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坊
传记文学

首页 > 曹操全传 > 第三篇 政治方略——威加四海的政治手腕 第二章 高瞻远瞩: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二章 高瞻远瞩:挟天子以令诸侯

   议迎献帝 名利双收先下手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二月,凉州军将领发生火并。李傕先杀死右将军樊稠,接着又同郭汜互相攻杀。郭汜想自己把汉献帝控制起来。李傕得知消息,抢先动手,劫走献帝,烧毁宫殿。献帝让太尉杨彪、司空张喜等公卿大臣到郭汜营中为二人调解,又被郭汜扣作人质。双方在长安城内外混战了好几个月,造成上万人死亡。

  六月,李傕部将杨奉叛变,带走不少兵力,李傕力量有所削弱。另一个凉州军将领张济从陕县前来为二人调解,双方同意讲和,被劫持的献帝和公卿大臣得以获释。

  献帝获释后,郭汜想让他住在长安东北的高陵,以便于自己控制,公卿大臣及张济则主张前往弘农,双方争执不下。献帝自己想东归洛阳,也同意张济的建议,多次派遣使者去对李傕、郭汜提出这一要求。结果双方达成妥协,献帝先到附近县城居住。

  后来又决定回洛阳,一路上献帝经过忍辱负重,终于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七月间回到故都洛阳。

  献帝从长安动身东迁时,曹操已经击走吕布,正忙于围攻固守雍丘的张超,但胜负大局已定。因此,献帝在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十月正式任命曹操为兖州牧。十二月,曹操拿下雍丘,兖州全境平定。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正月,曹军进抵武平,袁术所任命的陈国相袁嗣投降。在汝南、颍川两郡活动的黄巾军余部何义、刘辟、黄邵、何曼等人各拥兵数万,开始追随袁术,后又依附孙坚,对曹操造成一定威胁。因此,曹操又在二月对他们展开攻击,杀死黄邵,收降刘辟、何义,顺利地攻占了许县,势力又有了大的进展。

  献帝来到洛阳后,曹操即接受毛玠的建议,准备将献帝迎来许县。一些人对此有疑虑,认为关东尚未平定,韩暹、杨奉刚护送献帝来到洛阳,正北连河内张杨,一时难以将其制服。荀彧则坚决支持曹操的想法,鼓励曹操说:“从前晋文公接纳了周襄王,因而诸侯纷纷前来追随;汉高祖为义帝穿上白衣服发丧,因而天下的人都来归附。现在皇帝流徙不定,东都洛阳又那样残破,忠义之士都有怀恋王室的心意,老百姓都有感旧的哀痛。如果能够利用这个机会迎奉皇帝,是符合大家的愿望的。用忠于帝室的行动来镇服各据一方的豪杰,这是一个重要的策略。如不及时作出决策,其他豪杰必然会产生非分之想,那时再来考虑这个问题,就来不及了。”

  沛郡人丁冲过去曾与曹操交好,这时也给曹操来信说:“您平时常常表露出匡济天下、辅佐皇帝的志向,现在到了实现志向的时候了。”程昱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这些意见正合曹操心意,曹操于是立即采取行动,派曹洪带兵西迎献帝。由于卫将军董承和袁术部将苌奴凭险抗拒,曹洪无法前进,计划一时未能实现。曹操为此感到十分愁苦,曾写作《善哉行》(其二)一诗抒写当时的心境:

  我愿于天穷,琅琊倾侧左。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遂?此叹亦难处。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天穷”当做“天穹”,即苍天。“琅琊”,山名,在今山东诸城东南。“左”,地理上以东为左。这里以琅琊山在东方倾倒比喻其父在琅琊国被陶谦杀死。《春秋》襄公二十九年:“公至自楚。”“欣公归其楚”即用此典,表示喜献帝还洛之意。“抱情不得叙”,谓不得抒其情于献帝。“显行”,指建立功业。“天教人”,谓用天子的政令教化万民。“绪”,残,引申为失败。两句说自己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最后两句,说自己将难于在日月之下做人,内心包含的忧愁难以消除,还不如雨,因为雨总还有个停的时候。从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曹操虽然已经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还是怀着壮志难酬的深沉感慨,以致为此感到苦闷和忧惧。正是这种不满足感和危机感,驱使着曹操去为生存和发展而不断奋斗。

