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洪秀全评传 > 四、 力挽狂澜 虽死犹荣

四、 力挽狂澜 虽死犹荣

  洪仁玕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军事形势的严峻与恶化。当时,江南大营清军严密包围天京,"京城四门俱被和、张两军重围深濠,朝内积谷无多。"④李秀成在江北与清军艰苦相持,陈玉成率机动兵团驰骋东西两线,多次援京,未能得手。1859 年l1 月,陈、李联军痛歼江南大营悍将周天培部,乘胜收复浦口,一度扭转江北战局,但张国梁迅速增援,与太平军鏖战。未久,韦俊叛变,投降清朝,湘军乘机侵犯皖北,陈玉成被迫西援,只有李秀成孤守浦口,形势发发可危。

  如何解救天京围困?领导集团出现歧见。

  李秀成奏陈军情,建议他出京组织各路大军援京解围。但洪秀全不同意李秀成出京,要他固守浦口,抗御清军,保卫首都,君臣争辩激烈,僵持不下。洪仁玕在关键时刻支持李秀成的建议,说服天王,同意李秀成出京。出京之前,他与李秀成共商战略大计。洪仁玕分析了天京军事形势,根据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围魏救赵的成功战例,提出自己的决策构想。"此时京围难以力攻,必向湖、杭虚处,力攻其背,彼必返救湖、杭。俟其撤兵远去,即行反筛自救,必获捷报也。"①李秀成同意并支持这一战略决策。他们还制定了具体战役计划和实施步骤,主张调集皖南、皖北的各路机动兵力,打击江南大营。而且,洪仁玕以此说服了洪秀全,化解了天王与李秀成的冲突,并任命李秀成为主帅,负责指挥这次战役。

  1860 年,李秀成"奉旨南征,在芜屯扎"。②未久,率领精悍将士六千人,经皖南山径突入浙江,"伪装缨帽号衣",乔扮清军,沿莫干山东麓奔袭杭州"③3 月19 日破清波门,攻夺杭州外城,目的在于诱使江南大营清军分兵救援。果然,清军悍将张玉良率部万人援杭。李秀成旋即主动撤离杭州,会合陈坤书部,攻占皖南重镇建平(今郎溪),会集皖南诸王,研讨和制定援京破围的战役实施方案。各路援军同时向江南大营进攻,陈玉成率皖北将士,应洪仁玕之约及时参加会战。"倾刻之间,得胜门至江边一带官军营垒五十余座,全行失陷??,官兵死者数万人。"而且,"张副帅营内,存银十万,军火局里所存枪炮、火药、铅子等项,不计其数,尽以资贼。"清军统帅和春率残部夜遁镇江,"漏夜就道,雨湿路滑,一路颠扑,狼狈不堪。"①自1858 年春第二次围困天京的江南大营,终于被彻底摧毁。由于洪仁玕与李秀成的正确计划、指挥,各路将士的浴血奋战,胜利实现了围魏救赵的战略决策。这在太平天国战史上堪称杰出的战例。一介书生洪仁玕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从而提高了他在将士中的声望与威信。太平军也因此"军威大振",天**事出现新的转机。②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前线清军绿营基本瓦解,清廷只有依赖和扶植湘军,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不久就被任命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他将进犯的矛头直指安庆,企图侵吞皖北基地。

  -----------------------------------------------------------

  ④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08。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51。

