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清华之父曹云祥 > 绪论(4)

绪论(4)

  绪论(4)

  傅任敢(1905—1981),原名举丰,湖南湘乡人,清华大学教育心理系1929年毕业。曾任长沙明德中学教务主任,清华大学校长办公处秘书。

  还有当时的学生徐永煐说:“曹云祥对梁启超的态度是一方面拉,一方面抑,不让梁把清华校长夺去,但又要拉住梁在清华。曹是一个上海滩上的大流氓。清华当时有许多风潮,在金邦正的高压手段失败以后,都被曹用软硬兼施,欺软怕硬,拉拢谈话等方式镇压下去了。” 这种毫无根据的谩骂,完全是阶级斗争上纲上线的结果,是上世纪50年代对所谓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普遍采取的一种态度,是可以不要理由的。其实,徐永煐、梅汝璈、罗家选和冀朝鼎当时都是清华学校的学生,梅汝璈和冀朝鼎还是曹云祥非常信任的学生,他们两人曾给曹云祥的演讲《职业演讲记录——外交》做过笔录。

  而汪修荣先生在《教授之教授》一文中,引用了陈寅恪先生的弟子陈哲三《陈寅恪先生轶事及其著作》中的一则故事:

  陈寅恪不注重学位,但并不表示别人也不重视。事实上那个年代,学位——尤其欧美的学位,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一块十分重要的敲门砖,所以陈寅恪当初到清华国学院做导师时就碰到了这样的尴尬:“十五年(1926)春,梁(启超)先生推荐陈寅恪先生,曹说:‘他是哪一国博士?’梁答:‘他不是学士,也不是博士。’曹又问:‘他有没有著作?’梁答:‘也没有著作。’曹说:‘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梁先生生气了,说:‘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接着梁先生提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名教授对陈先生的推誉。曹一听,既然外国人都推崇,就请。民国十五年秋天陈先生到校。”这里记录的是当年梁启超与清华校长曹云祥之间的一段对话,很耐人寻味。梁启超当时已是学界巨擘,他和外国著名学者如此推崇的人物自然令人刮目。可见,陈寅恪还没有回国,就已经名扬海内外了。

  其实陈哲三所谈,就是著名的“梁曹对”,这个故事来自于蓝孟博 道听途说对曹云祥的误解。陈哲三先生自己说明:“此段所叙,大皆为孟博师于课堂上或聊天中所追忆者,为使行文方便亲切,乃以孟博师口吻记之。然文中倘有差池,是笔者闻记之误,应由笔者负责。” 梁启超是否推荐过陈寅恪,我们下边会涉及,而在有关事实上,曹云祥是个非常幽默的政治家,经常与学者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假如真有此事,大抵也是他和梁启超开了一个玩笑而已。因为实际上,在所谓的这段“梁曹对”以前,曹云祥在1925年的2月16日,已经把聘书发给了陈寅恪先生。

  曹云祥向来言语幽默,谈笑风生是他的风格,就是正式场合,他也不愿意气氛僵化,而是喜欢轻松活跃。清华的校风被季羡林先生比喻为俊逸清新,曹云祥是这种校风的倡导和实践者。比如,1923年4月29日,清华学校12周年纪念日,他致开会词,说清华只是一个12岁的小孩子,今日小生日,不敢大张筵席,只是聚新旧同学于一堂,开一个“阖家欢”。 1931年,1923年6月2日晚8点,清华学校举办了一场空前的音乐会,晚会比预定的7点半稍晚了一会儿,曹云祥致辞说:今日所歌均选自歌剧,自歌剧名贵,自不待言。开会虽略迟,一方可增吾辈渴望之情,一方可令歌者稍憩,因来时甚匆忙也。清华学校的林美德女士、北京的威尔逊夫人、华克先生、浩尔先生演唱,飞芬夫人伴琴,晚会最后,由曹云祥的代表,年轻教师凌达扬、陈隽人致献花篮。当时北京市的很多人慕名而来看表演,一时间校内旅店爆满。 曹云祥在复旦大学演讲,主持者李权时。李权时是王文显的学生,在《清华周刊》第74期(1916年4月26日)上发表过《王文显教员游猎山西记》。演讲时,李权时介绍曹云祥,说他是自己母校的校长,曹云祥风趣地说:“李先生称我为校长,实则我为‘继母校长’。因为李先生毕业后鄙人始任校长。从前贵校李校长(李登辉)欲寻一姓曹者,后有人将鄙人介绍给李校长,实则李校长所欲寻者乃家兄(曹雪赓),而非鄙人。”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