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周恩来主题阅读

三十二、审批文件句斟字酌

  一九五二年在莫斯科,周总理审阅一份有关换聘延聘苏联专家的文稿时,把马列和李越然两位同志找了去,问道:“你们说说,四十九加三等于多少?”一下把他们问愣了。他们两个细细一算才明白,是他们统计的数字算重了一个人头,总共应该是五十二,而不是五十三。这时,这两位同志觉得脸上火辣辣的,而心里却感到温暖,总理是如此细致,否则,文件一旦送出,连算数都有误,人家岂不笑话。

  一九六一年在广州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时,有一次,周总理同粮食部的负责同志一起研究分省的粮食调拨安排。在印出的表格中,数字相加,发现有五千万斤差数不能平衡,一时查不出原因。总理戴上老花眼镜,在表格上,一个省一个省地核对,一笔一笔地计算。过了一会,总理问:“当时研究时,给浙江省加上五千万斤,加了没有?”原来问题就出在这里,是粮食部门的同志漏记了。当即,加上了这笔数,一打算盘,平衡了,这才松了一口气。总理办事认真,工作细致的工作作风给同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九七○年十一月,周总理在审阅《新华字典》的修订第二稿时,在字典的《出版说明》上,一丝不苟地用铅笔逐句作了圈点。字典《附录》中的《节气表》,没有标明月日是阴历还是阳历。周总理看到后,在《节气表》三字下加了一个括号,括号里写明“按公元月日计算”。这样就便于查阅了。

  一九七三年九月,北京市起草了一份关于搞好首都防病和饮食卫生工作的报告,送总理审批。总理当夜就作了审批,对报告改得非常仔细,甚至连哪一字哪一句用得是否合适都反复推敲。报告提到要搞好饮食卫生,总理考虑到“饮食”二字讲得还不具体,就改为“厨房”。这样,针对性就更强,重点就更明确、更具体了。

  有一次,周总理宴请外国专家。外专局有关同志向总理报送去一份宴请计划,其中提到在京专家人数约为二百五十至三百七十人。总理对在京专家人数了如指掌,他在这个数字上打了问号,并对各类专家具体数字作了计算,在旁边批注:“至多二百八十人”。

  周总理在审阅新闻报道时,对报道事实和数字的准确性,要求十分严格。一次,记者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关于财经预决算报告中的结余数字报错了;有一次,编辑将南海领域的度、分、秒中的一个符号写错了。总理都及时发现,提出了严肃批评。

  周总理对有关外事方面的文件、电报尤为细心。特别是对于重要公报、声明、照会和其他公开发表的文件,不仅从方针、政策上反复考虑,就连用语分寸,也要一一斟酌得体,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也要改得准确。他总是用墨笔把有错的地方清楚地加以改正,不容任何失误,以保证文件的质量。总理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极端负责的精神,大家不仅完全信任,而且心服口服。经过修改过的文稿送到中央传阅时,毛主席、刘主席都很少再做增删改动。遇有要对外发表的文件,外交部通常是先得到总理办公室的通知,马上把总理审定稿抄回,先进行翻译、打字,以争取时间。待中央传阅毕,得到通知,就可以很快形成正式文件,准备对外发出。主办起草文稿的外交部地区司在总理改过的文稿退回到司以后,大家照例要认真传阅学习,以便提高水平、改进工作。这就给对外工作建立了一种严肃认真,细致负责的作风。

  一九七○年底,外贸部起草了一份以总理个人名义邀请一位日本友好人上访华的电报稿。经办同志是用白话文写的,而这位日本友好人士已近八十岁高龄,对中文有很深的造诣。总理审批时,逐句将电文改成古文,文字更加精炼,也表示了对这位长期努力为日中友好奔走的老人的尊重。把电报稿签发退回来后,大家看着总理修改的毛笔字,无比激动。过了很久,在一次大会上,总理勉励说:“希望同志们提高业务水平、文学水平,不要让我再给大家当秘书了。”

  2007/09/10

  三十二、审批文件句斟字酌

  子午书屋(www.ziwushuwu.com)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全球通史 人类简史 时间简史 未来简史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