纮为徐州广陵人)。因此,虽然他做人有点缺心眼,但他向陈家靠拢的程度远大于刘备,自愿成为陈家手下的一枚战棋。

  首先是陈珪成功说服吕布拒绝袁术的联姻要求,将倒霉的求婚使者韩胤送到许都斩首,促成了不可思议的"曹吕同盟"。之后在袁术入侵下邳的战役中,陈珪又协助吕布大破袁术军,彻底阻挡了袁术北上的企图。

  然而棋子就是棋子,陈家也看出吕布绝非优质股,不值得花心思投资,于是当陈登奉吕布的命令出使许都时,便吃里爬外地和曹操达成灭吕共识,并受任为广陵太守。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东征吕布,陈登率广陵部队助战围攻下邳,最终杀吕布于白门楼。此战之后,陈登被封为伏波将军,位阶远高于曹操帐下将官。

  隔年,袁术病死,正式解除下邳陈家的心头大患,陈家便改以广陵为根据地,开始打起江南孙家的主意。

  陈瑀被曹操任为吴郡太守,和陈登几次联系吴越一带豪帅侵扰江东大后方,对孙策、孙权势力发展造成了很大的牵制,在匡琦一役中,陈登更是大破来犯的孙家军,给江东小霸王带去了军旅生涯中唯一的一败。

  稍后陈登被改任为东城太守,广陵民众纷纷举家相随。可惜陈登三十九岁时,因为吃了太多的生鱼片,得寄生虫病而英年早逝。史书上记载,陈登年少时候便得了这种病,虽经名医华佗诊治,但并未去根,直到三十九岁时旧病复发,而"佗不在",无人可治,溘然长逝。

  对于陈家来说,陈登的死是个重大打击,陈家也因后继无人,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总而言之,下邳陈家可以称得上是整个三国史中第一神秘家族,他们不成一方之霸,却成功地在各列强之间寻找平衡,成为东方一只看不见的幕后黑手。

  不过,你要认为陈家是徐州的守护者,那就过于天真了。依笔者看来,陈登等人也只是为了家族的利益而战,还没到守护一方百姓的程度,否则他也不会和屠杀徐州数十万百姓的曹操合作了。

  本章节可作为别传,供诸君消遣。

  初见吕布

  从兴平元年底到建安元年初(即公元194年到196年),期间大约一年多的时间,是刘备自起兵以来过得最安稳的一段日子。徐州内部秩序井然,从大屠杀中得到平稳复苏。外部敌我无犯,只要坐看吕布、曹操混战便可。

  刘备以州牧身份统领徐州,驻于下邳,长安天子远在天边,他在州内便成了名副其实的土皇帝,这是他到目前为止第一次享有如此高的权力。

  和大部分成功男士并无不同,刘备在日子逐渐稳定下来,有钱又有权之后,下一个想到的,当然就是女人。

  便在此时,刘备身边第一个有记载的女人出现了,此人就是后来刘禅的生母、昭烈皇后甘夫人。

  她是小沛人,刘备在豫州的时候她嫁给了刘备为妾,从此以后就跟随着刘备到处流浪,最后在荆州过世。应该说,她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女人,这个后来会讲到。

  刘备纳甘夫人为妾,这至少说明三件事:

  第一,她一定不是什么名门大族家的女儿;

  第二,她一定长得够漂亮;

  第三,刘备当时已经有了至少一个女人。

  刘备之前与之后究竟有过多少女人,史料上没有详载,我们不能瞎猜,不过笔者认为他应该是一个蛮有魅力的男人:长得虽然谈不上俊美,但高大黝黑,手脚修长而壮健,手掌大而粗糙,沉默时带有一点神秘的气质,微笑起来则是充满了温暖。

  这样的男人应该不会缺少女人,至少他在赤壁大战之前,娶过的正妻就不止一个。只不过大哥的女人不好当,后来都死光光了,只有这位甘夫人命最硬,她为刘备处理家事,并有本事撑到为刘备生下一个孩子。