  当时,在献帝周围的将领主要有韩暹、杨奉、董承和张杨等人。韩暹和董承驻京师宿卫,杨奉驻守梁县,张杨驻守野王。这四人虽然表面上有联合关系,但实际矛盾很大。曹操决定利用这一矛盾。四人中以杨奉兵力较强,又驻守在洛阳以南,与许县临近,曹操决定先拉拢杨奉,通过早已与自己友好、这时在朝任议郎的董昭给杨奉写信。信中说:“将军护卫皇帝,经过千难万险,终于回到了故都洛阳,辅佐之功,举世无匹。现在天下不宁,皇位至重,必须群贤协力加以维护,不是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所能支撑的。将军可在朝内做主,我作为外援。现在我有粮,将军有兵,正好有无相通,取长补短,生死与共。”

  杨奉虽然兵力较强,但孤立少援。加之献帝到洛阳后,宫室早被董卓烧尽,百官只能找些柴草,靠着断壁残垣搭帐篷居住;粮食更是紧张,州郡各拥强兵,不肯接济,群臣饥乏,尚书郎以下官员都得自己出去挖野菜充饥,有的就饿死在墙垣之间,有的则被士兵杀死,情况已到十分严重的地步。因此,曹操表示愿与杨奉合作,并拿出粮食来,自然使杨奉喜出望外。杨奉即与诸将一同上表,请献帝任命曹操为建德将军,不久又升迁为镇东将军,袭父爵为费亭侯。曹操先后写了《上书让封》、《上书让费亭侯》表示推辞,献帝不允,才又上了《谢袭费亭侯表》表示接受。三份奏章言辞均谦卑恭顺,虽然这是这类表文的基本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虚伪的姿态,但就曹操而言,这一时期处事比较谦恭谨慎,这时又怀着尽力博取朝廷欢心和信任的目的,极有可能还是发自内心的。

  这时,在洛阳的董承因韩暹自恃有功,专横跋扈,内心十分不满,但又无力对付,于是暗中召曹操进京。曹操得到这样的机会,自然十分高兴,立即亲率部队赶到洛阳,朝见献帝。曹操上表请治韩暹、张杨的罪,韩暹自料敌不过曹操,急忙单骑逃出洛阳,到梁县投奔杨奉。献帝因韩暹、张杨在东迁途中“护驾”有功,下令不再追究。曹操于是担负起了保卫京都和献帝的重任。献帝授给曹操节钺,录尚书事,任司隶校尉。“节”即符节,是古代帝王派遣将相委以重任时,用作凭证的一种信物,有了它就有了斩杀违犯军令者的权力。“钺”是古代一种像斧的兵器,这里指帝王所专有的、代表征伐之权的一种斧钺,多以金银为饰,有了它就有了总统内外诸军的大权。“录”即总领诸事之意,“录尚书事”实即总揽朝政。东汉以来,中央政府中号称三公的太尉、司徒、司空只是名义上的首脑,实际权力在尚书台,皇帝总是挑选亲信大臣“录尚书事”。

  献帝授予曹操节钺,录尚书事,则军政大权都集中到曹操一人身上。这说明曹操在事业上又往前迈出了一大步,他亲近献帝的策略及为此所作的努力结出了硕果。在与其他割据势力的角逐中,曹操已占有了比较明显的优势。

  迎帝许都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总揽朝政后,即以献帝名义,杀掉了侍中台崇、尚书冯硕等人,而封卫将军董承、辅国将军伏完等十三人为列侯。但曹操深知,要巩固自己在朝廷的地位,真正做到“奉天子以令不臣”,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一次,曹操请董昭坐到自己身边,问他:“现在我来到洛阳了,你看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董昭回答说:“将军起义兵以除暴乱,现在来到朝中辅佐天子,这是相当于春秋五霸所建立的功业。但朝中将领各怀异心,未必都能倾心服从,留在洛阳匡辅朝政,必有许多不便。最好的办法,是将天子迁到许县去。但朝廷已经多次迁徙,现在刚刚迁回洛阳,远近的人们都希望能够安定下来,再迁徙恐怕会出现麻烦。希望将军权衡利弊,采取合适的对策。”