  ② 《太平天国》(二),页721。

  ③ 《太平天国》(二),页722。

  ① 萧盛远,《粤匪纪略》。

  ②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10。

  -----------------------------------------------------------

  摧毁江南大营后,诸王向洪秀全报捷祝贺,并在御前召开军事会议,研讨新的战略计划。英王陈玉成根据湘军的动向,主张立即集中兵力打击湘军,援救安庆,稳定上游战局;李秀成则力主乘胜歼灭江南大营的残余清军,开辟苏杭基地。洪仁玕加以折衷和协调。一方面,他同意陈玉成的看法,指出:"自古取江山,屡先西北而后东南。盖由上而下,其势顺而易;由下而上,其势逆而难。况江之北,河之南,自古称为中州鱼米之地。前数年内恃以无恐者,实赖有此屏藩资益也。"因此援安庆应该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可是,另一方面,洪仁玕也对李秀成的战略方案表示支持。他认为,江南大营既破,东南一带清军防务空虚,"乘胜下取,其攻易成。"然后再回师安徽,"合取湖北,则长江两岸俱为我有,则根本可久大矣。"①这样,他兼顾陈、李两帅的战略构想,先易后难,逐次实现他们的战略目标。

  洪仁玕还构想,东征苏南后,乘胜一举攻取上海,向国外购买轮船20艘,建立新式水军。然后水陆西征,与湘军决战,力争上游,根本扭转整个战局。在当时军事形势下,这确是一个比较长远而又积极合理的战略计划,体现出洪仁玕在战略指挥上的远见卓识。可是,它具有一定的主观和冒险因素。洪仁玕对湘军的战斗力和战略指挥缺乏深刻了解,因而未能作两手准备,合理使用兵力,兼顾上游防务。相反将陈玉成、李秀成与皖南诸王的主力全部投入东征,对西线缺乏应有的兵力支持,以阻滞湘军乘虚东犯。再说,攻取上海势必会引起列强的强烈反应,甚至导致武装干涉,能否达成目标,并购买轮船、组建近代水师,都是不确定的构想,一旦东征苏南、上海的战役实施发生障碍,将会影响和贻误上游战局。当然在当时条件下,对于缺乏军事素养和经验的洪仁玕,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在洪仁玕协调下,陈、李二帅和诸王同意上述决策,洪秀全也予以批准,并诏令东征,务必迅速完成,"限一月肃清回奏"。①各路大军猛烈追击,常州、无锡、苏州等城宣告克服,江南大营残部基本就歼。直至8 月中旬,李秀成率军进逼上海近郊。当时上海城内清军仅2 千余人,英法联军1200 人。太平军显然远居优势,理应全力攻取上海。但是,李秀成在8 月20 日只率3千将士进抵上海前线,遭到英法联军炮击,竟未予还击,就匆匆撤兵。进攻上海功败垂成。李秀成也面额负伤。是时,已超过天王限期两个多月,却未能实现原定战略计划,也贻误了回师救授安庆的有利时机。

  -----------------------------------------------------------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52。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大国》(二),页851。

