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原著小说
大秦帝国

首页 ›› 影视小说 ›› 大秦帝国 ›› 第六部 帝国烽烟

大秦帝国

第六部 帝国烽烟

第三章 杀戮风暴 第二节 蒙恬蒙毅血溅两狱 蒙氏勋族大离散

作者:孙皓晖

  僻处孤寂的阳周与代谷,骤然变成了隐隐动荡之地。

  阳周要塞先囚蒙恬,代郡峡谷再囚蒙毅,两事接踵,天下瞠目。

  却说自大将军蒙恬上年八月被关进阳周狱,位于老秦土长城以北的这座小城堡顿时激荡了起来。九原幕府的信使往来如梭,驻守边郡而骤闻消息的将尉们风驰电掣云集阳周探视,阴山大草原的牧民们索性赶着牛群羊群马群轰隆隆而至,已经被禁止归乡而改由长城南下开凿直道的万千徭役们背着包袱提着铁未,淙淙流水般从各个长城驻屯点汇集奔来了。小小阳周城外,日夜涌动着川流不息的人群。人们自知见不到已经成为囚徒的蒙恬大将军,可还是日夜游荡在阳周城外,燃着熊熊篝火饮着各色老酒,念叨着扶苏念叨着蒙恬咒骂着喧嚷着不肯离去。九月初旬的一日,上郡郡守也带着马队飞驰来了。郡守在城外勒马,召来阳周县令县尉,黑着脸当场下令:阳周城商贾民众一律出城,或卖酒饭或造酒饭,总归是不许一个迢迢赶来的民人军士衣食无着。安置好郊野万千人众,上郡郡守立即入城赶赴那座羁押北疆各郡人犯的牢狱。老狱令分明奉有不许私探要犯的密诏,可还是一句话不说便将郡守带进了幽暗的石门。

  “大将军,朝廷发丧!陛下薨了!”郡守进门一喊便颓然倒地。

  “岂有此理!何时发丧?”旁边一个戴着褐色皮面具的将军愤然惊愕了。

  “今,今晨……”郡守颤巍巍从腰间皮盒中摸出一团白帛。

  “我看!”面具将军一把抢过白帛抖开,一眼瞄过也软倒在地了。

  “老狱令,将老夫的救心药给将军服下。”

  散发布衣的蒙恬坐在幽暗角落的草席上,面对着后山窗洒进来的一片阳光,一座石雕般动也不动,似乎对这惊天动地的消息浑然不觉,只一句话说罢又枯坐不动了。老狱令与郡守一起,手忙脚乱地撬开了这位面具将军的牙关,给其喂下了一颗掰碎了的硕大的黑色药丸。未过片刻,面具将军骤然睁开双眼,一个挺身跃起,赳赳拱手道:“大将军再不决断,便将失去最后良机!”

  “正是!大将军再不决断,上郡要出大事!”郡守立即奋然跟上。

  “王离将军,老郡守,但容老夫一言,可乎?”一阵长长的沉默后,蒙恬低缓沙哑的声音回荡起来。老郡守大是惊讶,这才知道那位面具将军便是九原新统帅王离,愣怔间连忙跟着王离道:“在下愿受教!”

  “国府发丧,疑云尽去,此事明矣!”蒙恬始终没有回身,一头散乱的白发随着落叶沙沙的苍老声音簌簌抖动着,“这分明是说,朝廷大局业已颠倒,赐死长公子与老夫者,非先帝心志也,乃太子新君所为也。太子者,新君者,必少皇子胡亥无疑……”

  “对!上郡受诏,正是少皇子胡亥。”

  “陛下,你信人太过,何其失算矣……”蒙恬痛楚地抱着白头,佝偻的腰身抖动着缩成了一团,没有了愤激悲怆,只有绝望而平静的叹息,令人不忍卒睹。良久,蒙恬渐渐坐直了身躯,凝望着窗外那片蓝幽幽的天空,沙沙落叶般的声音又回荡起来,“非老夫不能决断也,定国大势使然也。九原拥兵三十余万,老夫身虽囚系,若欲举兵定国,其势足矣!然则,老夫终不能为者,四则缘由也。其一,陛下已去,陛下无害功臣之心已明,老夫心安矣!其二,长公子已去,纵然倒得胡亥,何人可为二世帝哉!其三,天下安危屏障,尽在九原大军。我等若举兵南下,则北边门户洞开,长城形同虚设,若匈奴趁机大举南下,先帝与我等何颜面对天下矣!其四,蒙氏入秦三世,自我先人及至子孙,积功积信于秦,至今三世矣!老夫若举兵叛秦,必辱及蒙氏三世,罪莫大焉!……”

