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一、治理淮河

  在为中国的富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奋斗中,周恩来特别重视两件事:一个是治水,一个是以“两弹一星”为核心的科技攻关。一九七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周恩来在长江葛洲坝工程汇报会上意味深长地说:“二十年我关心两件事,一个上天,一个水利。这是关系人民生命的大事,我虽是外行,也要抓。”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大禹治水是第一件无与伦比的伟业。一位外国学者曾说:“称中国为河川之国,其意义不仅在于它有众多的河流,而且在于因为对河川进行了治理而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历史。”中国古代治水自禹之后,代代有传人,在防洪、通航、灌溉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黄河大堤,始于东晋时代的荆江大堤,开创于东汉时期的江浙海塘,都是可与万里长城相媲美的伟大工程。从春秋时期开始,经历隋唐到元明清完成的京杭大运河,把西东走向的江、淮、河、汉通连了起来;秦始皇时期建成的广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的水系,扩大了我国内河航运的范围。为解决干旱问题,我国很早就修建了技术水平很高的灌溉工程。岷江上的都江堰,造就了著名的天府之国;黄河河套灌区,创造了塞外江南的奇迹。但是,近代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后,水政荒废,河流失修,不涝则旱,民不聊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总理,躬亲治水,除害兴利,功在当代,泽及万世,是当之无愧的禹的传人。

  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江河治理和重大水利建设决策都是在周恩来具体负责下制定出来的。

  五十年代前期,他急淮河大水,开治淮会议,发治淮决定,建治淮机构,调治淮所需,订治淮规划,保证了根治淮河第一期工程的胜利完成;随后他又领导制定了兴修荆江分洪工程、兴修官厅水库的战略决策,初步解决了淮河、长江、永定河的燃眉之急。

  五十年代后期,他领导研究了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坝址、三门峡设计方案的修改和施工方案、密云水库坝址和设计方案等重大水利建设的决策。

  六十年代,他领导制定了三门峡工程的改建、海河治理和北方抗旱等重大决策。

  七十年代,他为葛洲坝工程的修建及其领导机构、设计方案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保证了长江第一坝的胜利建成。

  淮河是周恩来部署治理的第一条河流。

  历史上黄河夺淮,淮水宣泄不畅,水旱灾害频繁。一九三八年六月,国民党军队在日本侵略军的大举进攻面前,节节败退。当开封陷落、郑州岌岌可危的时候,他们为了阻止日军追击,于六月九日扒开了花园口黄河大堤。这次黄水从贾鲁河、颍河倾泻入淮,进一步加深了淮河水患。黄河虽于一九四七年被挽回故道,却给淮河留下了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恶果。

  一九五○年六月至七月,河南与安徽交界处连降暴雨,淮河三河尖、任王段及王截溜、正阳关以上右岸全部漫决,正阳街上水深数尺。安徽省负责人曾希圣几乎每天都给中央来四个A的特急电报,报告灾情。八月一日的电报中说:淮北20个县、淮南沿岸七个县均受淹。被淹田亩总计3100余万亩,占皖北全区1/2强。房屋被冲倒或淹塌已报告者80余万间,其中不少是全村淹没。耕牛、农具损失极重(群众口粮也被淹没)。由于水势凶猛,群众来不及逃走,或攀登树上、失足坠水(有在树上被毒蛇咬死者),或船小浪大、翻船而死者,统计489人。受灾人口共990余万,约占皖北人口之半。毛泽东看到这封电报,落了眼泪。七月二十日、八月五日、八月三十一日、九月二十一日,毛泽东接连在淮河水灾及治淮情况的电报上写了四封批示信给周恩来,提出了根治淮河的战略,请周恩来具体部署、落实。

  毛泽东还根据淮河灾情,借鉴历史经验,从政治高度出发,强调了根治淮河水患的重要性。据钱正英回忆,当时毛泽东认为,中国历史上好几个开国皇帝都出在淮河流域,刘邦是淮河流域沛县人,曹操是淮河流域亳县人,朱元璋是淮河流域凤阳人。其原因在于淮河流域天灾人祸多,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温床。为了新中国的安定,必须先把淮河治好。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具体部署治淮。他提醒秘书们:只要有淮河水情的报告,随到随送,不准耽搁。七月二十二日,他邀集有关人员讨论了治淮问题。

  八月二十五日至九月十二日,在周恩来亲自指导与参加下,水利部召开治淮会议。华东水利部、中南水利部、皖北行署、苏北行署、河南省人民政府、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河南黄泛区复兴局负责人及专家40余人参加了会议。据当时担任周恩来经济秘书的吴群敢回忆,治淮会议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安徽有内涝,要求把水排到下游苏北去,苏北怕承担不了,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另外,苏联专家根据本国的经验,认为水是很宝贵的资源,不能白白放掉,放掉就是浪费,应该把水蓄起来,建立蓄水池。〔1〕安徽认为自己是内涝,排都排不出去,怎么个蓄水?这就是当时存在的十分棘手的蓄泄之争。为解决蓄泄之争,周恩来反复召集各单位负责干部讨论、协商、开大会解决问题达六次之多,会下还与同志个别谈话,征求意见。在综合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周恩来兼顾上中下游的利益,运用唯物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观点,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治淮会议根据这一方针做出了淮河上游以蓄洪发展水利为长远目标,中游蓄泄并重,下游则开辟入海水道的重大决策。周恩来部署治淮的第一个突出贡献是领导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保证了治淮顺利进行。

  九月二十二日,周恩来就治淮问题接连写了两封信。一封给毛泽东、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说明治淮的两份文件已送华东、中南,请他们审议,待十月五日饶(漱石)、邓(子恢)来京时再作最后决定。治淮工程计划,则已由水利部及各地开始付诸实施,因时机不容再误,且至下月初,时间不长,即有变更,亦尚来得及补救。一封给中财委的陈云、薄一波、李富春并转水利部的傅作义、李葆华、张含英,强调中央政府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保证治淮的需要。“凡紧急工程依照计划需提前拨款者,亦望水利部呈报中财委核支;凡需经政务院令各部门各地方调拨人员物资者,望水利部迅即代拟文电交院核发”。〔2〕

  十月十四日,发布了由周恩来亲自修改审定的《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进一步阐明了治淮的方针、步骤、机构及豫皖苏配合、工程经费、以工代赈等问题,批准了淮北大堤、运河堤防、三河活动坝和入海水道等一系列大型骨干工程。为加强对治淮的统一领导,决定成立治淮委员会。十月二十七日,周恩来主持的政务院第56次政务会议任命曾山为治淮委员会主任,曾希圣、吴芝圃、刘宠光、惠浴宇等四人为副主任。十一月三日,周恩来主持第57次政务会议,在讨论《关于治淮问题的报告》时讲话,集中论述了治淮的一系列原则,指出治淮委员会机构必须设在靠近淮河的蚌埠,而不宜设在南京。十一月六日,治淮委员会在蚌埠正式成立。十一月二十一日、二十二日,周恩来又连续两天参加研究治淮第一期工程问题。

  在周恩来部署下,到一九五一年七月二十日,根治淮河的第一期工程胜利完成,初步解除了水患威胁,并为以后的全面治理与开发打下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恩来和他的秘书们》第47页。

  〔2〕《周恩来书信选集》第435页。

  2007/09/10

  一、治理淮河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