  曹操表示同意董昭的看法,但担心驻守在梁县的杨奉阻挠。董昭又献计说:“杨奉势孤少援,是愿意同将军合作的。将军升为镇东将军,袭费亭侯,都是杨奉起的作用,应该尽快派遣使者带着厚礼去答谢他。我们可以对他说:‘洛阳没有粮食,想暂时把献帝迁到鲁阳去。鲁阳离许县很近,运输粮食就比较容易了。’杨奉为人勇而无谋,必然不会怀疑。”曹操觉得董昭的主意很好,立即派遣使者到杨奉那里去,杨奉果然信以为真。曹操顺利地将献帝转移到了许县。

  到这时,杨奉才知道自己上了当,大为恼火,立即同韩暹一起带兵追击,企图将献帝抢夺回来。曹操料定杨奉会前来追击,预先在阳城境内的山谷中设伏,将杨奉和韩暹的追兵打得大败。

  十月,曹操为了彻底解除杨奉的威胁,亲自率军征讨杨奉。杨奉再次被打败,只得同韩暹一起带着余部南逃,投奔袁术去了。杨奉的大将河东人徐晃,字公明,颇有胆识。当初在长安时,曾劝说杨奉护卫献帝东归洛阳;到洛阳后,当韩暹、董承闹矛盾时,又曾劝说杨奉归附曹操;这时见杨奉大势已去,便脱离杨奉,投归了曹操。

  许县在今河南许昌市东,秦汉时为颍川郡地。曹操将献帝迎来许县后,即将这里定为都城,直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取代献帝建魏、将都城迁到洛阳为止,共在这里建都二十五年。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将许县更名许昌,仍为五都(长安、谯县、许昌、邺城、洛阳)之一。献帝刚来许县时,由于尚无宫殿,因而暂住曹操军营中。待宫殿、宗庙建好之后,献帝才从军营搬出,住进许都。

  九月,曹操被献帝任为大将军,封武平侯。大将军是将军的最高称号,为中央政府的执政者。自武帝以来,只有少数皇帝最为信用、最有权势的大臣才有资格充任,权位常在三公之上。武平侯是县侯。汉代侯爵承秦制共分二十个等级,功大者封一个县,功小者封一个乡或一个亭。曹操最初袭费亭侯,只有一个乡亭的封地,在侯爵中等级最低,现在升为县侯,连升了若干级。曹操因循旧例,接连上表表示谦让。其中,《上书让增封》说:

  无非常之功,而受非常之福,是用忧结。比章归闻,天慈无已,未即听许。臣虽不敏,犹知让不过三。所以仍布腹心,至于四五,上欲陛下爵不失实,下为臣身免于苟取。

  “比章归闻”,谓接连递上奏章表述自己的心情。“天慈”指皇帝的恩惠。从“让不过三”、“至于四五”等语来看,曹操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做做谦让的样子。文辞虽仍极恭谨,但已了无谦卑之色,流露出一种自信矜持的口吻,与上书让费亭侯时已有不同,表明曹操大权在握,已今非昔比了。

  曹操左右的部属也得到了封赏。荀彧被晋升为侍中,代理尚书令。尚书令为尚书台的长官。尚书台本是皇帝私府中掌管收发文书的小机关,自武帝以后地位日渐重要,成为朝廷行政事务的总管,颇有实权。尚书台常由地位比尚书令更高的官员加上“录尚书事”、“领尚书事”的头衔来加以总管,曹操这时实际上是将自己“录尚书事”的职权部分地移交给了荀彧。从此,曹操外出征伐时,朝廷中枢的大政就交由荀彧来调度处理。献帝从这时起,就成为曹操手中的傀儡了。

  自献帝西迁长安后,朝廷的典章制度荡然无存,都许后才又慢慢重建起来。原泰山太守、因未完成接应曹操父亲曹嵩的任务而逃到袁绍那里去的应劭,在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删定律令为《汉仪》上奏。当年曹嵩被杀,严格说来应劭并无责任,他只不过到得晚了一点。看来曹操对这件事采取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并无追究责任的意思,因而在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通过献帝任命应劭为袁绍的军谋校尉。应劭又缀集所闻,著《汉官礼仪故事》上奏。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式,大都是依据应劭的建议建立的。

