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传记文学 > 洪秀全评传 > 一、爱国与反侵略思想的形成及其架构

一、爱国与反侵略思想的形成及其架构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深受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剥削,必然会产生反侵略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意识。这也是洪秀全的爱国与反侵略思想产生的广阔时代背景。而中国农民反封建反侵略的伟大斗争实践,乃是洪秀全爱国与反侵略思想形成的基本物质前提。时代的变迁带来了新的态势。是时,太平天国与清朝一直处在长期战争状态,外国列强乘着中国内战向双方施加压力。太平天国对外关系上处于弱势。它与列强的力量对比极不平衡,即使与清朝相比,也处于情军战略包围之中。一般说来,外交是实力的较量。洪秀全面对外国列强的武力威胁与外交讹诈,必须认真对待,谨慎行事,力争和平局面,但又不能丧失国家权益和安全,从而保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因此,洪秀全的选择是极其困难和复杂的。

  洪秀全的家乡广东花县,距鸦片战争的前线广州不过百里,英国商人罪恶的鸦片贸易,林则徐领导的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英军在广州的暴行,三元里农民为代表的声势浩大的抗英武装斗争,清朝的**投降导致屈辱的南京条约的签订,??种种爱国与反侵略斗争的事实必然给青年洪秀全留下深刻难忘的感性认识,也因此在他的心灵里播下了反侵略反封建的火种。爱国与反侵略思想的源头由此发轫。

  洪秀全原本并没有自觉的反侵略意识。个人仕途的坎坷与国家、民族的灾难交结在一起,对洪秀全产生了强烈刺激。他认为,腐朽贪暴的清王朝是长在祖国和人民身上的大毒瘤,是导致人民和国家积贫积弱、引起列强侵略的根本祸源,也是他本人仕途无望的基本障碍。他把侵略者罪恶的鸦片贸易与清王朝的沉重剥削联系在一起痛加鞭挞,对中国人民的贫困和反抗寄予莫大的同情。在洪秀全看来,要想消除鸦片贸易,改变列强欺凌中国的现状,必须推翻清朝统治,由他建立一个新的王朝,以解民悬,以救国难,寻求振兴中国的道路。因此,反清是解决各种矛盾和弊病的前提。此时,他的爱国观念是作为反清革命思想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

  1834 年,他最后一次去广州应试,耳闻目睹外国侵略者的凶嚣气焰、清朝当局的妥协媚外,以及以"社学"为基础的爱国绅民的抗英情绪。虽然科场复遭失利,但他头脑更加清醒,抛弃了对清朝和仕途的最后幻想。五年以前产生的反清思想迅即回升,而且转化为最初的社会实践。

  为了图谋反清大业,洪秀全开始寻觅精神武器。鸦片战争的失败引起了朝野的巨大震动,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把目光转向西方,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偏重于从武器、兵船方面学习西方,以抵抗外国侵略者。洪秀全却另辟途径,他认为首要任务不是制夷,而是推翻清朝。由于偶然的机会,他从《劝世良言》中找到了答案。在洪秀全看来,中国在秦以前与西方一样敬拜上帝,秦始皇时走上邪路,抛弃了对上帝的信仰,而改信邪神,以致历朝沿袭,造成如今黑暗贫弱与挨打的现状。西方始终坚持拜上帝,围此强大起来,打败了中国。他认为东西方的力量对比差距是中国没有敬拜上帝造成的。因此,他相信只有打倒信拜邪神的清朝,使中国重归上帝真道,与列强敬拜同一上帝,彼此互为兄弟,就会消除敌意。这样,可以在中国自由传教和贸易,列强自然不再侵略中国。中国对内可摆脱清朝统治,对外可与列强和平相处,从而建成理想社会。于是,洪秀全改造了基督教,创立拜上帝教,藉以动员群众反清,改变中国苦难的命运。此时,洪秀全虽然并未提出反侵略的爱国主题,但创立拜上帝教本身就包含着救国救民的意识。在1845-1847 年写成的三篇《原道》著作中,洪秀全进一步阐述了拜上帝教的爱国救国的内涵。

  洪秀全指出,皇上帝是天下凡间大共之父,近而中国,远而番国,都是皇上帝主宰化理,生养保佑。故"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①既然中西各国人民都是上帝子孙,都承受上帝的恩泽,故都是一家人,当然也是平等的。

  基于上述认识,他认为天下各国也都应是平等的,天下男女都是兄弟姊妹,不应划分彼此,尔吞我并。在他看来,因为"私心"的膨胀造成了各国之间的"陵夺斗杀"。他仅从宗教精神去谴责国际交往中的侵略和扩张行径,却无法剖析列强的侵略本质。因此,在对列强侵略行为表示愤慨与谴责后,就把斗争的目标转向社会的改造,把"乖漓浇薄之世"变为"公平正直之世",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②。在他看来,只有各国人民敬拜上帝,行正去邪,消弭私心,就能建成太平社会。侵略、扩张、兼并等行径必然会随之消失,从而出现天下一家的新型国际关系。

