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刘邦发迹史:神一样的无赖 > 第八章 笑到最后的人

第八章 笑到最后的人

  势力我最大

  为了调动韩信参加垓下会战,刘邦再次违心地加封给韩信一大片地盘,使他心甘情愿地前来殊死搏杀。可是,项羽一死,刘邦马上就给韩信颜色看。只是因为韩信立有盖世之功,如果操之过急,将他一棍子打死,恐天下不允,失去人心。所以第一步先剥夺他军权,改封为楚王。随后,又利用韩信狂傲自大、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弱点,以有人告他“欲反”为借口,“用陈平谋”,在云梦将他逮捕,押回洛阳,杀尽他威风,贬为淮阴侯。从此,韩信愤恨难消,人际关系更加紧张。“羞与绛、灌等列”,树敌太多,周围环境对他越来越不利。最后,失去理智,策应陈豨谋反,招来杀身之祸,也是罪有应得。临死,韩信发出长叹:“吾悔不用蒯通之计!”等他明白过来时,一切都已经迟了。

  韩信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是感叹自己当时不够果断没有大胆赌一把,还是故意显示自己有机会反而没有反的冤枉?难道韩信不知道说此话还会给蒯通带来灾祸吗?

  刘邦剿灭陈豨叛军,班师还朝,对韩信的死半忧半喜,忧的是从此失掉一只得力臂膀;喜的是他向来对功高盖主的人怀有敌意,所谓“飞鸟尽,良弓藏”,吕后此举正好除去他的心头之患。他听说韩信死前提到过蒯通,就立刻派人捉拿蒯通,要把他煮了。

  “你教唆韩信谋反了?”刘邦很有把握地戏弄道。

  “是的,我说过三分天下的话。”蒯通似乎也是戏弄的口气。

  “你不知道谋反是要灭九族的吗?”刘邦的凶相不想掩盖了,他要发作了。

  “那时,你还不是皇帝,不听你的话哪里算是谋反?秦始皇的时候,楚霸王的时候,人人都不听命于你,你能以谋反的罪名把天下人杀尽杀绝吗?”挑衅的语气和眼光中,蒯通准备通过死刑来把名声传播千年。

  刘邦被震慑了,正所谓“民不惧死,奈何以死惧之”。他想收买蒯通,许以官位。蒯通干脆地拒绝了任命,返回稷下办起学堂。

  佩服之余,人们有一点儿遗憾,既然皇上已经捐弃前嫌,给你蒯通以机遇,为何不识抬举?栋梁之才可以做大柱,可以做横梁,虽然有些委屈,甚至也可以做檩条。如果你要用它去做筷子或者火柴棒,那么宁肯闲置在那里,它也不会“屈尊”了。蒯通不肯做刘邦的官,一来由于萧何、张良、陈平等人早已先入为主,二来自己的谋略和胆识已经得到证明,当然不会屈才而就了。闲置实在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这是后话了。

  就在韩信为要不要听从蒯通的建议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时,刘邦也没有闲着,他一面派人不断去催促韩信来进攻楚军,一面派使者拿着印绶火速到黥布处,封他为淮南王,令他赴九江去截断楚军的后路。而彭越此时却小动作不断,他继续在楚军腹部进行杀人放火、烧杀抢劫的流氓勾当,使得楚军的粮草告急,他功不可没。当初张良三步走的计划是多么明智,关键时刻,他提到的韩信、黥布、彭越三人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刘邦不但积极去联络各大王来相助。而且还遇到了天上掉馅儿饼的好事,来了一支三千多人的貉族骑兵。这支骑兵的到来完全归功于陈平。

  这群貉族骑兵的头头儿就是一个名叫郭逸的汉人。这郭逸和陈平是一个村的,是从小玩儿到大的好朋友。长大后,郭逸跟随父亲到洛阳做起了丝绸生意,那时北方的貉族人拿宝马和银器去换丝绸品,郭逸被貉族人一个郡王看上,于是强行把他招为上门女婿。后面的事情就很简单了,郡王死后,他便代替了郡王的位置。

  恰巧这一年郭逸回家探望老母时,听说陈平在刘邦军中很是风光,就来看看,这一看不要紧,就看出了情缘来。在陈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下,郭逸最终决定带领手下几千骑兵来支援。