  献帝东迁后,因几经波折,宫中食用困乏,曹操经常向献帝进献食品和器物。献帝还在洛阳时,曹操就曾向他进献过缝帐二顶,丝线十斤,山阳郡所产的甜梨二箱,椑枣(一种青黑色的枣)二箱。献帝都许后,曹操更是经常进献,其中有顺帝时赐给他祖父曹腾的家藏器物,也有属下陆续搜寻到的一些宫中流失的器物。从中不难看出,曹操当时在朝廷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的确与众不同。

  曹操不仅是政治上的决策者、军事上的拱卫者,在后勤、生活方面也在某种程度上充当了主管的角色。献帝都许的初期,百废待兴,在建立朝廷正常的政治秩序和生活秩序方面,曹操是做了不少工作的。曹操在谯县时,跟县令郭芝学得一种酿酒法,他特地为此上奏,向献帝详细介绍这种酿酒法。从这件事中,也不难体会到曹操想办好这类事情的心情。

  献帝在长安是何等狼狈,而曹操百般在献帝面前表现,当然是为了拥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这样的代价还是值得的。

  任贤用能 掌握中枢露野心

  曹操除了推行屯田制,还利用其总揽朝政的优越条件,大力罗致人才甚至主动要求官员积极推荐人才,显露了威加海内的野心。

  荀彧是参加曹操集团比较早的智谋之士,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曹操很信任他,敬重他。在推荐人才方面,荀彧也起了很大作用。

  早在曹操掌握朝政之前,荀彧曾向曹操推荐了颍川人戏志才。戏志才,颇有谋略,深得曹操器重,但不幸早死,曹操深感惋惜。为了收揽更多的人才,曹操曾写信给荀彧说:

  自从戏志才死后,几乎就没有可以与我计议大事的人了。汝南、颍川本来就有很多奇士,您看谁可以继任戏志才呢?

  汝南、颍川二郡均属豫州。荀彧是颍川人,对这里对人才的情况比较了解。见信后,荀彧便向曹操推荐了重量级人物郭嘉。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少有大志,很有远见。郭嘉原先投靠当时最有实力和声望的袁绍。袁绍对他也很敬重,并给予礼遇。可是,郭嘉与袁绍相处数十日之后,便对同乡、袁绍谋士辛评说:

  明智的人对选择主人之事非常重视和审慎,万全无失,方能有所作为,建立功名。袁公虽然想效法周公礼贤下士,但他却不知道用人的机窍。他处事头绪多而缺乏纲要,喜好用谋略却做不出恰当的决断。想要同他一起安济天下,成就霸王之业,是非常困难的。我将另行择主,不知你们的打算如何?

  辛评听了郭嘉的话,不以为然,回答说:“袁氏有恩德于天下,人多归之,况且势力最强,没有比这更合适的地方可去。”郭嘉不再说什么,独自离袁绍而去。

  经荀彧推荐,曹操召见郭嘉,同他讨论天下大事,两人谈得很投机。曹操深感郭嘉见解精深,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非常高兴地对别人说:“使我成就大事业的,必定是这个人。”郭嘉也高兴地说:“曹公真是我遇见的明主啊!”曹操随即以郭嘉为司空军祭酒,留在自己身边参谋军事。郭嘉果然不辜负曹操的重望,为曹操军事上的胜利出了不少奇智之谋。

  曹操曾经亲自问荀彧说:“谁能代替您为我出谋划策呢?”荀彧向他推荐了荀攸和钟繇。

  荀攸,字公达,按辈分是荀彧的侄子,年纪却比荀彧大。荀攸少年丧父,成了孤儿。祖父荀昙曾任广陵太守。荀昙死后,其故吏张权要求为他守墓。13岁的荀攸见张权可疑,便对叔父荀衢说:“此吏神色不正常,很可能有诈。”荀衢追问之,果然张权是个杀人亡命之徒。

  何进掌权时,荀攸做过黄门侍郎。董卓之乱时,他与议郎郑泰、何禺页、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谋刺董卓。他说:“董卓残暴无道,甚于桀、纣,天下人都怨恨他。虽然他拥有强兵,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匹夫。现在我们应刺杀他以安百姓,然后再据关守险,辅佐皇帝,号令天下。”由于事情败露,董卓将何禺页、荀攸收捕入狱。何禺页忧惧自杀,而荀攸则言语饮食自若。董卓被杀后,荀攸获释,弃官归家。后被任为蜀郡太守,因道路不通,暂驻荆州。

  经荀彧推荐,曹操给荀攸写信:

  方今天下大乱,正是智谋之士发挥作用的时候。您却滞留在荆州,观望时变,您不认为这太浪费时间了吗?

