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孔子评传 > 四、好学是促进品德修养的关键

四、好学是促进品德修养的关键

  前已说过,孔子认为,人必须好学,只有好学,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对道德观念特别是仁有正确的认识。他要他的弟子们学文、学诗、学礼、学道,其最后的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仁,树立起行仁的自觉性。孔子主张"下学而上达"②,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要求从洒扫应对、进退周旋这些日常礼仪中,体会其精神,从而上达于仁,认清什么是仁的本质、仁的表现,确立道德修养的方向。然而只有对仁、礼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培养好仁好礼的道德情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①又说:"仁者安仁。"②做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能限于知仁,更要好仁、乐仁、安仁。这就是说把仁作为自己的人生观,行仁则安宁,不行仁则不安乐。能做到这点,仁对于人来说就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东西了,求仁就不再是一种手段(譬如说达到名利)而是最终目的了。这样,即使终身困苦也不会离开仁了。孔子还看到,要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仁、礼,乃至终生坚持仁、礼,必须树立坚定的意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③。一个普通的人只要树立了道德意志,那就是任何力量也不能动摇的。他可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④。道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习和实践。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⑤仁、知、信、直、勇、刚等都是美德,但如果不通过学习把握它们的实质、度量,一味地讲仁爱,重然诺,逞果敢??那就是走到事情的反面,变善为恶,变好为坏。孔子在实践封建道德规范上,一生都在努力。十五岁有志于学,三十岁有了对仁的认识和坚守仁的信心,·240·孔子评传因而能"立";四十岁知道了仁的丰富内容,坚信不疑;五十岁知道仁乃是天赋使命;六十岁能随时辨别事物是否合乎仁的原则;七十岁以后心仁合一,因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之所以能达到这样高的道德境界,能坚定不移地确立了仁的人生观,就是因为他不断学习,不断实践。孔子所谓学,本身即包括实践──行的内容。他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①可以说学不仅指理解、研讨的工夫,诸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而且指实践的功夫,即所谓笃行。一个人如果只学、问、思、辨而不行,决不能被看作好学的人,有道德的人。孔子提倡修身,不仅是要使自己及弟子们独善其身,更重要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所以他决不要求弟子们只是"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或者低头拱手空谈仁义,像宋明时代一些理学家所做的那样,而是让他们在修身的同时联系政治,学习治国之道。他把修身与治国统一起来,把它们看作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或不同方面。因此他的学生们在具有较高②《论语·宪问》。

  ①《论语·雍也》。

  ②《论语·里仁》。

  ③《论语·子罕》。

  ④《论语·卫灵公》。

  ⑤《论语·阳货》。

  ①《沦语·学而》。

  道德水准的同时,学会了多方面的才能,有的能做行政长官,有的能管赋税,有的能带兵打仗,有的能办外文,有的能做典礼司仪。这一点应该说是孔子理论与实践(学与行)相结合的伦理思想的高明之处。

  在修养的工夫中,孔子很重视自我省察。因为孔子不光看重行为的效果,更看重行为的动机,而动机的好坏,主要地是依靠行为者自己去检查。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①又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②又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③他主张看见不好的人和事,要检查自己是否也有同样错误;自己有了过错要进行自我批评("内省","内自讼");经过自我检查,感到自己的行为无愧于心,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在他的教育之下,弟子曾参每天都做自我省察,他的名言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④孔子认为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对于修养也有重要意义。他主张"里仁"──与仁人住在一起;择友──认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⑤;"朋友切切"⑥──朋友之间相互批评;特别是"就有道而正焉"⑦──到道德高尚的人那里去求得匡正。

  总之,孔子的好学精神和学行一致精神,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①《论语·里仁》。

  ②《论语·公冶长》。

  ③《论语·颜渊》。

  ④《论语·学而》。

  ⑤《论语·季氏》。

  ⑥《论语·子路》。

  ⑦《论语·学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