  -----------------------------------------------------------

  曾国藩、胡林翼乘太平军东进苏、沪,率湘军倾巢而出,东犯皖北。其战略方针是:先除枝叶,后拔根本。以曾国荃长期围困安庆,多隆呵、李续宜驻扎桐城一线,以备打援。这样,迫使太平军主力西援,在皖北决战,以图围歼。因此安庆告急,皖北腹地震动。洪仁玕对安庆战略地位的认识也更为深刻。他说:"安庆实为天京之锁钥,而保障其安全者。一落在妖手,即可为攻我之基础。安庆一失,沿途至天京之城相继陷落,不可复守矣。安庆一日无恙,则天京一日无险。"因此,他主张立即行动,实施第二次西征计划。 1860 年9 月,他促成李秀成、陈玉成在苏州会议,商讨西征部署。原议购置轮船、组建水师,"沿长江上取"已经落空,如今只剩下陆路西征,主力分南北两路,沿江西进。李秀成"由南进江西",陈玉成"由北进蕲、黄,合取湖北",会师进军武汉,迫使湘军回援,从而掌握战略主动权,粉碎曾国藩在安庆围城打援的战略计划。②显然,这是又一次围魏救赵的战略方案。陈玉成动作迅速,率部由江北西援,并按时于1861 年春攻克黄州(今湖北黄冈),逼近武汉。但李秀成却按兵不动,不愿实施既定的第二次西征,他想乘虚进军浙江,扩大自己苏南地盘,因而函告洪仁玕:"有苏浙可以高枕无忧"。洪仁玕复函表示异议说:"夫长江者,古号为长蛇,湖北为头,安省为中,而江南为尾。今湖北未得,倘安徽有失,则蛇中既折,其尾虽生不久。而殿下之言,非吾所敢共闻也。"但并未被忠王接受。原来约定在1861 年春陈、李两军会师武汉,因李秀成延宕误期,且安庆局势危急,陈玉成遂回师径援安庆。天王屡颁严旨,李秀成才举兵西征,沿途迂回,且招兵扩军,直到6 月才攻克武昌县(今鄂州市)。陈玉成却早已回援安庆,"遂失前议大局之计"。①第二次西征归于失败。陈玉成只得向天京告急求援,洪仁玕毅然受命,奉旨组建援军解救安庆。因缺乏战役指挥经验,遂借重于老将、章王林绍漳。岂知林氏庸懦怯战,不敢与湘军交锋。而且,此人心胸狭窄,对洪仁玕、陈玉成位高权重颇有妒意,不愿听从指挥。当陈玉成告急盼援时,林绍璋竟以"军事已定,粮草罄尽,官兵惶恐"作借口,欲退避鱼塘岗。陈玉成致函批评林绍璋,"一战未开,即行自退","轻举妄动,自惑军心。"②湘军乘机各个击破,先击溃洪仁玕所率的援军,再转攻陈玉成兵团,挫败其进援安庆的行动。

  -----------------------------------------------------------

  ②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53。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54。

  ②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249。

  -----------------------------------------------------------

  曾国藩也承认,"此次贼救安庆,取势乃在千里之外,皆所以分兵力,亟肆以疲我,多方以误我。贼之善于用兵,似较昔更狡更悍。"①可见,第二次西征对湘军已经构成严重威胁,可惜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军事效益。陈玉成只得孤军再援安庆,复遭湘军拒援兵团的猛烈抵御。李秀成明知安庆局势严重,不仅不去驰援,反而挥兵东向,与其弟李世贤准备进军浙江,致使援救安庆的行动终告失利。之后,洪仁玕、陈玉成会合皖南援军继续解围,仍然不捷。安庆守军粮尽弹绝,浴血奋战,但难以挽回败局。9 月5 日,孤城失守。守城将士坚持巷战,几乎全部壮烈牺牲。清廷称:湘军占领安庆,"为东南军务一大转机,从此势若建领,功成破竹。"②天京的屏蔽已被撤除,暴露在湘军进攻的矛头之前。

  由于安庆失陷,洪秀全撤去洪仁玕军师职务,同时陈玉成被革爵。英王心灰意懒,遣陈得才等远征西北,扩招将士,致使庐州(今合肥市)防务虚弱,卒被湘军攻陷。陈玉成被捻首苗沛霖诱捕,献于胜保,在河南延津英勇就义。洪仁玕与陈玉成心心相印,将相合作,共同支撑天国后期大局。如今形势剧变,"英王一去,军威军势同时堕落,全部瓦解。"太平天国面临新的军事危机。

  安庆失守后,湘军顺流东下,沿江城池相继失守。洪仁玕"日夜优愤",他深知"北岸陆续失陷,天京无所倚借,必将险象丛生,大有可虞之势。"③他有心回天,但已经不再被天王信用,而且,在1S62 年,由于罗孝全之事,又被剥夺了外交权力,移交给林绍璋。洪仁玕这颗闪光昭的政治孤星暗淡了。