  至于另一位糜夫人,就要等到稍后的故事中才会出现了。她是糜竺的妹妹,不过史书上记载得更少,她没有为刘备生孩子(也许生过,却不幸夭折),因此没有谥号,我们甚至不知道她死在哪里。

  简而言之,这一年多的时光对于刘备来说简直就是天堂,有权有钱有女人,无敌无病无灾祸,或许所谓的"王霸"便是如此吧。刘备终于开始感受到拥有权力的痛快了。

  不过,乱世枭雄的命格绝对不会那么单纯,好日子很快就过去了,地狱的使者已戴着面具,悄悄叩响了刘备的命运之门。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春,曹操经过两年的鏖战,终于在定陶一战将吕布决定性地击败,取回了兖州的统治权。被击溃的吕布已无落脚之地,只好领着残军来到徐州,希望寻求政治避难。

  和《三国演义》上的描写不同的是,当时刘备的身边并没有人劝他拒绝吕布,而以刘备大哥的性格,对吕布这样的落难军阀也很难说出一个"不"字。于是,一场由一前一后两大流浪军阀所主导,充满了诡异气氛的见面会,就这样拉开了大幕。

  说起来,刘备和吕布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的。他们同样是边地出身,同样以武职为主,手下同样有一票骁勇而死忠的弟兄,同样流浪过许多地方,在许多不同的诸侯手下当过马仔。

  不过,两个人还是有比较明显的不同之处:吕布要比刘备会打仗,而刘备远比吕布会做人。

  就是这些共同与不同的特质,使得刘备与吕布之间的互动显得格外有趣和诡秘。这场会面的时间和地点现已不可考,只能依照有限的历史记载,想象当时会面的场景。

  吕布见到刘备,立即热情招呼道:"刘老弟!哈哈哈……老弟啊,咱们哥俩儿终于见面了,你和我,都是边地人嘛,这多有缘啊!来来来,不用客气!"

  刘备维持着表面上的客气,心里冷笑:谁是你老弟?

  接下来在宴席上,酒过三巡,吕布又开始向刘备大吐苦水:"老弟啊,咱们边地人和中原人就是不一样,那些中原人,个个都是没心肝的混蛋!我告诉你啊,当年兄弟我看到关东起军,就有意和大家合作宰了董卓,结果后来我真把董卓给宰了,来到关东,这些中原人竟然没一个肯接纳我,还都要杀我嘞!你看他们混蛋不混蛋?还是咱们边地兄弟够意思,是不是?哈哈哈……"

  等宴会结束之后,吕布又请刘备到他的军帐中,让刘备坐在他老婆的床上(这床不是用来睡的,一般只用来坐),命他老婆们向刘备行礼。

  王粲在《英雄记》上描述此事时,说此时吕布很尊敬刘备,但笔者从这段记载中,却丝毫瞧不出吕布有尊敬之意,反而觉得他是在故意套近乎。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自来熟,却又搞不清楚状况,可谓低能到了极点。

  吕布首先扯出边地人的共同背景,这还算说得过去,但他竟然直呼刘备为"弟",即便吕布当时的年纪的确比刘备长个几岁,但此前两人根本没照过面,最多互有耳闻,再加上吕布眼下是来避难的,不称个"明公"也就算了,也该正正经经地唤一声"使君",怎么会称"弟"呢?明显是想套近乎,结果搞错了方向。

  吕布命妻子向刘备行礼一事就更扯了。

  这种"升堂见妻"在汉朝是十分亲近的礼仪,只有铁杆哥们、拜把子兄弟,或者朋友间极为熟稔又相惜时,才会互相拜见对方的女眷。吕布和刘备认识才多久就搞这一套,对刘备来说当时的场面一定相当尴尬,他不知道是否也应该让吕布见一下自己的妻子。

  从这段吕布和刘备相处的记载,大概便可以推知为何以吕布的勇武,竟然没办法在关东立足了。

  他大概就是整天把"杀董卓"挂在嘴上,自以为对关东诸侯有功有恩,便得寸进尺和人家勾肩搭背,当然会惹人讨厌。刘备算是比袁绍、袁术等人要容易亲近,涵养要高一些,有容人的雅量,但看到吕布这副德行,也是表面上敷衍,心里不大痛快。