  果然,他的数千名英武高大的骑兵出现,让刘邦惊喜异常,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和吃了定心丸的刘邦不一样,此时的项羽非但没有定心丸吃,而且连吃米饭也成了一种奢侈。彭越带兵驻扎在梁地,时不时地袭击骚扰楚军,把楚军的粮食供给一刀切断。韩信、黥布又联合起来围打楚军,汉军士卒气盛,粮草充足,项羽弹尽粮绝,兵困马乏,渐渐支持不住了。

  但就在项羽濒临崩溃边缘的时候,刘邦的使者侯公到了项羽营中。原来早先时候刘邦就曾派陆贾到项羽营地说议和的事。当时龙且的死正打击了他,而且他正在派人做韩信的工作,因此,还没等陆贾开口就把他轰走了。

  但此一时彼一时,韩信坚持不肯归降于他,此时又粮草已尽,士兵军心涣散,议和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了。见了侯公,项羽内心虽然有点儿激动,但表面上却装得很镇定,他不冷不热地对侯公说:“刘邦派你来干什么?”

  “议和。”对项羽的明知故问,侯公回答得干脆直接。他说:“楚汉相争的这几年使得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且交战双方都筋疲力尽,到了缺衣少粮的地步了,不如议和算了。”

  “刘邦议和有什么条件吗?”项羽知道此时自己的处境远远落后于刘邦,故有此问。

  “我家大王只想与你划界为线,从此各守一方,永不相犯。”侯公回答得简洁明了。

  “就这一个条件?”项羽反问了一句。

  “对,还有一个附加条件。请求大王放了太公和吕后……”这个附加条件一提出,项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好在侯公马上对项羽进行了说服工作。他说:“大王放了太公和吕后,不但刘邦对你感恩戴德,天下人都会认为你是仁义孝悌之王,得民心者得天下,将来这天下还有谁是你的对手。”总之说得项羽心里很受用,他向来吃软不吃硬,听了这些好话有点儿飘飘然了,再加上当时形势确实对自己不利,项羽认可了议和的要求。

  他们约定以鸿沟(也就是广武涧)为界,划分势力范围。鸿沟以西的地方划归汉,鸿沟以东的地方划归楚。协议签订后,项羽见一切都搞定了,似乎出奇的顺利,于是马上按约定放了刘太公和吕后,汉军官兵都呼喊万岁。项羽领兵东返,刘邦也打算领兵回关中。

  最后的较量

  话说项羽带着他的三十万大军开始缓慢地向楚国撤退,他的打算是慢慢行军,免得被刘邦乘机袭击后路。因为他的将士全都已经归心似箭,一刻也不想在前线多待了。他们加快步伐完全把队列打散了。项羽的内心很是烦闷。这天,楚军行至阳夏之南,天色已经很晚,项羽就指挥部下安营扎寨,在阳夏城外埋锅造饭,准备歇息。

  主动提出媾和的刘邦,趁着项羽带着疲兵,松懈回乡之际,又亲率三十万大军,正悄悄地从后面掩杀过来。汉军的一路已经在阳夏屯驻,据守住了楚军东去的道路。原来,就在刘邦准备班师回朝时,张良和陈平一起出现在他面前:“我们这次请求大王和项羽议和,目的只是为了救出太公和吕后。”张良和陈平极力劝说刘邦趁机灭掉项羽,因为这时项羽兵不精、粮不足,万一他回到彭城,等于是纵虎归山。

  刘邦听了赶紧命令追击。同时派人命韩信和彭越火速集结,合击项羽。

  消息很快就让项羽知道了,项羽当时一定恨得咬牙:自己为什么不在鸿门宴上也耍点儿小人手段把刘邦给宰了?

  镇定下来后,项羽尽力采取不至于兵败如山倒的战术。他们知道,越是靠近楚国一步,汉军就越是气虚一分。而楚军要是想回楚国,最近的路线就是要偷偷取道阳夏。然而阳夏已经是深堑壁垒,被汉军所防范了,楚军这个时候反倒不慌张了。

  大家吃过饭后,项羽拔出宝剑,斩钉截铁地说:“诸公跟随我,经历了大小无数的战阵,我们楚军害怕过谁?但是,我们现在是要回家,刘邦这个小人居然背信弃义,从后面想对我们来一个偷袭,我们答应不答应?”