  他还提出现阶段处理国际关系的具体主张。反对外国侵略,主张各国"各自保管其自有之产业",不侵害别人,各国之间"彼此有交谊,互通真理及知识","以礼相接"。①朦胧地意识到独立自主,平等往来的国际关系准则。洪秀全这些天下一家,平等共处,混灭恩仇,互不侵害,彼此交往等主张,折射出中国农民阶级淳朴而善良的品格,也表达了鸦片战争后,人民群众反对外来侵略,要求民族独立自主的愿望。洪秀全透过拜上帝教的理论,提出了处理国际关系的现实主张和未来构想,体现了和平、开放与平等的原则。与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以及清朝的闭关拒夷相比较,显示了洪秀全和中国人民的追求理性与和平的宽阔胸怀。但是,洪秀全所接触的世界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和零碎的,他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决定他不可能洞悉世界发展大势。他只是通过基督教的曲折途径认识西方,显然不可能科学地分析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本质。在他的思想中,很必然包含着一些主观的消极因素。他虽提出"万国一家"的主张,但这里的国家并不是指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针对中国境内的分裂局面,他加以引伸,扩及世界,声称:"禹稷忧溺饥,何分此民彼民?汤武伐暴除残,何分此国彼国?孔孟殆车烦马,何分此邦彼邦?"②主张"万国一家",反对"存此疆彼界之私"。因此,领土、国境等主权都成了无意义的"私念"产物。他把这一观念应用到对外关系上,把世界各国也看成是中国古代分邦裂土意义上的诸侯国家。可见,他还不具备近代民族国家观念。

  其次,洪秀全在处理各国关系问题上,虽以"兄弟平等"为基调,但却在兄弟关系中隐含着分别夷夏和等差的苗头。他视天下为"一大家",用中国传统家庭观念为框架构成其对外观念。他以上帝为天下凡间大共之父,所以称西洋人都是"同家人",但又把上帝视为主要是中国的上帝,他本是上帝第二子,奉上帝旨意降凡救世。那么按家庭宗法观念,同家兄弟中有嫡庶① 《原道醒世训》。

  -----------------------------------------------------------

  ② 同上。

  ① 《太平天国》(六),页853-854。

  ② 《原道醒世训》。

  -----------------------------------------------------------

  亲疏的等差和区别。换句话说,洪秀全在天下一大家中的地位仅次于上帝和耶稣而高于其他人,不平等的伏笔由此埋下。随着他政治思想的发展,他的对外观念也发生裂变。当他建立了"一人垂拱于上,万民咸归于下"的天朝后,他就在按历代封建王朝的模式组建天国政权的同时,更承继了历代统治阶级的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由强调同家人的平等,转而强调他个人在"同家人"中的至高至上地位。于是,洪秀全观念中的潜在矛盾外化为"兄弟之情"与"夷夏之辨"的冲突,也是他由拜上帝教义向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回归的表现。

  可以看出,洪秀全爱国与反侵略思想的源头是多元组合, 它主要由拜上帝教教义、中国历代王朝及儒学中的大国主义观念、中华民族长期固有的反侵略的爱国传统等三部分混合的生成物。这种思想良莠并存,在处理对外关系的实践中演出了一幕幕历史的悲喜剧。

  定都天京前,洪秀全反侵略思想基本处在憧憬和设想的阶段。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反侵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严禁吸食鸦片、反对鸦片贸易上。不过,这一时期他的爱国思想在实践中得到发展。他把爱国思想与反清革命相结合,提出了推翻清朝、开创新朝的革命纲领。并于1850 年11 月发动了金田起义。次年9 月,攻克永安,以杨秀清、萧朝贵名义发布了三篇反清檄文,号召全国人民起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平等平均的人间天国,以拯救祖国和中华民族。

  定都天京后,洪秀全一方面继续坚持推翻清朝的革命大业,一方面对人间天国进行规划和设计,它集中在《天朝田亩制度》和后来的《资政新篇》中。虽然这两个方案各因其自身和环境因素没有实现,但就思想层面而言,我们可以看到洪秀全爱国救国、爱民救民的拳拳之心。他不象一般的起义领袖,把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作为革命的终点,而是在建立自己的王朝后,继续作出艰苦和创造性的思索,以变革传统的社会,建立一个新型国家。因此,洪秀全的爱国思想的重要层面是建设新国家的构想。不言而喻,它超越了改朝换代的陈旧模式,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