  荀攸表示愿为曹操效劳,曹操便征召荀攸为汝南太守,后又调到朝廷任尚书。曹操同荀攸多次接触、谈论后,了解他确是一位智谋之士,非常高兴地对荀彧等人说:“公达是非凡之人,我能够得以同他一起计议军国大事,天下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于是,以荀攸为军师,在身边参谋军机。

  钟繇,字元常,颍川长社人。祖父钟皓,学识渊博,教授门生1000多人,是海内知名学者。父亲钟迪曾为郡主簿,因党锢之祸,仕途受阻。钟繇学习认真,为人机敏,先为郡功曹,后历任尚书郎、阳陵令。曹操在兖州遣使者到长安,上书天子时,钟繇曾劝李傕、郭汜与曹操交好,这才使得曹操得以同朝廷建立联系。

  献帝由长安东迁时,钟繇参与策划,并护驾从行,因有功而被任为御史中丞。荀彧向曹操推荐钟繇后,曹操任命他为侍中、尚书仆射,作为尚书令的副手,参与掌管朝廷中枢大政。从此,钟繇便成为曹操集团中的重要成员了。

  颍川地区确实出人才,除荀彧推荐的几位佼佼者外,这期间,由曹操征召的和自己投归的还有杜袭、赵俨。

  杜袭,字子绪,颍川定陵人。曾祖父杜安、祖父杜根都为东汉名士。群雄混战中原后,杜袭逃到荆州避乱,刘表待以宾礼,后来南下到了长沙。

  曹操迎献帝都许后,杜袭逃回家乡,曹操以他为西鄂(今河南南阳北)令。西鄂县属南阳郡,紧靠刘表的势力范围,寇贼横行,境内局势很不稳定。农业荒废,百姓穷困,国库空虚。杜袭到任后,对百姓施行恩德,组织其中的老弱男丁进行生产,以强壮者守卫县城,百姓逐渐安定下来,纷纷称颂他的功德。

  赵俨,字伯然,颍川阳翟人。避乱荆州时,与同乡杜袭、繁钦关系密切,如同一家人。曹操迎献帝许都时,赵俨对繁钦说:“曹镇东(曹操为镇东将军)顺时应势,有旷世奇才,将来必定能安济天下,我知道我的归宿了。”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赵俨去见曹操,曹操以其为朗陵(今河南确山县南)县长。朗陵属汝南郡,紧靠荆州。县里豪强横行,肆无忌惮,胡作非为。赵俨以宽严并济、恩威并用的办法进行治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河内温(河南温县)人司马朗(字伯达),是司马防之子、司马懿之兄。少年时就才思敏捷,通晓事理。有人直呼他父亲的名字,9岁的司马朗不满地说:“轻慢别人父母的人,就是不尊敬他自己的父母。”

  董卓专权时,司马防在朝中为官。他见天下纷乱,一时难以平定。于是,让司马朗携带家属回到家乡温县去。有人告发司马朗打算逃跑,董卓把他留下。司马朗料定董卓必定败亡,就用财物买通董卓身边的人,请求回到乡里。曹操迁都许县后,征召司马朗为司空掾属。

  江夏平春人李通(字文达),以勇武著称,这时也投归曹操。曹操任命他为振威中郎将,率兵驻守汝南西界。

  曹操将献帝控制在自己手中后,只用一两年的时间,就收揽了大量人才。其中,固然与一些人效忠献帝有关,但主要的是由于曹操的知人善任,有胆有识,跟着他能有所作为。

  有了众多文武人才的辅佐,曹操的政策方针得以贯彻实施。特别是由荀彧、程昱、荀攸、郭嘉等组成的骨干谋士团体,更是他势力发展的推动力量。

  曹操在政治上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在经济上的兴屯田蓄军资,在用人上的建立智囊团,这三大政策以及先前在军事上的收编青州黄巾军,无一不展现了他雄霸天下的决心。