  “不答应!我们要杀过去,活捉刘邦!活捉吕雉!活捉刘邦!活捉吕雉!”士兵的呐喊如同七月的暴雷,在大地上滚动。

  “不,现在我们不要去活捉刘邦,我们要回家,我们要出其不意地绕过阳夏,让他刘邦的金汤见鬼去吧!来人,把伙夫营全部的羊给倒悬起来,把战鼓塞在它们的蹄下,就让这些羊代替我们把守我们的军营吧!我们走了。”项羽大声地命令。

  项羽的军队向着反向的西北而去。那里正好是刘邦亲自带领的追击部队迎面的方向。项羽现在要以攻击代替防御,要给正在势头上的汉军一个猝不及防的攻击。而按照战前的部署,齐王韩信和彭越的军队已经追赶到固陵这个地方。他们算好在阳夏这个口子被堵住后,在西北线路上正好有刘邦强劲大军的攻击,项羽是一定会走固陵这条线的。这条线是除了取道阳夏外最快捷的路了。

  现在的楚军已经人心思归,缺乏团结力和战斗的决心和勇气。韩信和彭越在固陵会师了。他们俩在固陵修建了很坚固的临时性的堡垒,要用铁壁合围的战法,把善于野战的项羽困死在固陵城下。

  然而,三天过去了,楚军连个人影也没有。韩信赶忙派出远探、近探、流行探去各处打探。探听的结果是项羽是朝西北而去,是冲着正在大步行军的刘邦的主力而去的。想起在睢水的两次惨败,韩信和彭越感觉到有些焦虑,他们赶忙催动军马,向刘邦的方向靠拢过去。

  而这个时候的项羽带领着自己的军队,没有一点儿畏惧地向刘邦亲自指挥的汉军主力迎面而去。汉军现在可是一支成熟和善于打遭遇战的军队了,正在穷追猛杀的汉军突然得到前面出现大批楚军的消息,也并不惊慌,在刘邦的亲自指挥下就地安营。

  汉军这边大营安好,楚军在项羽的率领下已经杀到了。刘邦命令他的军队乘着项羽的军队远道而来还没来得及休整,用他们的骑兵分三批轮番冲击项羽的楚军。大队人马终于相遇了。

  项羽为了迎战刘邦,也是采取了和过去几乎相同的战术,把他的精锐骑兵排在军队的最前头。汉军遭遇了楚军的硬骨头,打头阵的汉军像是碰到坚硬石头的潮水一样,很快就退了回来。第二批的汉军在楼烦的带领下,呐喊着又冲向楚军,楚军的骑兵在楼烦的连珠弓弩的攒射下,纷纷从战马上跌落。

  楼烦带领的这批人马已经杀到楚军的中间地带了,他们此前还没有遭遇到强大的对手,这时正在兴头上。项羽的大军分三面朝他们涌过来,汉军大败。

  汉军第三批次的攻击部队见前面的批次已经得手,他们是连忙催动战马,也加入到了战团。现在被败退的汉军一冲击,自己也稀里糊涂地往回逃跑,结果,三支汉军都大败而归。回来的人马只有出去时的三停中的一停而已。

  刘邦见到这个情景,赶忙指挥自己的军队避让到刚刚修建的壁垒里去了。项羽率领的人马是轻骑兵,没有攻坚的能力,也只好作罢,在原地和汉军对峙着。

  张良给刘邦提议:“大王,我们现在和楚军对峙,楚军一定是不会和我们打持久战的,我们自己也不能打持久战,因为我们的粮草携带得不多啊!现在,齐王韩信和魏王彭越的大军彼此间距离拉得比较开,他们要是这个时候过来支援刘邦您,那就会给项羽留下可乘之机。他来追击我们,可只带了少量的骑兵,辎重和大队都是保留在了阳夏附近的山区。我们不能给他这个机会,他们要截断项羽和他的大队的联系。大王,请您下令,要韩信和彭越他们在项羽楚军的外围成掎角之势屯扎,不要让项羽通过。同时,下令大将刘贾进入楚地,再命令大司马周殷率领九江兵马也入楚攻击楚国腹地。大王您还可以利用一个人,只需要册立他一个淮南王的头衔,这个人就会成为项羽断路人。这个人就是过去的九江王黥布,他和大王您可是老朋友了啊!他一定会帮助您的。”

  张良的话让刘邦大喜,他马上派出使者,向各地传达命令去了。

  与刘邦对峙中的项羽,他又在想办法金蝉脱壳,想要乘汉军的合围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再回阳夏,夺取阳夏,退回楚国。但是,汉军的追击部队就是迟迟没有动静。他们的人马不运动,空隙也就形不成,那在运动中钻空子的战法就只好落空了,项羽万分焦急。