  “大将军……莫非尚寄望于秦二世?”王离困惑又愤懑。

  “少皇子胡亥,那是个料么?”老郡守很有些不屑。

  “若能兼听共议,或可有望……”

  “谁与谁共议?丞相都不说话了!”王离愤然。

  “王离将军,身为九原统帅了,何能如此轻躁言事?”蒙恬终于转过身来,一双老眼汪着两眶泪水,“将军袭大父武成侯功臣爵位,今又手执重兵。老夫之后,将军肩负安国大任,须得以大局为重,大义为要,毋以老夫一人蒙冤而动兴兵之念。将军安国,首要处,须得与丞相合力。老夫深信,李斯纵然一时陷于泥污,然终有大政之志,终不忍国乱民乱。只要李斯在丞相位上,必有悔悟之日,其时,将军便是其后援也……若将军与老夫同陷泥沼,九泉之下,老夫何颜面见王翦老哥哥,何颜面见王贲老兄弟哉!”

  “大将军!……”王离骤然扑拜在地恸哭失声了。

  暮色降临之时,王离与郡守终于沉重地走出了那座狭小的石门狱。依着蒙恬部署,两人会同阳周县令,分别率领属下人马分头劝诫聚集于城外的万千人众。一连三日费尽口舌,黑压压人海才渐渐散了。

  王离飞马回了九原,立即修成急书一卷,星夜飞呈咸阳并同时密报丞相李斯,力谏二世赦免并重新起用蒙恬。王离的上书直言不讳:“臣乃少年人军,未经战阵磨炼,虽掌重兵于国门,实不堪大任也!蒙氏三世功臣,三世忠信,于军于民深具资望,实乃大秦北疆之擎天大柱也,朝廷安可自摧栋梁乎!安可自毁长城乎!目下匈奴已渐行重聚于北海草原,南犯中原之心不死,若朝廷不重行起用蒙恬大将军,则天下危难势在必然!臣不能保阴山无虞,不能保九原无虞,恳望陛下再四思之!”

  王离的上书自然泥牛入海了。其时李斯正在骊山陵忙得连轴转,况且,置扶苏蒙恬于死地的诏书乃出李斯笔下,李斯如何能对刚刚即位的二世去说赦免并重新起用蒙恬?然王氏势大,王离又年青刚烈,不能置之不理。于是,李斯对王离虚与周旋,只派一舍人北上告知王离:丞相定会相援将军,谏阻二世,望将军安于军务。王离李斯都没有料到的是,二世胡亥却心有所动了。一则是扶苏已经死了,赵高所说的那种最大威胁已经没有了;二则是王离上书太强硬,胡亥有了新的畏惧。胡亥虽则是个政道白痴,然终究知道,王离大军要咔嚓头颅比匈奴大军咔嚓头颅还要来得快。

  赵高知道了王离上书,立即在咸阳以东十余里的兰池宫找到了胡亥。赵高一脸正色,说得很是直接:“老臣禀报陛下,扶苏与蒙氏互为根基,扶苏死而蒙氏存,斩草不除根,必有后患也!当年先帝几次要立陛下为太子,都是蒙毅坚执谏阻,屡次说不可。蒙毅是谁?是扶苏,是蒙恬,岂有他哉!今扶苏已死而蒙恬下狱,原本已经得罪了蒙氏,蒙氏安能不记恨?若陛下再开赦蒙恬,纵虎归山,陛下之头颅安在哉!”

  “也是咔嚓?”胡亥蓦然惊愕了。

  “必是咔嚓!”

  “计将安出?”

  “非但不能赦免蒙恬,还要蒙毅下狱。”

  “哪,王离又要咔嚓,如何处置?”

  “王离后生,若有咔嚓之力,靠住蒙氏做甚?”

  “噢——,王离救蒙恬,是因他没有实力咔嚓!可是?”

  “陛下明察!”