  许田射鹿 打草惊蛇先探路

  曹操迎汉献帝到许都后,政治势力日渐强大,个人声望也与日俱增。虽然曹操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实际的掌权者,但很多“汉室旧臣”对曹操颇有微词,加之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这让曹操心绪不安。为了探明群臣的政治态度,他向程昱寻求建议。

  谋士程昱建议曹操说:“现在您盛名在外,为何不成就霸业,以图天下?”曹操说:“朝廷的重臣还很多,不可轻举妄动。我想请天子出去打猎,趁机看看众大臣的反应如何,然后再作决定。”

  这一天,曹操挑选良马、苍鹰、黄犬、弓箭,先在城外聚兵,然后进宫请汉献帝出去打猎。汉献帝听了曹操的建议,迟疑了一下说:“外出打猎恐怕不符合王道吧。”曹操说:“古代的帝王都定期进行打猎,所谓春蒐、夏苗、秋狝、冬狩是也。也就是说,一年四季都要按时行猎,以向天下昭示皇帝的威武。现在正处于天下诸侯纷争的时候,更应该借狩猎向天下人昭示陛下的英武,让四海之内咸服!”汉献帝知道无法拒绝,只好跟着曹操出城了。

  曹操骑着爪黄飞电马,率一万士兵,与汉献帝在许田狩猎。军士们排开围场,足足有300多里。曹操与汉献帝并马前进,只超一个马头;前后左右都是曹操的心腹将校;其他官员都只能远远跟随,无法靠近曹操和汉献帝。

  曹操和汉献帝并排刚转过一个土坡,忽然看见从荆棘丛中跑出一只大鹿。汉献帝连忙弯弓搭箭,连发三箭,都没有射中。他无奈地回过头来,对曹操说:“还是请丞相射吧。”

  曹操伸手向献帝要来了宝雕弓、金鈚箭,弓拉满弦,“嗖”的一声射去,正中鹿背,大鹿应声倒下。军士报告是金鈚箭所射,群臣将校闻听是金鈚箭射中了目标,都以为是汉献帝射的。于是,都高兴得欢呼起来,向汉献帝高喊“万岁”。

  曹操却拨马而出,挡在汉献帝前面,接受众大臣和将士的欢呼。众臣一看,不禁大惊失色。在一旁的关羽看在眼里,极为恼火,提刀拍马便要斩曹操,被刘备极力拦了下去。

  刘备趁机讨好曹操:“丞相果然箭法高明,世间罕见啊!”曹操非常满意刘备的表现,连忙笑着说:“哪里哪里,这全仰仗天子洪福。”

  然后,群臣大宴于许田。宴后,曹操也不归还皇帝的宝雕弓、金鈚箭,自己挂在腰间。

  曹操借许田射猎这件事,以打草惊蛇之计来试探众位大臣的人心向背,趁机树立个人威信,足见曹操智谋的过人之处。

  打草惊蛇是一个设法以巧妙的侦察手段去刺探虚实、引诱敌人暴露目标的计谋。打草惊蛇是《三十六计》的第十三计,它的解释为:“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谋也。”意思是说,当对敌情不甚了解、难以摸清时,就要通过各种侦察手段把情况了解清楚。这样做,是发现暗藏敌人的有效办法。其解释接着道:“敌力不露,阴谋深沉,未可轻进,应遍探其锋。兵书云:‘军行有险阻,潢井、山林翳荟者,必谨覆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在军事上,打草惊蛇是一种探听敌军军情的策略。在政治谋略中,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警告之策。

  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曹操的个人素质,他既善于审察形势,又精于权谋,从而能够采取灵活的方式和手段,制服内外敌对者,保存和发展自己。

  曹操见众大臣并不敢公开反对他,心中已经明白了八九分,知道自己已经掌控了朝廷,便越发肆无忌惮起来。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 推荐:中国名人传记 红色经典 世界名人传记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