  刘邦命令追击,到阳夏南面让部队驻扎下来,和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

  此后,项羽一直陷入疲于奔命中,不停地被围追堵截,虽然每次都能打败汉军,但兵力损失惨重,人数越来越少,整个部队越来越疲惫,粮草供给成为他失败的致命伤。

  在阳夏驻防的楚军久等项羽不至,他们开始动摇了。每天逃散的士兵都在千人以上,刚开始,将领们还没有动摇。后来,连一些将领也失心失德了,他们也在准备着逃回楚国去。因为他们听说项羽在固陵西北被汉军困住了,不能动弹。而又有谣传说汉军主力已经攻占了楚国的几处要地,现在的楚军已经是背腹受敌,形势危急,每天逃散的军队就接近万人。

  这个时候,统率驻军的军师武涉再也坐不住了,他只好带领剩余的人马向项羽靠拢过去。而在外围屯驻的齐魏两王的汉军,见楚军十多万步兵向项羽靠拢过来,并没有掩杀过去,反而放开一条道路,让这些楚军过去了。

  汉军在楚军全部会合后并没有立即开展什么动作,而是三军形成了一个品字形,把楚军围困在了核心的位置。项羽现在是杀气大起,他决心从彭越的方向突围出去。就在项羽下决心突围的时候,彭越的部队主动让出了一条道路,他们和韩信的人马合兵一处了。这条路乃是直通到楚地的捷径——垓下的道路。项羽心中大喜,只是他也明白,从这里前往垓下的道路很是崎岖,很不好走。但是,现在的项羽和楚军还有得选择吗?他们只好取道垓下,准备越过垓下回到楚国。他们哪里知道,在垓下,正有一场劫难等待着项羽和他的十万楚军。

  刘邦的追兵已经把垓下给包围了,而在通往楚国的一面,刘贾和黥布的两路大军也已经从楚国方向穿插到位,在垓下山东面设下层层包围。看来,把项羽引入垓下,那可是刘邦集团苦心经营许久的事情。

  但是,项羽毕竟是一位杰出的战术专家,他应用的战术,还不是现在的汉军可以立刻发动攻击去攻打得了的。这垓下也真的太难攻克了。所以,在兵围垓下三天后,他们就一直没有什么动静。而项羽的部队,在山上驻防,虽然水源不用犯愁,但是粮草渐渐地有些接济不上了。

  刘邦马上召来张良,问道:“我早就派人叫韩信和彭越领兵来支援,怎么不见他们的人影呢?”

  “韩信虽然被封为齐王,但不是大王主动分封的,是他自己请求所得。而彭越攻下梁地许多城邑,他难道就不想为王吗?”张良的话一下子让刘邦如梦初醒。

  刘邦随后听取张良的建议,把由陈以东至东海的地方封给韩信,把睢阳北部直至咨城封给彭越。果然,得到了分封,韩信和彭越马上就带兵出发了,与此同时,黥布、刘贾和新近背楚归汉的大司马周殷等率部也来会合了。面对敌人四面围攻而来,项羽只得无奈地长叹一声,随即下令撤军。

  在选择逃跑路线上,项羽此时面临两难境地。如果乘韩信和彭越等人还没有赶来之际,带兵火速向自己的老窝彭城撤军,那样一来,自己就可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如果先到垓下,然后再绕道灵壁回彭城,这样要走好多的弯路,时间上就要耽搁较长。当时已火烧眉毛,容不得再多耽搁了,按理说项羽肯定会选择直接火速向彭城撤军。但项羽却在这个生死攸关的重要时刻,选择了第二种逃跑路线,先到垓下,再绕道灵壁回彭城。

  原因是他最为心爱的女人虞姬,此时正被汉军围困在垓下。

  公元前204年十二月,项羽率楚军退到了垓下。项羽刚刚见到自己日夜牵挂的虞姬,两人还来不及诉说衷肠,刘邦便率军分成四路包抄过来了。直到这时,项羽第一次有了穷途末路之感,他此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带着虞姬回到自己的老家彭城去。

  然而,面对刘邦几路大军的合围之势,彭城竟也成了项羽心中遥不可及的梦想了。即便如此,危难中的他表现出了一个优秀将才应具有的素质。他把所有的将领都聚集在一起,清点了一下,还有十几万人。十几万相对于刘邦三四十万联军来说是有点儿少。项羽当年只带三万精兵就杀得刘邦四五十万联军丢盔弃甲,甚至连刘邦本人也九死一生才得以保全性命,人数对项羽来说,不是取胜的必要条件,论勇猛他如果说是第二,谁也不敢说是第一。

