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首页 > 中国古代名人传记 > 朱元璋

三〇

  洪武十三年,借胡惟庸案,朱元璋废去中书省,仿周官六卿之制,提高六部的地位:吏户礼兵刑工每部各设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吏部掌管全国官吏选授封勋考课,甄别人才。户部掌户口田赋商税。

  礼部掌礼仪祭祀僧道宴俗教育贡举和外交。兵部掌卫所官军选授简练和军令。刑部掌刑名。工部掌工程造作和水利交通。

  统军机构则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

  洪武十三年分大都督府为左右前后中五军都督府。其具体结构已在前面作了介绍,这里不再赘述。

  最值得一提的是监察机构,原来是御史台,洪武十五年改为都察院,分设左右都御史,下有监察御史一百十人,分掌十二道(后为十三道)。职权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凡大臣奸邪,小人构党作威作福,祸乱朝政,百官徇私贪赃舞弊,学术不正,和变乱祖宗制度的,都可随时举劾。它是替皇帝监视官僚的衙门,是替皇帝检举反动思想,维护传统纲纪的衙门。

  都察院在朝监视各个不同的官僚机构,派到地方的,有巡按、清军、提督学校、巡监等职务。其中最威风的是巡按御史,代替皇帝按临所部,大事奏裁,小事立决。

  通过机构改革,朱元璋从根本上取消了千百年来的相权。皇帝除了是国家元首之外,又是事实上的政府首脑,直接领导和推进庶务,皇权和相权合一,加上军队的指挥权,立法权司法权和赋税加免权以及超法律的任意处分权,人类所能想到所能运用的一切权利,都集中到了朱元璋一人之手,不对任何个人和团体负责。真可谓“无法无天”,达到了“礼乐征伐皆出于君”的皇权极峰。

  第六章 家庭生活

  一、功不可没 情真意切马皇后

  在朱元璋的统一事业中,马皇后是一个不可低估的人物,对这一点,朱元璋自己也认识得很清楚。

  公元1368年正月四日,朱元璋在登基大典进行完毕后,回到宫中,对马皇后说:“非后德齐一,安有今日,其敢以富贵忘贫贱哉!”朱元璋这话说得并不过分,在他叱咤风云的一生中,马皇后一直和他“忧勤相济”、“备极艰难、赞成大业”。朱元璋的全部事业中都渗透着马后的心血。

  马皇后生于公元1332年,比朱元璋小四岁,安徽宿州人。至正十一年,由其养父郭子兴做主,在军中与朱元璋结为百年之好。

  虽然郭子兴器重元璋,又招为养婿,但他性情暴躁,气量狭窄,在别人的挑拨教唆下,也曾多次猜忌贬斥朱元璋。有一次甚至把他监禁起来,不准进食。

  马氏得知后,亲自到厨房,“值蒸馍饠熟,后乘热窃其一,怀之薄乳傍,乳为之糜”。别的将领出战,总要掠获些财物向子兴献礼,朱元璋带兵秋毫无犯,即、使缴获一些战利品,也尽数分给部下。马氏怕义父不察实情、耿耿于怀,就拿出自己平素的积蓄献给义母,求她向义父调停说情。就这样,朱元璋在这支队伍中的地位才逐渐巩固。

  有一段时期因遇到大灾,军中缺粮,马氏总是“居常储糗脯供帝,无所乏绝,而己不宿饱”。她还亲自掌管丈夫的文札。无论是行军作战时的军状文书,还是朱元璋随手写下的札记、备忘录,都由她整理保管得“籍簿井井”,“仓促取视,后即于囊中出而进,未尝脱误”。平日随丈夫在军中,还“时时赞替太祖规画”,常提出一些很好的建议。一次朱元璋率主力先行渡江,“后多智,恐元兵蹑其后,必相隔”,于是不等朱元璋下令,便迅速带领眷属后勤紧急过江,“而元兵果扼渡如后虑”。由于马皇后的果断决策,避免了一次重大损失。

  马皇后认为“定天下在得人心,人心者天下之本也”。她曾多次提醒告诫元璋:“用兵焉能不杀人,但不嗜杀人,则杀亦罕也。”战争紧张时,马夫人“亲率妾媵完缉衣鞋,助给将士,夜分不寐”,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兵东下,直逼江宁(南京),朱元璋亲赴前线迎敌。面临强敌压境,军事上暂时处于劣势的紧急关头,城中有的官员、百姓动摇,打算逃跑;有的忙于窖藏金银,屯积粮食。她却镇静自若,

  “尽发宫中金帛犒士”,抚慰百姓,稳定军心。

  朱元璋做皇帝后,经常回忆起早年艰难岁月的经历,把马后“经之芜蒌豆粥,滹沱麦饭,每对群臣述后贤同于唐长孙皇后”。马皇后听说后,诚恳地说:“妾闻夫妇相保易,君臣相保难。陛下不忘妾同贫贱,愿无忘群臣同艰难。且妾何敢比长孙皇后也。”朱元璋多次提出要寻访皇后的宗族亲戚封赏爵禄,都被马皇后婉言谢绝。她说:“爵禄私外家,非法。且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一旦骄淫,不守法度,前代外戚之覆败,皆由于此。陛下加恩妾族,厚其赐予,使得保守足矣。若非才而官之,恃宠致败,非妾所愿也。”史家称明代“后妃居宫中,不预一发之政,外戚循理谨度,不敢恃宠以病民,汉唐以来所不及”。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抗日战争书籍 心理学书籍 茅盾文学奖作品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