  “好!朕知道了。”胡亥为自己的过人天赋很是矜持地拍案了。

  便是如此一番古怪荒诞的对答,二世胡亥的特使马队飞赴陇西。特使是赵高的族弟赵成。赵成以任蒙毅为北边巡军使的诏书,将蒙毅骗到了遥远的代郡,秘密囚禁在代地大峡谷(代谷)关押军中人犯的小小牢狱里。虽则隐秘,消息还是飞快地传遍了边郡,传入了咸阳。始皇帝葬礼尚未结束,二世胡亥便又一次惊愕了。这次,是一个皇族老公子上书,语气竟是大有责难。这个皇族公子叫做子婴,是始皇帝一个近支皇族弟,虽是先皇族弟,年岁却比胡亥大了只十多岁。据太子傅官署禀报说,这子婴是先辈皇子中最有正道才具的一个,读书苦,习武也苦,最得先辈皇子们推崇拥戴。胡亥最腻烦人说谁正道有才,一听太子傅丞禀报便黑了脸,仔细一看上书,更是脸色阴沉了。

  子婴的上书是帝国暮色的一抹绚烂晚霞,录之如下:

  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背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亦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主欲一旦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

  “岂有此理!”胡亥连连拍案大嚷,“我是轻虑!我是独智!我是诛杀功臣!都是都是,又能如何?偏你小子忘了,我是皇帝!杀蒙氏如何?偏要杀!总有一日,连你小子一伙也杀了!你能如何?咔嚓了胡亥?我先咔嚓了你!……”

  在胡亥的连番嚷叫中,一个叫做曲宫的新擢升的御史带着胡亥的密诏与赵高的秘密叮嘱,星夜赶赴代地了。守在代谷的赵成接到密诏密嘱,立即与曲宫一起赶到了代谷牢狱。幽暗的洞窟之中,赵成对蒙毅说了如此一番话:“蒙毅大人,陛下有诏,说丞相李斯举发大人不忠,罪及其宗。凭据嘛,是先帝欲立太子,大人屡屡难之。如今,二世皇帝也不忍公然治罪于大人,赐大人自裁。照实说,较之腰斩于市,这也算大人幸甚了。大人以为如何?”

  “赵成,一派胡言骗得老夫?”

  蒙毅的目光闪射着宫廷生涯锤炼出的洞察一切奥秘的冰冷肃杀:“老夫少年人宫,追随先帝数十年。知先帝之心者,老夫无愧也!先帝数十年锤炼皇子,然几曾有过立太子之意,更几曾有过立少皇子为太子之意?储君之事,蒙毅何言之敢谏,何虑之敢谋!足下之言羞累先帝之明,大谬也!老夫纵然一死,亦不容假先帝之名,开杀戮之风。昔秦穆公人殉杀三良,罪黜百里奚,被天下呼为‘缪’。秦昭王杀白起,楚平王杀伍奢,吴王夫差杀伍子胥,此四者,皆天下大失也!政谚云:‘用道治者不杀无罪,而罚不加于无辜。’足下若有寸心之良,敢请将蒙毅之说禀明二世皇帝。如此,老夫足矣!”

  “只是,大人今日必得一死。”赵成狰狞地笑了。

  “蒙毅无罪有功,绝不会自裁承罪。”

  “如此,在下只有亲自动手了。”

  “好。”蒙毅霍然站起,淡淡一笑道,“老夫身为上卿重臣,纵无从报国,亦当使天下明白:非蒙毅认罪伏法也,蒙毅的头颅,是被昏政之君砍下的。九泉之下,老夫也能挺着腰身去见先帝……”

  “好!老夫送你!”

  “先帝陛下!你可知错——”

  蒙毅呼喊未落,一道邪恶的剑光闪过。

  一颗须发灰白的头颅随着激溅的鲜血滚落地面……

  蒙毅之死,是帝国暮色巨变中第一次血淋淋人头落地。

  在扶苏与蒙氏集团的悲剧命运中,唯独蒙毅没有接受‘赐死’诏书而拒绝自裁。蒙毅,是被公然杀害的。这个少年时期便进入帝国中枢执掌机密的英才,曾对帝国创建立下了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功劳,其风骨之刚烈,其奉法之凛然,都使其成为李赵胡阴谋势力最为畏惧的要害人物。蒙毅的意义,在于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假设转折点性质的少数人物之一。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假若蒙毅在最后的大巡狩中不离开始皇帝,便绝不会有李赵胡三人密谋的可能;因为,蒙毅是总领皇帝书房政务的大臣,是皇帝秘密公文的直接掌握者,又是拥戴扶苏的根基重臣,绝不会滞留始皇帝诏书而不发;更有一点,蒙毅还是赵高最仇恨而又最无可奈何的上司,从政治生态的意义上说,蒙毅是赵高的天敌,是此类宫廷阴谋的天敌……当一切都成为遥远的过去时,后人不能不感喟万端,必然乎,偶然乎,人算乎,天算乎!

