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刘备不是传说 > 第七章 终点(17)

第七章 终点(17)

  第七章 终点(17)

  再加上刘禅同志年纪还小,只是一个十六七岁的半大小子,刘备需要安排几位顾命大臣辅佐他。

  放眼望去,此时蜀汉人才凋零(除前面提起的人物外,马超、许靖、刘巴都在章武二年病死),最具治国能力最受刘备信任的有且只有诸葛亮。

  当年诸葛亮从隆中出山之后,虽然刘备很快就说过如鱼得水的话(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实际上对诸葛亮并不十分信任。诸葛亮是凭借自己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逐步获得老板肯定的。尤其是夺取益州之后,每次刘备出军征战,都是诸葛亮留守大本营,他的能力和忠诚进一步得到了刘备的充分肯定。再考虑一下年龄问题,四十出头的诸葛亮绝对是最合适的人选。

  孔明,就是你了。

  章武三年(223年)春,刘备将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召到永安,进行了著名的永安托孤。

  刘备托孤,历来备受称赞,认为是“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让人追慕不已。但同时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尤其是近些年更加愈演愈烈,认为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警告诸葛亮、吓唬诸葛亮,完全归结于阴谋论。

  这一切都来源于一段话,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所说的一段话: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前面一句说诸葛亮能力远远超过曹丕,一方面是对诸葛亮能力的高度肯定,一方面是安排重要工作时老板对员工的勉励,让员工更有信心。话中的“安国”指的是治理好蜀汉,“定大事”自然指的是完成未竟的统一大业。有一些人认为,刘备说“安国”就意味着蜀汉不安,内部矛盾十分尖锐,日后诸葛亮北伐就是转移内部矛盾(这个问题后边分析),这根本是无稽之谈。古人常说“安邦定国”、“治国平天下”,都是普遍意义的提法,并不是特指国家不安、天下不平。

  产生质疑的症结在于后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刘禅当了皇帝后行为不靠谱是个败家子,那么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当老板。有人认为,“君可自取”是让诸葛亮从刘备的三个儿子中间选择一个当皇帝,这完全是一家之言,为求新而曲解古人。

  在一个家天下的时代,刘备表示如果到了不得已的时候,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一生得来的皇帝宝座,就由诸葛亮来坐。这样的事在历史上发生的几率,也就是彩票中出三点五亿巨奖——有史以来头一回。

  因此,许多人都被感动得一塌糊涂,给予高度称赞。

  因此,许多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想方设法推翻它。

  但这件事在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而且有多处确凿印证,真实性不容置疑。那怎么推翻?

  看来只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了。不能质疑真实性,就质疑出发点和用意,于是猜测论、阴谋论纷纷出炉,连康熙皇帝都提出了怀疑。

  我们知道,说话是要看对象的。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同样的一句话,说给不同的人听,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比如说曹操、曹丕、曹叡爷孙三个轮番上阵,对司马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他好好辅佐子孙,即使说出与刘备同样的一番话来,对于司马懿来说完全就是空气,到时候他该篡位就篡位,丝毫不会跟你客气。

  所以,剥离了说话的人物单独分析这段话,是没有多少意义的,需要重点分析的是说话的人物。

  这段话,说话的人是刘备,说给诸葛亮听。刘备是一个看人看到骨子里的人,尤其是诸葛亮,跟随他已经十七年,他不可能不了解诸葛亮的正直和忠心。因此,刘备清楚即使说了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你自己当老板,诸葛亮也不会这样做。他说这句话的用意不是鼓励诸葛亮篡位自己当皇帝,那种万不得已的情况当然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那为什么刘备还要这样说呢?

  答案在于七个字——诸葛一生唯谨慎。

  刘备看人看得十分透彻,非常清楚诸葛亮是一个谨小慎微、胆子不大的人,他说出即使你自己当老板我都没意见的话,为的是让诸葛亮放开手脚好好去干。

  为了让诸葛亮胆子再大一些,束缚再小一些,刘备还给三个儿子明确留下遗嘱,让他们“父事”诸葛亮。

  刘备的用意是很明确的,能够引来那么多的怀疑,也只能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权谋者见权谋来解释了。

  托孤,出于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更出于刘备对诸葛亮的深切了解。

  刘备托孤时,除了诸葛亮,还有尚书令李严在场,被任命为诸葛亮的副手,一同担负托孤重任。这一方面是让李严做个见证人,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刘备用人多多益善的思想,并不是让李严牵制诸葛亮。

  因为刘备既然对诸葛亮说出你可以自己当皇帝的一番话,再加上三个儿子都要父事诸葛亮,如果诸葛亮真的要篡位,那根本就是神仙都拦不住的事情,李严也就只能低下脑袋乖乖听话,否则大好脑袋肯定是要搬家的。

  但偏偏就有人要说刘备是安排李严牵制诸葛亮,还说李严后来被罢官是诸葛亮存心要夺权。

  日后诸葛亮与李严闹矛盾,主要责任毫无疑问是在李严身上。这个问题,我就不多费口舌了。

  需要指出的是,退一万步来讲,即使诸葛亮存心要全面掌权,也不必过多地指责他。

  因为在一个**时代,管理国家主要靠人治,谁要想做出一点事情,就必须要掌握权力。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