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七、多难兴邦

  新中国成立之初,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加上底子薄、美帝国主义封锁,人民政府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对此,1949年12月23日,周恩来说;“要迎接困难,‘多难兴邦,.”〔1〕

  60年代初,由于连续3年大面积的自然灾害和“大跃进”的人为灾祸,我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当时,周恩来反复指出既要正视困难,又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懵里懵懂,怕说困难,一听说困难就泄气,这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就是要认识困难,摆出困难,提出办法,克服困难。共产党就是在克服困难中取得胜利的。革命战争是这样,社会主义改造是这样,社会主义建设也应该是这样。”〔2〕在危难关头,周恩来一边同老百姓一起过艰苦的日子,一边精心领导经济调整工作,终于使国家赢得了考验.度过了难关,出现了60年代中期的繁荣。

  1966年3月邢台两次地震。周恩来两次深入震区.他每到一处都要谈1963年水灾,1964年涝灾,1965年旱灾,现在正在抗旱又来了地下的灾——地震,并由此指出:“要贯彻自力更生精神,多难兴邦。”

  中国自古是多灾之国,特别是水、旱、震灾如影随形地威胁着中华民族。然而,中华民族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一次又一次地显示了她的凝聚力。在洪水横流面前,大禹率众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劳累得大腿上没了肉,小腿上没了毛,终于赢得了夏的振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河大堤,始于东晋时代的荆江大堤,开创于东汉时期的江浙海塘,造就了著名天府之国的四川都江堰,创造了塞外江南奇迹的黄河河套灌区……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多难兴邦的标记。近代中国,外侮日深,内乱不已,水利失修,自然灾害与社会动乱形成恶性循环,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防灾抗灾工作,全面整修和新建江河湖海的堤防共计20万公里,修建水库8万多座,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大大提高了防洪、防旱能力。三门峡、丹江口、葛洲坝……一座座水利枢纽在告诉人们:新中国的振兴正从这里开始。

  经历了1991年大洪水的中国人民再来重温周恩来的防灾、救灾思想,倍感亲切.他多次亲临灾区,细察灾情,与民共患难,风范昭后人。他不仅探究了灾害的自然原因、客观原因,而且分析了灾害的社会政治原因、主观人为因素。他不仅要求加强对防灾救灾的领导,而且要求改善领导。他既重视防灾、抗灾长期坚持的恒心,也重视多难兴邦的信心。周恩来防灾、救灾思想周到而深刻、丰富而全面,不仅对建立中国减灾学,而且对指导当前的防灾、救灾工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恩来选集》下卷.第10页。

  〔2〕同上,第406页。

  2007/09/10

  七、多难兴邦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