  由此可见,吕布这个人甚至有点缺心眼儿,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王粲说吕布对刘备很"尊敬",那是低估了他的脸皮,高估了他的智商。

  但无论如何,吕布还是在徐州待了下来,刘备供给他粮草,让他驻扎在下邳西面的某个地方。

  《三国演义》和很多历史研究者认为吕布驻于小沛,不过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只知道是下邳西面,超过四十里的地方。之所以很多人这么认为,主要是因为小沛是当时刘备唯一能够合理安置吕布的地方。

  理由是:

  第一,小沛位于徐州最前线,夹在曹操、袁术两大势力之间,原本就是一条看门狗应该站的位置;

  第二,小沛本身是个孤城,南面沛国是袁术的领地,在此驻兵谅吕布也搞不出什么花样来;

  第三,小沛和下邳之间隔了一座彭城,倘若吕布想反咬一口,也没那么容易得逞。

  然而笔者却有不同的观点。

  从之后吕布偷袭下邳的进军速度来看,他应该是驻扎于更靠近下邳的地方,可能在彭城附近,甚至很有可能就是彭城。

  再者说,当时刘备才与曹操改善关系不久,没理由将吕布这枚眼中钉放在曹操的眼前,碍眼不说,弄不好还有可能会挑起曹操对徐州的旧恨。

  总而言之,吕布军就在徐州境内驻扎了下来,这一驻就是半年之久。毫不客气地说,这是刘备在徐州所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

  背后插刀

  建安元年中,徐州又卷入了战乱,这回是因为袁术。

  前面说过,袁术自从封丘一战被曹操打得一败涂地,便将矛头转向位于东方的徐州。

  袁术先是任命孙坚的小舅子吴景为广陵太守,经略徐州南面靠近长江的广陵郡。然后于公元196年,亲自率领大军进入下邳国境,渡过淮水,剑锋直指刘备大本营下邳城。

  此时刘备已取得了曹操跟袁绍的支持,胆气正壮,正愁没有对手,于是便率领大军南下,至盱眙、淮阴一带对抗袁术,留下自己把兄弟张飞(终于轮到这哥们儿上场了),前徐州上将、现任下邳相的曹豹,丹阳将领许耽等人留守下邳。

  应该说,这是一个错误的组合,因为这一举动给吕布留了一道虽然上锁,却没有锁死的后门。

  刘备与袁术之战的规模如何,史书上并未记载,不过依照双方的实力来推测,双方共计约六七万人的兵力。这也是刘备第一次指挥大军团作战,他事前必然做了很多功课,面对战绩不怎样的"冢中枯骨兵团",应该是信心满满,要在这一战中扬名立万。

  不过事实证明,以刘备眼下的实力,和袁术也不过是半斤对八两,双方在淮阴石亭一带数次交锋,各有胜负,拉锯了一个多月。

  吕布并不是一个头脑灵光、会主动寻找机会的人,像他这种军事上个人能力很强,但管理上短视、近利、轻率的决策者,注定要成为他人的一枚战棋。

  而袁术则刚好相反,他是那种志向远大(想当皇帝),但军事能力却弱到掉渣的角色。凭着一定的政治嗅觉,他看出吕布的利用价值,于是在与刘备交战之初,袁术便写了一封密函给吕布。

  这封信写得很有水平。

  信的第一段称颂了吕布最爱标榜的"杀董卓"之功,第二段赞扬吕布破兖州一事,第三段便提到刘备。袁术说:"我袁术有生以来,还没听说过天下有刘备这号人物,这种无名之辈竟然举兵与我对抗,真是天大的笑话。如果袁术能借将军之力,击破刘备,那是将军的大功,我袁术愿生死以奉。眼下先送上重金及粮草二十万斛,待事成之后另有重谢。如果将军兵器战具有所缺乏,也请尽管吩咐,袁术自当从命。"