  -----------------------------------------------------------

  ① 《曾国藩全集·家训》(九),页20。

  ② 《剿平粤匪方略》卷273,页9。

  ③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二),页844。

  -----------------------------------------------------------

  其实,从1861 年春,洪仁玕的权力就开始受到限制。本来,洪仁玕以军师身份总理朝政,文武官员奏章必须先经他研审盖印,才能送呈洪秀全取旨。但是2 月4-5 日,洪秀全以幼主名又连下二通诣旨,取消了洪仁玕这项重要权力。另规定,"单准东部盖本章,自今免盖玕叔印,恐人起议踵东王。"就是说,洪秀全担心洪仁玕步杨秀清后尘,专政擅权,因此,需要加以制衡,今后文武官员奏章无须洪仁玕审议盖印,改由幼东王盖印,同时任命幼西王兼殿前赍奏官,"司本章传奏"。"内外本章,自长次伯以下,俱交正掌率盖公议图记,正掌率籍交赍奏,现奏籍封献,俟幼东王转献,永以为例。"这样,本来由洪仁玕一人独揽的奏章审议转达权力竟被分解为五个环节:(1)正掌率收取奏章; (2)诸王会同公议并由正掌率盖公议图记;(3)转交赍奏官幼西王盖印封箱;(4)转呈幼东王,盖印封木箱;(5)呈献本箱给洪秀全。洪仁玕虽"总理仍如前",①但不过是一位诸王会同公议的召集人。一连串的打击,使洪仁玕的新政遭到彻底破坏。天国后期政局陷入空前的紊乱和**。

  -----------------------------------------------------------

  ① 《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75-77。

  -----------------------------------------------------------

  首先,洪秀全的皇权观念与家天下意识极度膨胀,迅速提升自己的儿子、女婿,位阶置于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之上。这些亲贵少不更事,根本没有能力和经验参政,权力遂旁落洪仁发、洪仁达之手。他们贪劣愚顽,排斥洪仁玕、李秀成等,使朝政复遭败坏。为了推行家天下的政治,洪秀全一面滥封王爵,借以收回李秀成兄弟之权,分化其势力;一面竭力以拜上帝教神化自己,借上帝的神权治理太平天国,驾驭地方诸王。

  其次,陈玉成死后,李秀成兄弟统兵百万,据有苏浙基地,屡次与中央抗衡。而且借揭露和攻击洪仁发、洪仁达乱政为名,一再指控中枢决策。甚至拥兵自重,拒不援救天京。这样,洪、李二氏的限制与反限制斗争成为天国后期上层权力结构中的主要冲突,导致政治和军事战略上的严重分裂。上层权力斗争影响和波及到不少将领。曾国藩看出这一乱象,指出:太平军各部"不甚服从伪天王、忠王之调度"。"各争雄长,苦乐不均,败不相救。"①因此,当湘军大举进攻时,太平天国不能团结一致,抗御顽敌,终于被湘军各个击破,天国也加速覆亡。

  洪仁玕处在两难的困境。一方面,他忠于天国和天王,满怀忧患和使命意识,愿意竭尽心力和生命,保卫天国大业;一方面,他受到洪、李二氏的排斥。洪仁发等亲贵对新政的任人唯贤、立法治国等改革十分恼怒,把洪仁玕视为擅权障碍,亟欲排斥而夺权干政;李氏兄弟则视洪仁玕为洪氏亲贵,反对新政强化中央集权。洪仁玕终于在夹击中退出权力核心。洪秀全因天京被湘军围攻,强令李秀成率军援京,1861 年秋冬在雨花台发生激战,两军攻守46 天。由于太平军缺乏持久战争的物质准备,诸王暮气日深,战斗力削弱,因而李秀成信心不足,竟在未决胜负后匆匆收兵。天京之围更形严密,洪仁玕的心情也更加沉重和痛苦。

