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一、北方抗旱防涝的决策

  怎样把北方农业搞上去?水、肥、土、种都是重要因素.但是,由于北方一方面缺水,一方面全年降雨量大部分集中七、八月,水对摆脱北方农业落后面貌是一个主要矛盾方面。周恩来通过调查研究、总结经验,1966年1月天津之行,初步提出把抗旱防涝作为北方农业的主攻方向。

  中国历史上自宋代开始,经济中心南移,长江流域成为漕粮的主要供应地。元、明、清三代大运河突出地成为南粮北调的运输线。元、明、清时期许多官吏建议或尝试用发展海河流域农业生产所得到的粮食代替江南运来的酒粮,虽有小成,但从未扭转过南粮北调这一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曾多次想扭转南粮北调。

  1952年10月、1953年2月、1954年冬、1955年6月,毛泽东曾四次视察黄河。他望着一列列南粮北运的火车,针对北方缺水问题,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周恩来曾具体过间南水北调的规划工作。但是,理想不能代替现实,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南水北调没有实现之前,只能通过修水库和打井解决抗旱问题.早在1951年第101次政务会议上周恩来就指出,中国北方水少,时常会有旱灾,新政府应特别注意总结抗旱经验。

  1958年曾经想通过北方大办水利解决南粮北调问题,但由于“大跃进”、瞎指挥,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1963年海河大水,先集中力量抓了治涝,也未能彻底解决粮食问题.在洪水威胁缓解后,干旱成为华北地区的突出问题。1965年出现严重干旱,1966年初仍在发展。

  由于常常春旱秋涝、旱涝交替,有时旱中有涝、涝中有旱,有时发大水,有时连年干旱,严重地威胁着北方的农业生产.根据1965年统计,山西、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内蒙、辽宁、北京八个省、市、自治区,人口占全国的34%,耕地占全国的40%,而粮食产量只占全国的27.5写。当时这个地区的粮食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国家每年都要南粮北调,甚至用进口粮食来解决这个地方的民食问题。这个地区农民的平均口粮低于全国水平,农民的平均收入少于全国水平。

  1966年i月23日,周恩来去天津治牙病。1月24日下午,他在天津听取了河北省委林铁、刘子厚、阎达开等人关于抗旱和农业生产等问题的汇报。周恩来指出,抗旱实际上联系到生产的各个方面,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首先,他详细询问了打井的布置情况,并提出,要多打井,还要把地上水利用好,不然顺着海河都流掉了.他说:要集中人力、集中肥料把能高产的作物种到有水或有墒情的地方,不要分散开,到处都旱,到处都搞,结果效果不大。他问道:“东北有的地方搞水箱、水柜拉水,你们有没有?”其次,他谈了工业支援农业问题。他说,大中城市那么大的工业不支援农业怎么行呢?东北还向中南要粮食,那是端着金饭碗讨饭吃。他认为工业支援农业,拖拉机等大东西要少搞一些,现在正抗旱,要多搞排灌机械。第三,他谈了领导问题。他要求每个省委书记包,两个地委,要到下边去,把生产队发动起来,有水的地方要争丰收,欠水的地方要争平收。另外,在防涝方面,他询问了黑龙港除涝工程和献县减河工程,

  1月28日,天津王占瀛汇报19“年天津的生产安排,按分配给天津的5.4亿立米水,除保证城市生活,工业用水和15万亩菜地用水以外,加上各方面措施,最多只能保30万亩水稻,要保50万亩水稻,到6月底需给6亿立米水。对此,周恩来指出:“城市和农村都要节约用水。排灌设备首先要清查,充分利用现有设备。”他认为抗旱要动员全党全民,不仅农村,而且城市也要这样。

  周恩来针对河北、天津干部汇报时的两次插话,表达了他对抗旱防涝的一些想法。

  2007/09/10

  一、北方抗旱防涝的决策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