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蒋介石全传 > 扶助接班人,在台政策方针 均富政策

均富政策

  蒋介石本民生主义宗旨,在发展“国民经济”方面是以均与富为宗旨的。即在经济发展中既注意发展、致富,又注意分配平均化。不使社会上贫富悬殊。

  台省人民所得方面,1953年每人所得平均为159美元。到1972年每人平均所得为482美元。但在1953年的人民所得,是相当不平均的。据张果为教授在农复会赞助下所作的《台湾省家计收支调查》(此调查户数较少,只有301户和812户两个数字,有争议性),知台省有75%的家庭所得低于平均所得。其占总所得之比率仅为35%左右。最高所得20%的家庭之所得数与最低收入20%的家庭收入之数的比例,是十六比一。不平均系数高(gini系数)达0.6206,可知贫富之差,是很大的。

  至1960年,张教授又主持一次家庭收支调查。这次数据略有变化。最高收入20%的家庭和最低收入20%的家庭的收入之比已变为9:1,差额大大下降了。最高收入10%的家庭的收入,也从原先占总收入的45%下降为35.83%。不平均系数也下降为0.5162。但贫富之差额仍然相当大。仍是富者收入为贫者收入之九倍。

  1964年以后,不平均系数降为0.3283。1966年降为0.3239。1970年下降为0.2987。至1972年又下降到0.2955。比之于0.6202,下降一倍多。最高收入(20%的家庭)和最低收入之比已变成四比一的状况。应当说,在平均化的进程中,已经迈出了一大步,但仍是不完全平均的。不过也基本上趋于平均化了。

  这种平均化,是社会安定的根本保证,也是符合孙中山的民主主义的宗旨的。

  台省收入既迅速提高,又趋于平均化的根本原因是四项:

  (一)土地改革,使农民耕者有其田。

  (二)中小企业数量多。台省以中小企业数量最多,这是台省企业的主体形态(中产阶级)。因而分配的特色也是比其他国家较为平均,这是平均的主要基础。

  (三)剩余劳动之利用。台省家庭所得中,有劳动所得和财产所得二种。其中劳动所得占全家所得的比重为65%。因而劳动所得的平均与否,就是人民收入能否平均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由于教育普及,台省工资,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差额不断缩小。因而劳动所得工资比较日趋平均化。而财产所得又因为台省经济主体为中小企业,也对工资收入的平均化无什么不利影响,就是说,财产所得也是日趋于平均化的。

  台省1953年生产总毛额为3158亿2500万元。共上升5.4倍。平均每人所得,1953年为159美元,1972年增为482美元。

  至1972年后,台湾因蒋介石年事已高,实际上已进入蒋经国时代。故经济建设只叙述到1972年。

  对台湾的经济建设,世人均叹为奇迹。尼克松对此曾有如下评论,不妨摘引一段,以加强对台省经济成就的认识。

  尼克松在所著《领袖们》(1982年)一书中对此评论如下:

  “他的想法在台湾推行的结果,产生了经济上的奇迹。尽管1965年以前蒋介石一直受美国的经济援助,但其数量很少,与台湾爆炸性的经济增长情况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蒋介石采用的办法是:用钱购买地主的土地,然后再把土地分给农民;卖了土地的地主把大量的钱投资到工业方面;政府同时鼓励外国投资。结果,台湾现在人平均收入是大陆的五倍;1800万人口的台湾的出口额,大约比十亿人口的大陆的出口额高50%。”

  从此,台湾被视亚洲四条龙之一,成为少数新兴的工业地区。各国相继与台湾断交后,其贸易并未受到影响。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