  -----------------------------------------------------------

  ① 《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8,《沿途察看军情贼势片》。

  -----------------------------------------------------------

  洪秀全因雨花台战役未能破围归罪于李秀成,遂将其革爵,并令李秀成渡江进军皖北,是为"进北攻南"战役。由于李秀成缺乏信心,牵挂苏杭基地的危局,行动延宕。而且皖北久经战火破坏,将士缺衣少粮,饥寒交迫。湘军处处设防,阻滞太平军攻势。因此,"进北攻南"未能奏功。1863 年夏太平军撤军东返,但在浦口南渡时遭到湘军水陆堵截,伤亡沉重。天京战局更加危急。洪秀全寝食难安,焦虑成疾,预感将不久于人世。而幼主只是一位15 岁的少年,实难控御全局,综理军政。朝中权贵洪仁发之流,贪劣乱政有余,辅佐治国无能。李秀成兄弟手握重兵,颇有割据称雄之势,已与洪仁发之流势若水火。洪秀全很难指望这两股势力能够忠诚有力地辅助幼主安邦治国。因此,他把希望寄托在被自己冷落多时的族弟身上。于是,洪秀全预下遗诏,向洪仁玕托孤,犹似当年刘备托孤诸葛亮。洪仁玕一腔忠心热血,毫不计较个人恩怨,毅然受命扶持幼主,再次登上天国政坛,领导保卫天国的壮烈斗争。

  1863 年12 月,湘军切断天京补给线,"内外不通,无粮善众","国库无存银米",①形势空前严峻。洪秀全盼援心切,诏令洪仁玕出京组织援京兵团。洪仁玕风尘仆仆,奔赴皖南、江西、浙江等各战区,劝诸王协调援京。但各路太平军"惮于无粮,多不应命"。洪仁玕无可奈何,只好留在安徽广德一带,等待时机,准备援京。他深知前途暗淡,"安庆之失,天京已危,及苏州一陷,得救之望绝少矣。"②但仍然怀着忠诚和职责,继续协调京外诸王,坚守皖、浙、赣等省基地,策应天京保卫战。

  -----------------------------------------------------------

  ① 《李秀成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35。

  ②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77。

  -----------------------------------------------------------

  可是,洪仁玕的努力未能实现。 1864 年7 月19 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军将士粮尽援绝,面对凶残的湘军,展开殊死的血战,为保卫天国而献身。李秀成乘着巷战之机,保护幼主,乔装清军冲击天京城。湘军发觉后迅速追堵,李秀成将自己战马让给幼主乘骑,使之逃出追堵,流亡高淳东坝。可是,李秀成却因失去战马滞留京郊农家,被奸民出卖,落入敌手,未久,被曾国藩杀害。洪仁玕闻讯,立即驰赴东坝,专程迎接幼主,返回广德,与堵王黄文金会合。幼主封洪仁玕为军师,主持军政。8 月29 日,洪仁玕携幼主大会皖南诸王,商讨大计,决心继续举起太平天国义旗,动员与整合太平军余部,重新恢复和振兴天国大业。是时,太平军余部尚有数十万人,转战在大江南北。遵王赖文光、鲁王任化邦、梁王张宗禹等统率的捻军与太平军,活跃在陕西与中原地区,成为新的反清武装中心。侍王李世贤,康王汪海洋等部早经"入赣征粮",转战江西腹地,威胁湘军后方。洪仁玕等会议决策:"因湖州粮乏军单,恐难建都立业,故议到建昌、抚州等处,会合侍王、康王往湖北,再会翼王、扶王等大队。"①这样,实现余部大统合,达成复国的目标。于是,洪仁玕与皖南诸王制定了转进江西的行军计划,拥戴幼主,自湖州撤转皖南之广德州。