  袁术这封信既有虚名,又有实益,吕布看完后自是心花怒放,随即点起兵马,水陆并进,向下邳城进发。他到下邳城外四十里处扎营,正准备商议如何攻城时,军营中忽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此人是徐州司马章狂(这名字非常有个性),他奉丹阳兵将领许耽的命令,前来寻求吕布的协助。

  事情是这样的:某一天,下邳城一把手张飞和二把手曹豹忽然起了争执,张飞擅自杀了曹豹,结果导致城中大乱、兵将哗变。眼下有千余名丹阳兵聚集在城西白门,听说吕布大军前来都大为兴奋,愿做内应。

  听完原委,吕布大喜,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便依照章狂的建议,趁夜进军下邳白门。丹阳兵果然开门响应,吕布军大举入城,四处放火,大破张飞军,并俘虏了刘备的家人。

  刘备在淮阴得到这一消息,赶紧回军支援,然而从淮阴到下邳短短百里的路程,他竟然没有走完。

  刘备的军队听说下邳被攻陷,在中途便全军溃散。刘备瞬间失去了一切,几乎成了光杆司令,不得已,只好向东逃到广陵海西,苟延残喘。

  吕布便坐稳下邳,自称徐州牧。

  应该说,"吕布取徐州"是一起意外而又神秘的事件。

  在这起事件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是前徐州上将曹豹。关于他的出身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参考他和陶谦的关系,以及他的死引起下邳内讧这两点看来,他应该坐着丹阳军中地位仅次于陶谦的第二把交椅,也是陈登、糜竺等本土派最忌惮的角色。不过,他不是吕布的岳父,那是小说家之言。

  曹豹究竟与张飞起了何种争执是个谜团,想来可能是过去一年来台面下派系倾轧的总体爆发,这还算是个合理的解释:丹阳派在刘备离开后跃跃欲试,结果遭到张飞的反制,曹豹被杀,这使得派系之争达到了顶点。其余丹阳将领或是出于气愤,或是出于自保,或两者兼而有之,便奉迎吕布入城,将张飞挤走。

  而刘备这边,他带去打袁术的部队,应该也是以丹阳兵将为主,一旦得知自己所属派系获胜,这些丹阳兵将随即散去,于是刘备从堂堂一方之主又跌回一介草寇,重新展开他的流亡生涯。

  从吕布投奔徐州开始,刘备薄弱的内政能力便暴露无遗。

  笔者并不是说刘备不应接纳吕布,而是说他应该想好怎么处理吕布这支强悍的部队,他至少有半年的时间可以仔细思考,然而他却什么都没做。最理想的做法是,逐渐拆散吕布的部队,或是派吕布去打袁术,去打泰山军团,哪怕去打曹操,然而刘备却像是得了健忘症,任由一支强大的部队在原地休整。

  人家吃饱喝足,又闲得骨头发痒,当然要出来活动活动筋骨,最好的办法便是找个拳头不算太硬的人打上一架。刘备的实力不算强,却也没弱到掉渣,正是拿来舒活筋骨的不二人选。

  从平原相到徐州牧,刘备显然还没有学会怎样当个合格的诸侯,没认识到权力的微妙和可怕之处,以至于养虎为患,自讨苦吃。

  若是连像吕布这么明显的问题,刘备都视而不见,那我们就更加无法期待他能处理好内部细微的派系问题了。

  事实上,刘备在徐州这一年多来,除了身边多了一个名叫孙乾的幕僚以外,还干了些什么事,史书上只字未提。笔者很怀疑他是否又像担任平原相一样,每日里与民众博感情,而对于底下徐州与丹阳两派的权力斗争拙于处理,以至于他一离开,张飞便不得不祭出暴力手段镇压,最终导致下邳被夺,而自己的家属也成了俘虏。

  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或许刘备天真地认为,他这回领兵出征,只要到达淮阴,将袁术击溃,便会万事大吉,至于下邳的守备,只不过是小事一桩,前线战事才至关重要。