  秦朝悍将章邯在碰到项羽前,每战必胜,陈胜的革命军几乎全都是他一个人消灭的。但在项羽面前仿佛碰到了克星一样,每一次交手都败得一塌糊涂。在巨鹿大战中,眼看他就要攻下围了数月之久的巨鹿了,然而,正是项羽的搅和使得他前功尽弃。最后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还不得不向项羽低下骄傲的头。

  抛开英雄气概不说,从客观上来分析,此时的项羽又的确是身处绝境,因为彭城之战和这完全不同。刘邦他们当时因为轻而易举就夺得项羽的老窝彭城而沾沾自喜,存在夜郎自大麻痹大意之心。项羽当时作出果断的决定,只精挑细选了三万精兵从齐地出发,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他们行动迅速,作风勇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刘邦联军一个落花流水。

  但现在是在垓下,项羽对此地其实根本就不熟悉。

  项羽虽然拥有十万之众,但这个疲惫之师由于粮草的短缺,现在连饭都吃不上,试想,吃饭穿衣这是人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如果连这个都没有的话,还谈什么打仗。刘邦的联军从四面八方围来,他们都是有备而来,而且士气高昂,他们的最终目标就是彻底击败项羽。这和他们在彭城的骄傲轻敌思想已形成鲜明对比。

  单从以上分析,项羽已处于绝对的劣势。而令他的处境更为艰难的是,刘邦身边多了一个韩信,用兵如神、料事如神的韩信。项羽之所以会有被围困的这一天,全是拜这个韩信所赐。韩信凭借个人的力量几乎把天下的诸侯都搞定了,能说服的就招降,不能说服的就动武,总之哪里“不平”哪里就有他。

  而如今这垓下大决战已不可避免,名义上可以看做刘邦和项羽的最后决战,但实际上是韩信和项羽的对决。韩信是这样对一场至关重要的大决战进行部署的。垓下原本是个小地方,一夜之间聚集了四十万人马,顿时漫山遍野,人满为患。刘邦虽然带兵打仗多年了,但哪里一下子统过这么多兵。就在这时,他作出了一个极为明智的决定,那就是及时把这三十多万兵马的指挥权交给韩信。

  事实证明,刘邦这是一锤定音的举动,使得韩信的才华在这一战中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大决战前韩信首先选了十个出色的将领,这些将领中当然包括樊哙、吕布、彭越、周勃、曹参、灌婴等勇冠三军的人物了。然后把士兵分成十队,每个人负责一队。以十面埋伏布阵,阵与阵之间层层相围,层层接应,紧密而有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十面埋伏”。等阵布好后,韩信亲自带了三万精兵去挑战项羽,大决战的序幕正式拉开。韩信带的人马的数量是三万,不知是巧合,还是韩信有意所为,这正是项羽当年回救彭城所带的人数。

  项羽心里正在感叹着被围着的滋味不好受时,见韩信主动来挑战,二话不说就杀了出去。楚军现在已经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谋士来为项羽排忧解难、出谋划策了。虽然有个别的将领觉得韩信独自前来挑战必定有阴谋,但他们只是感觉而已,他们谁也想不出除了和敌人硬碰硬的大决战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选择。

  于是,在项羽的带领下,楚军倾巢而出,铺天盖地的杀声响彻云霄。韩信哪里敢和项羽硬碰硬,比手上功夫,他再去华山练上十年二十年也白搭。既然硬对硬不行,那么他只得采取边打边逃的战术。

  项羽正愁没抓住韩信,抽他的筋、剥他的皮来解恨呢,马上实行了千里追踪战术,你逃到哪里,我就奉陪到底,追到哪里。就是这样,你逃我追,我追你逃,不知不觉已进入了韩信布下的阵中。正在这时只听得一声炮响,十面埋伏中的第一队人马出场了。周勃和灌婴带着汉军杀出来了。

  项羽这个时候已经进入战争状态了,面对四面涌出的敌人,他一身绝技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只见他指南打北,指上打下,指东打西,直打得周勃和灌婴两人手忙脚乱。不多时项羽率领楚军就冲出了包围圈,第一关顺利闯过。在闯第二关之前,项羽先说了一句开场白:“都说韩信用兵如神,原来也不过如此啊!”