  洪仁玕、黄文金等扶携幼主继续西行,湘军则跟踪追击。沿途不断接仗,太平军损失流散严重。1864 年9 月3 日,在宁国县与湘军发生激战,黄文金不幸重伤,旋即去世。皖南太平军主力亦大部损折。洪仁玕悲恸欲绝,但他重任在肩,"前承诏旨顾命,自宜力扶幼天王"。因此,他与皖南诸王收容和整顿残部,迅速撤入江西。岂知李世贤、汪海洋已在此前被湘军鲍超部击溃,撤转赣南。会师计划遂告搁浅。洪仁玕一行不敢深入江西腹地,遂循赣浙边界南进,试图转进福建,因湘军席宝田部紧逼追击,太平军日夜兼程,饥疲不堪,于10 月9 日抵石城县杨家牌驻扎暂歇。洪仁玕疏于防范,席室田乘虚夜袭,太平军"黑夜惊营,君臣失散",卒被湘军歼灭。①洪仁玕被俘,幼主则逃逸流亡,直至10 月25 终为湘军俘获。

  洪仁玕对自己的大意疏防痛悔不已,慨叹"此诚予之大罪也"。②他深知会集与统合余部、谋求复国的目标在近期内难以实现了,自己没有完成天王的顾命托孤重任,不仅丢失了幼主,而且丧失了复国机遇。他自忖不如诸葛亮,尚有一番作为,只能效法文天祥,成仁取义,为国捐躯,"留取丹心照汗青"。

  -----------------------------------------------------------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47。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47。

  ②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47。

  -----------------------------------------------------------

  席主田俘获了洪仁玕,大喜过望,立即作了一番初步审讯,确定了于王的真实身份,火速呈报江西巡抚沈葆桢。沈葆帧非常重视,立即令席宝田将洪仁玕押解南昌。先由知府许本庸复讯,并作了记录。后沈幕桢又亲自提审,除录供外,还让洪仁玕做了笔供--《干王洪仁玕亲笔供词》。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太平天国历史文献。在精炼的"供词"中,洪仁玕怀着对太平天国和天王的无限忠诚,以感人笔触回忆了洪秀全发动革命和英勇奋斗的一生,同时叙述了自己的经历和事迹,而且对杨秀清、陈玉成等大批领袖和统帅的业绩作了高度的肯定。在"供词"的政治定位上,洪仁玕称太平天国为"天朝",洪秀全为"我主","圣驾",太平军为"天兵",自称"本藩",而称清朝为"妖",清军为"清妖","妖军",清将为"妖头",外国侵略者为"洋鬼",体现了鲜明的褒贬界定和坚定的政治立场。从"供词"中,我们看不到一点奴颜媚骨,通篇充溢着反清反侵略的爱国精神和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沈葆桢曾派人诱降洪仁玕,而且当时太平军高级将领听王陈炳文等就在江西降清,但被洪仁玕严词拒绝。他在供词中表态说:"今予亦只法文丞相己",而把诱降的沈葆桢喻之为汉奸张宏范。如果对照李秀成的"供词",我们更可看出洪仁玕的崇高革命气节。①洪仁玕在《自述别录》中坚定表示,"我鞠躬尽瘁,只求速死"。②沈葆桢一无所获,遂于1864 年11 月23 日,将洪仁玕处决。 43 岁的于王在南昌英勇就义,他以自己的宝贵生命实现了生前立下的"宁捐躯以殉国,不隐忍以偷生"的誓言。但是,他并没有对未来丧失信念,相反,他坚信天国的覆亡是暂时的,而天国的事业是永恒的,清朝的**残酷统治是不会长久的。未来一定会有更多的仁人志士继承天国的事业,推翻清朝,复兴天国。为此,他写了一首绝命诗,云:

  我今即永逝,一语贻后贤。

  天国祚虽断,复生待他年。

  洪仁玕的预言终于在半个世纪后变成现实。辛亥革命的风暴摧毁了清王朝。太平天国的事业和革命精神为一代代中国革命者所传承,至今仍然是鼓舞和激励我们振兴中华的巨大精神力量。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镌刻在天国历史丰碑上的洪仁玕的光辉业绩。

  -----------------------------------------------------------

  ① 《洪仁玕自述》,《太平天国文书汇编》,页547。

  ② 《洪仁玕自述别录之一》,《洪仁玕选集》。

  -----------------------------------------------------------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