  说起来,这种重外轻内、重前线而轻后防的态度,是刘备这一类武人的通病。而他的好兄弟张飞后来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栽了跟头,结果死于非命。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既然刘备犯下如此多的错误,那他就只好下地狱了。

  当然,所有大人物在成功之前,都要历经坎坷和磨难,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刘备自然也不能例外。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

  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

  再见吕布

  刘备丢了下邳之后,收拾残军,向东南撤入广陵。

  当时广陵郡大部分已是袁术的地盘,刘备试图夺取,但眼下军队士气已失,结果惨遭袁术军击败。此时刘备部队粮食将尽,于是他找上了比他还要惨的流浪军杨奉、韩暹,这两人自从在颍川被曹操击败后,就流落到江淮之间为寇,刘备主动攻击,企图夺取军粮,结果虽然得胜,但战果不大。

  刘备无奈,只得退守滨海小城海西。这时候部队已完全丧失了士气,伤残者众,还闹起了粮荒,于是刘备军陷入到最令人绝望的境地--人吃人,而且是骇人听闻的"吏士大小自相啖食"。

  史料上关于"人相食"或"易子而食"(交换孩子杀来吃)的记载并不罕见。逢乱世饥荒,赤地千里,唯有人肉最多的时候,"吃人"就变成了活下去的唯一选择。

  隋唐五代间,更多的是那种以人肉为粮的军队,但一般军队吃人,要不就是吃敌军,要不就是吃百姓。刘备的部队落此境地,却是军队自相残杀,吃彼此兄弟之肉,多半还是先从老弱伤残者吃起,可见其处境之惨绝。

  相信刘备当时眼看着自己的士兵一个个被吃掉却无力挽救,必定痛心疾首、追悔莫及,顺带问候吕布的十八代祖宗。

  他面对着茫茫东海,或许还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二、三、四、五……十一、十二,自涿县起兵以来已经十二年了,走过大半个中原,当过大小官职,享过荣华富贵,结果竟沦落到人吃人的惨境,究竟我刘备是个英雄,还是个在强梁之间无知跳跃的小丑?"

  然而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看似山重水复,其实柳暗花明。就在这惨绝之境,救星终于出现了。

  这位救星便是糜竺,他从自己东海的家中搬出大量金银,以资军需,又免费奉送童仆两千人,补充刘备的军力,这才使得军队稍稍振作。最伟大的是,糜竺在这个当口竟以刘备妻子被掳为由,将自己的妹妹献给了刘备,也就是日后的糜夫人。

  每每读史到此,笔者都不禁感叹:糜家真是豁出去了,在刘备身上砸上了老本,非要将他挺起来不可!

  其实说穿了,这是典型的政治投资,与当年吕不韦"奇货可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然而两人后来人生的境遇,却又大为不同,这个后面会讲到。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总算是渡过了眼前这道坎儿。

  通过糜竺的大量补血,刘备终于稍稍振作了起来,而经过"徐州事变"后,他那不常使用、有些生锈的脑袋瓜,也开始有了运转的迹象。

  好不容易缓过气来的刘备,终于悟出一个道理:再怎么胸怀大志,如果连吃饭、生存都成问题,一切都是扯淡。

  于是,他在心里暗暗为今后的人生制定了三条准则:一、贪婪;二、活下去;三、贪婪地活下去。

  接下来该怎么办?

  刘备为下一步制定了一个规划,而这一规划在当时大部分人看来是不可能完成的,那就是:回到下邳,投降吕布。

  这的确是一步险棋。

  不过若细细分析起来,刘备此举已是绝境中的上上之策了,是经过他认真思考的结果。当然,他不能肯定吕布会像自己当初一样来者不拒,吕布可能直接杀了他,也可能将他软禁、流放,但刘备还是决定赌一把,这是他唯一的希望,至少到现在为止,他还没有跟吕布正面对抗过,这是他手中唯一的筹码。

  与刘备料想的一样,吕布虽然是个不讲信义、毫无道德底线的人,但还不至于泯灭人性。占了恩公的房子,吞了恩公的财产,还抓了恩公的老婆,要说吕布没有一点羞愧感,那也不现实--虽然也只是一点而已,让他把到手的东西还给刘备,无异于痴人说梦。