  刘邦命韩信率三万人向项羽挑战,向楚营大喊:“人心已背楚,天下已归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吃完了。他想带领一支人马冲杀出去。但是汉军和诸侯的人马把楚军包围得重重叠叠。项羽大为恼怒,率众冲杀出去。韩信且战且退,把项羽引进埋伏圈。伏兵四起,一拥而上,把项羽围在中央,他左右冲击,体力渐渐不支,项羽没法突围,只好仍回到垓下大营,所剩人马不足三万。正值隆冬,将士忍冻挨饿,军心涣散。项羽眼看如此凄惨景象,却一筹莫展,无计可施,心中无限凄楚。

  项羽打退一批,又来一批,杀出一层,还有一层,这儿还没杀出去,那儿的汉兵又围了上来。他吩咐将士小心防守,准备瞅准机会再出战。

  这天夜里,项羽进了营帐,愁眉不展。虞姬看见他闷闷不乐,于是陪伴他喝酒解闷。

  到了定更的时候,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得呼呼直响,风声里还夹着唱歌的声音。项羽仔细一听,歌声是由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尽是楚人的歌子,咏唱的人还真不少。

  项羽听到四面到处是楚歌声,不觉愣住了。他失神似的说:“难道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吗?怎么汉营里有这么多的楚人呢?”就这样,歌在继续,楚军的逃离也在继续。逃离的楚军中还包括项羽现在的左膀右臂钟离昧和季布。钟离昧是项羽手下最得力的部将,而季布在龙且死后,顶替了他的位置,他同样是项羽手下最为得力的部将。他们两个本来是誓死也要跟随项羽拼命到底的,但十面埋伏这一战令他们太震惊了,项羽虽然凭着勇猛和强悍,成功突围,但他们心里第一次产生了恐惧,韩信的计谋彻底征服了他们。本来他是不怕死的,但在亲信部下的劝说下,只好夹在楚军中逃了。

  项羽再也忍不住了,随口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一连唱了几遍,虞姬也跟着唱起来:“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歌未吟罢,虞姬已是潸然泪下,项羽听虞姬歌声,声情凄咽,不觉心伤,也流下许多眼泪。左右侍臣,皆情不自禁,悲泣失声而不忍抬头。忽然听到营中更鼓已击五下,项羽回头对虞姬说:“天快亮了,我当冒死出围,你怎么办?”

  虞姬说:“妾蒙大王厚恩,追随至今,今亦当随去,生死相依;倘得归葬故土,死也甘心!”

  项羽说:“你这样的弱势女子,怎能出围?你可自寻生路,我大概要当与你长别了。”

  虞姬突然擦干眼泪站起来,拉着项羽的手说:“贱妾生随大王,死也随大王,愿大王前途保重!”

  说到这儿,就从项羽腰间拔出佩剑,向颈中一横,顿时血溅珠喉,一道香魂归于渺渺天际。项羽来救已经来不及,只有抚尸痛哭,命左右掘地为墓,将虞姬尸体埋葬。

  一场英雄美人柔肠寸断的诀别流传千古,这位二十六岁的虞姬面对死亡的突然降临,面对生命悲壮的终结,她不想成为夫君的拖累,不想成为汉军的猎物与饰品,而是大义凛然,平静地走向人生的尽头。

  当夜,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八百个子弟兵冲过汉营,决定乘夜突围。天蒙蒙亮时,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连忙派了五千骑兵紧紧追赶。项羽一路奔跑,赶到他渡过淮河,跟着他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路。

  项羽来到一个三岔路口,瞧见一个庄稼人,就问他哪条道儿可以到彭城。那个庄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愿给他指路,哄骗他说:“往左边走。”

  项羽和一百多部下往左跑下去,越跑越不对头,跑到后来,只见前面是一片沼泽地带,连路都没有了。项羽这才知道是受了骗,赶快拉转马头,再绕出这个沼泽地,汉兵已经追上了。

  项羽又往东南跑,一路上,随从的兵士死的死,伤的伤。到了东城,再点了点人数,只有二十八个骑兵。但是汉军的几千名追兵却密密麻麻地围了上来。

  项羽料想没法脱身,但是他仍旧不肯服输,对跟随他的兵士们说:“我起兵到现在已经八年,经历过七十多次战斗,从来没打过一次败仗,才当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这里被围,这是天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

  说罢,他把二十八人分成四队,面向四方。这时,汉军把他们重重包围起来。项羽对他的骑士们说:“我为你们杀汉军一名将领!”于是,叫四队骑士向四方冲去,并约定在山的东面分别集合。一切安排就绪,项羽大喝一声,纵马冲向汉军,汉军纷纷溃散,四下逃命,项羽果然斩杀了一名汉将,这时汉将杨喜正在追逐项羽,项羽对着他瞪起眼睛,怒吼一声,吓得杨喜人马俱惊,后退了好几里。

  项羽按事先约定跟他的部下在三处会合,汉兵不知项羽去向,也只好兵分三路,分别把楚军包围起来。项羽纵马冲杀,斩了汉军的一名都尉和几十名士兵,再次聚集他的部下,只损失了两人。于是项羽得意地对他们说:“我打仗的能力如何?”骑士们说:“正如大王所说的那样!”