  刘备就是算准了他这一点。

  吕布是坐在下邳的宅邸中,笑着接见刘备的,宾主双方在还算和谐的气氛中,针对徐州事宜交换了若干意见。至于袭取徐州一事,吕布并没有给出任何解释,刘备也没有追问,大概也不敢问。

  会谈间,吕布半开玩笑地说:"兄弟我手下的部将听说你要来,马上建议开刀杀人。他们说,刘备反复难养,不甘居于人下,最好是趁早处理掉,以免生出祸患。老弟啊,你说我该怎么办?"

  和谐的气氛一下子被打破了。

  刘备惊出一身冷汗,同时也意识到下邳绝不是久留之地,他立刻跪下叩首道:"备愿还屯小沛,为将军看守徐州大门。"

  吕布哈哈大笑:"正合我意。老弟,你回小沛去吧,别忘了,咱们边地人都是兄弟,不是敌人,咱们真正的敌人在寿春,是那个叫袁术的混蛋。在小沛好好给我干,你的明白?哈哈哈……"

  于是吕布为刘备准备了刺史的车马排场,又送还他的妻子和部曲,沿路鼓吹奏乐,送刘备回到了小沛。

  刘备接纳吕布,是他自入主徐州以来最严重的失误。而吕布接纳刘备,则是他这辈子所犯下的最严重的错误。

  辕门射戟

  吕布新收了一个小弟,刘备有了自己的地盘,似乎皆大欢喜,然而在这看似融洽的气氛之下,却有一道冰冷的目光直逼吕布。刘备在心中暗暗发誓: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吕布,总有一天我要让你人头落地!

  这一天,很快便会到来。

  看到这里,相信有人会产生疑问:吕布明明知道刘备跟自己有仇,非但不杀,还给城给粮给钱,难道当真是良心发现?你如果这么想,那是高估了吕布的人品。

  其实不杀刘备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对付袁术。

  早先袁术致书吕布,要他偷袭刘备后方,只是为了帮自己赢得这场战争。这下邳原本该是他"徐州伯"袁术的囊中之物,想不到阴错阳差,竟变成吕布自取下邳,还领了徐州牧,这自然让袁术大大不快。

  吕布也明白袁术在打徐州的主意,此刻他西边还有曹操,北面还有袁绍,这二位都是惹不起的主。为保险起见,他留下刘备的一条小命,让他看管四战之地的小沛,同时他又令年轻勇武的战将张辽屯于小沛北侧的鲁国,增强徐州的西线防御。

  然而这看似合理的安排,其中却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

  当时吕布成了徐州牧,收了大批丹阳兵将,正是士气大盛、一呼百应的时候,哪里会缺少守小沛的将领?让刘备去守小沛,怎么看都不是个合理的安排,可他却这么做了。

  笔者对何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不得要领,估计吕布可能是一时冲动,一拍脑袋就这么定了,或许他真的相信,这位新收的小弟能够忘记前嫌,死心塌地跟着自己打江山。若真是这样的话,只能说吕布这个人实在是很傻很天真。

  不管怎么说,事实就是如此,吕布不但没有杀刘备,还给了他一块根据地,所以说刘备的成功,与运气有很大关系。

  再说袁术,他对吕布是忌惮的,但对刘备就不怎么放在眼里了,他虽然知道吕布将刘备安排在小沛,却搞不懂吕布究竟在打什么算盘,因此决定试探性地打一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年底,袁术派部将纪灵率军三万,攻打在小沛尚未站稳脚跟的刘备。

  吕布在下邳得到消息后,他手下的将领都认为反正刘备非死不可,这下借袁术之手杀了,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吕布却有自己的一套见解,他认为如果让袁术拿下小沛,就会与北方泰山诸将连成一线,包围徐州,因此这小沛是不得不救的。

  笔者不大确定是自己读史有误,还是这位老兄刚到徐州搞不清楚状况。所谓的"泰山诸将"应该是指臧霸等人,当时驻扎在靠海的琅琊,他们只是本籍泰山,但军队并非驻于泰山,吕布说"北连泰山诸将",似乎是误会了。

  不过既然吕大人说要救,那就一定要救,还要救得帅气、漂亮。于是便有了"辕门射戟"这一经典情节。

  话说吕布只带了千余人,便来会纪灵的三万大军,纪灵等人听说吕布前来,都不敢再攻城,双方客客气气地开桌吃饭。

  吕布告诉纪灵:"刘备是我小弟,被你们围殴,我只好来救他。不过我这个人最爱好和平,不喜欢打架,只喜欢劝架……我看就这么办吧。"

  说着,他命营门官举着一支戟站在营门口,然后说:"我现在要射戟上分出来的小枝,若一发即中,各位就罢兵回去,若是不中,你们就打吧,我保证不会插手。"

  说完也不等纪灵同意,随即弯弓搭箭,果然一箭命中小枝。纪灵等人纷纷发出狗熊一般的欢呼之声,直呼吕将军天威。于是吕布又和袁术军的将领们吃喝了几天,袁术军就这样撤退了。

  这不是小说,是史实。

  三万大军说退就退,这的确是有点不靠谱,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袁术只是试探性地攻击小沛,想确认吕布的态度,既然他出面干涉,那就只好另定战略方针。

  吕布大概和刘备见了一下面,安慰了一番后,就回下邳去了。刘备一辈子阅人无数,但也实在是猜不透吕布这人究竟在想些啥,只好继续在小沛待着,恢复元气。

  刘天王凭惊人的影响力,没过多久就聚众万余,渐成气候。

  这下子有人坐不住了。

  吕布听说了刘备的情况,终于想起"养虎为患"这句成语,也顾不得对抗袁术了,便亲自率领并州兵团直扑小沛。

  这是刘备与吕布军团第一次交手。刘备新组军不久,碰上的又是天字号战将吕布,自然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新收的万余大军三两下便被击溃。刘备只能撇下军队,撤出他留驻数年的小沛。

  眼下刘备又恢复了"单身",带领着一众兄弟开始新的流浪。

  此时中原已不再是五年前那个小军阀割据的局面,几大诸侯瓜分华北大地,刘备眼下的选择已然不多。于是他领着部众横越兖州,来到一座不大、此刻正在大举翻修的城池前。

  他递出自己镇东将军、宜城亭侯的名柬,守门的将士狐疑地看了一眼这群面露菜色、衣衫褴褛、状若叫花,似乎是一路讨饭讨到这里的军队,然后进城去通报。

  刘备等人在城外等了好一阵,正心慌时,城门大开,一名身材略嫌矮胖的中年男子服深衣紫绶,向他疾行而来。

  那人还在数米之外,便高声道:"刘使君远来,曹某迎迟,恕罪、恕罪!"

  没错,来人正是曹操。

  刘备立刻迎上去,跪拜道:"下臣参见司空大人。"

  曹操忙道:"快快请起,都是一朝之臣,如何行此大礼?"他一面将刘备扶起,一面又道,"刘使君,您在徐州的事,我都听说了。吕布狼子野心,反复无义,刘使君信义之人不免受其所害。不过您放心,这徐州的事便交给我曹孟德处理,一定给使君一个交代。"

  刘备再拜:"多谢大人。"

  曹操笑道:"使君何必言谢,这是公事。想必远来疲惫,还请使君先入传舍小歇。请!"

  刘备行礼答谢,便随着司空曹操进了许都城。

  就这样,刘备在曹操的身边待了下来,开始了为期两年"在刀尖上行走"的日子。总的来说,用两个字便可以概括刘备的这段生涯:险恶。

  应该说,这是刘备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两年。他从曹操身上,学到了真正的王霸治术,也认清了自己的不足。虽然有点晚,但还不算太迟。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刘备陷于致命的危机中,并由此改变了他今后的人生轨迹。

  没有最险恶,只有更险恶。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