  项羽杀出汉兵的包围,带着二十六个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乌江。乌江水滔滔,对面就是熟悉的土地,江面上风平浪静甚至连一条渡船也没有。前无进路后有追兵,项羽自知已经无力回天。项羽看着手下的残兵,苦笑一声:莫非我西楚霸王今天就要死在小人刀下?

  恰巧乌江亭长把船停靠在岸边等候项羽,他对项羽说:“江东虽小,土地千里,民众数十万,也足够称王的。希望大王急速过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即使追到这,也没有什么办法渡江。”

  项羽笑道:“上天既然要灭亡我,我为什么还要渡江呢?况且我项羽当初带领江东的子弟八千人渡过乌江向西挺进,现在无一人生还。即使江东的父老兄弟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还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即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难道不在心里感到惭愧吗?”

  他拉着乌骓马,对乌江亭长说:“这匹马我已经骑了五年了,英勇无畏,曾经一天跑过一千里路,我不忍杀掉他。我知道你是个忠厚长者,就把它送给你吧。”

  正这时,汉兵又追上来了,项羽见亭长始终不肯离开,用力一把推开了船。亭长的泪水流个不停,对项羽最后抱了抱拳:“珍重。”说着掉转脸划着船向前使去了。此时,乌骓宝马被亭长带走后,项羽再无牵挂了,他开始了最后的拼命。

  项羽让将士们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接战。在此期间,光项羽一人就杀死杀伤汉兵成百人,他自己也受伤十几处。他就算再勇猛,终究是人,不是铁打的,逃了这么久了,又打了这么多恶战,已是到了极限。在混战中,他身上也受了十几处重伤。血一点一滴从他身上流下来,生命也正一点一滴走向尽头。

  项羽知道自己就要坚持不住了。这时他回头看见汉军骑兵中的司马吕马童(原是项羽部将,这时已背楚归汉),吕马童把项羽指给汉将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羽说:“我听说谁要能得到我的头,汉王就赏千金、封万户侯,我就成全你吧!”他觉得自己气数已尽,上天从未让他经历这样惨重的失败,这一次他觉得是上天在惩罚自己。天命难违,失败是必然了,那么死也是必然的了。他不愿意苟且地活着,他要有尊严地死去,他仰天长啸,刀过之处鲜血飞溅。

  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倒在了乌江边,倒在了历史的书脊上。乌骓马察觉到自己的主人离去的征兆,纵身跳进江中,要与主人一同死在今天。

  汉军争相去抢霸王的尸体,获胜的不是一人,而是五个人,他们每个人都得到了项羽身体的一部分,这五个人是杨喜、吕马童、吕胜、杨武和王翳。本来刘邦定下悬赏的人只有一个,但后来刘邦见他的大冤家、大对头被除去了,高兴之下都给了他们重赏。

  王翳,砍下了项羽的人头,被封为杜衍侯;杨武,得到了项羽的右脚,被封为吴防侯;吕胜,砍下了项羽的左臂,被封为涅阳侯;最先被项羽狮子吼吓得连退了几里路的杨喜,得到了项羽的左腿,被封为赤泉侯;而那个被项羽主动亲近,理应得到全尸的吕马童因为手脚慢了点儿,最终得到了项羽的一些零碎残骨,被封为中水侯。而一千两黄金自然是五人平分了。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项羽走了,这一年他三十一岁。

  《史记》记载:“起兵八年,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他是一个军事天才,战场上的常胜将军。或许是他的人生太顺利了,经受不了大的打击。

  项梁起兵时,项羽才二十四岁,他当起义军的副统帅,二十七岁当诸侯盟军的统帅。他从没有遭遇像垓下之围这样的耻辱,四面的楚歌让他也有些害怕了。他实在是一个失败不起的人,如果他的人生多经历一些大风浪,或许他可以忍辱负重地回到江东,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为什么没有勇气继续和刘邦斗下去?垓下之围,是项羽军事上最大的失败,乌江自刎是项羽最悲壮的战斗。面对滔滔乌江水,项羽难道怯懦了吗?在乌江边项羽也是在斩杀汉军首级百余,自己也身受数十创之后才引剑自刎的,他连死都不怕为什么怕和小人刘邦再打一仗?可他是曾经战无不胜的项羽,所以只有选择自刎才能保住自己的辉煌,才能不让后人耻笑!项羽也是那么的脆弱,刀过后那个力拔山河气盖世的霸王从此灰飞烟灭,留下了因为他而满目疮痍的天下,还有他的千古遗恨。

  他是可以活下去的,就算是投降,凭他的声望,他可以苟且地活着。但是这个人不是别人,他是曾经的西楚霸王,万人之上,现在怎会对你刘邦俯首,你刘邦算什么!于是他宁死不屈,于是他自刎了。他可以很好地活着,甚至可以卷土重来,甚至最终建立国家,但是他不肯过江东。他是项羽,当年的八千江东子弟和他一起渡江,最后只有他一人落魄地回去,岂不遭江东父老耻笑?

  项羽死得不值,但是他的失败是注定的。项羽也是会玩儿阴谋的,但是只在巨鹿之战玩儿过一次,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如果他能多玩儿几次的话就不会有后来的汉朝。巨鹿之战中,作为副帅的项羽冒以下犯上掉脑袋的危险,果断地斩杀按兵不动的主帅,然后率兵迎敌。

  那是关乎秦末起义战争成败与否的关键一役,巨鹿之战的胜利也奠定了项羽的军事地位,把他一下子推到了当时历史舞台的最中央。

  项羽刚开始在军事上的表现是极其优秀的,但是在政治上却一直都走错路,极端幼稚。先是坑杀长平一战投降的俘虏四十万,而后又在鸿门宴上优柔寡断让刘邦逃脱,鸿沟议和,划界而治,主动放弃在望的胜利,这样的一错再错,到最后把自己的命搭上了。

  在项羽乌江自刎后,当汉军攻到项羽的大本营时,八万江东子弟却不肯投降,因为他们不肯也不愿相信他们爱戴的将领已死去。即使在汉军呈出了项羽的头颅后,八万江东子弟沉默着。是的,他们失去了他们值得敬佩的将领,似乎除了投降别无出路。但是没有,他们明知道失去了将领,他们什么都做不了,也做不到,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屈于刘邦。八万江东子弟,无一落逃,无一退缩,他们无畏地冲上去与汉军厮杀。最终,楚军全军覆没,八万江东子弟无一生还。当然,汉军也伤亡惨重。

  他们为什么要那样做?他们明知道那样做是愿意白搭上自己的命,因为他们是忠于项羽的,为了项羽,他们不能投降汉军,他们要为项羽最后战上一次。他们选择用生命来祭奠他们已死去的将领!他们死也要追随他们可爱可敬的将领。试问,是什么样的将领,多优秀的将领,才可以让八万人心甘情愿地为他抛头颅、洒热血,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刘邦垓下之战大获全胜,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刘邦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刘邦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穀城,然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都怀有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分。

  项羽忽视侧面战场同正面战场的配合。在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客观上存在着正面、两翼、敌后等各个战场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战争经验,把全部力量投入正面战场,不认真组织和指挥其他战场的配合,虽然在正面战场打了许多胜仗,但是最后两翼和后方全部丢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

  刘邦则相反,他在楚汉战争中首次创立了多战场互相配合的指导艺术。他知道敌强己弱,单纯地正面相撞只能失败,要打败项羽必须有各种力量、各种手段和各个战场的配合,正面战场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南方战场的主要任务是牵制,北方战场的主要任务是进攻,敌后战场的主要任务是干扰,还有一个由陈平指导的间谍谋略战场,其主要任务是瓦解楚军的领导集团。正是通过这多种战场、多种手段、多种力量的配合,才取得了战争全局上的优势和胜利。

  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智力等各个方面实力的全面竞赛,每一个方面都会在不同情况下给战争的胜负带来巨大的影响。毫无疑问,优势一方总是有较多的胜利希望,而劣势一方总是面临更大的困难和危险。

  就上述问题而言,项羽能避免其中任何一个错误,都不会导致全局的失败。相反,刘邦如有一个问题处理不当,都无法取得全局的胜利。可见项羽的失败,教训实为深刻;刘邦的胜利,确实来之不易。

  综观战争全过程,项羽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以力取胜,即司马迁所说:“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这就是项羽的根本错误,即单纯迷信武力,认为只要在战场上打胜仗就会取胜,这是完全错误的。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