  带着蒙毅的人头,赵成曲宫的马队南下阳周了。

  当赵成走进囚室洞窟的时候,蒙恬正在山窗前那片秋日的阳光下呼呼大睡。老狱令轻轻唤醒了蒙恬。蒙恬坐起来看了看酷似赵高的赵成,冷冷一笑道:“老夫明白,鸡犬入庙了。”饶是赵成厚黑成性,也被蒙恬这不屑之词说得面色通红,恼羞厉声道:“蒙恬!你有大罪!你弟蒙毅有大罪!你之死期,便在今日!”蒙恬淡淡笑道:“若是老夫不想死,不说你一个赵某,便是二世皇帝也奈何不得老夫。谓予不信,足下且试试可也。”赵成早已听闻阳周城被游民军士围困多日的消息,心下确实不敢小觑蒙恬,思忖片刻,缓和了神色一拱手道:“在下奉诏行法而已,若将军不嘲讽在下,在下何敢冲撞大将军?方才得罪,尚乞大将军见谅。”蒙恬淡淡道:“足下有话但说。”赵成道:“将军之弟,已发至内史郡羁押勘审。今日在下前来,乃奉陛下诏书,赐死将军,诚得罪也。”

  “老夫或可一死,然有一事得足下一诺。”

  “将军但说。”

  “老夫上书于二世皇帝,足下须得代呈。”

  “将军若是复请,在下不敢从命。”

  “老夫复请于先帝可也,复请于二世,岂非有眼无珠哉!”

  “将军若死,赵成自当代呈上书。”

  蒙恬走到幽暗角落的木案前,捧过了一只木匣打开,一方折叠得四棱四正的黄白色羊皮赫然在目。赵成看得一眼,蒙恬推上了匣盖,递给了赵成。蒙恬转身从案上拿过那支铜管狼毫大笔,走到老狱令面前道:“老狱令,这是老夫近年亲手制作的最后一支蒙恬笔,敢请亲交王离将军。”老狱令老泪纵横地接过了大笔,连连点头泣不成声了。蒙恬转身走到木案对面的另一角落,掀起了一方粗布,抱起了那张毕生未曾离身的秦筝,轰然一拨筝弦,长叹一声道:“秦筝秦筝,你便随老夫去也!”双手一举正要摔下,老狱令大喊一声扑过来托住了蒙恬臂膊道:“大将军,秦筝入狱未曾发声,大将军何忍也!”蒙恬蓦然愣怔片刻,慨然笑道:“好!老夫奏得一曲,使秦筝铮铮去也!”“哎。”老狱令哽咽答应一声,转身对外嘶声高喊:“摆香案——!”

  洞外庭院一阵急匆匆脚步响过,片刻间一张香案已经摆好。老狱令与一名老狱吏恭敬地抬起了秦筝,走出了囚室,摆好了秦筝。蒙恬肃然更衣,束发,带冠,一身洁净的本色麻布长袍,缓缓地走出囚室,走到了摆在小小庭院当中的秦筝前。午后的秋阳一片明亮,碧蓝的天空分外高远,蒙恬踩着沙沙落叶,举头望了望碧蓝天空中飘过的那片轻柔的白云,平静地坐到了案前。倏地,筝声悲怆地轰鸣起来,蒙恬的苍迈歌声也激荡起来——

  秦人兴邦烨烨雷电

  求变图存克难克险

  步步尸骨寸寸河山

  六世雄烈一法巍然

  大矣哉!

  追先帝兮挟长剑

  陷敌阵兮凯歌还

  扫六合兮成一统

  创新政兮何粲然

  长城如铁兮胡马遁

  锐士纵横兮息狼烟

  呜呼!

  庙堂权变兮良人去

  念我苍生兮何处有桑园……

  随着激越轰鸣的秦筝,随着苍迈高亢的秦音,狱吏狱卒挤满了小小庭院,哭声与筝声歌声融成了一团,在萧疏的秋风中飘荡到无垠的蓝天无垠的草原……不知何时,蒙恬从容起身,走进了囚室,捧起了案头的一只陶盅。咕的一声响过,蒙恬淡淡地笑了,喃喃自语地笑了:“我何罪于天,无罪而死乎!”一阵秋风掠过,沙沙落叶飞旋,蒙恬又笑了:“是也,蒙恬当死矣!从临洮至辽东,开万里长城,使万千黔首至今不得归家,蒙恬不当死乎?”淡淡的笑意中,喃喃的自语中,伟岸的身躯一个踉跄,终于轰然倒地了。

  蒙氏兄弟之死,是秦帝国最大的悲剧之一。

  在秦帝国历史上,以王翦王贲父子为轴心的王氏部族,与以蒙恬蒙毅兄弟为轴心的蒙氏部族,是公认的帝国两大功勋部族。若论根基,蒙氏尚强于王氏。蒙氏部族原本齐人,自蒙骜之前的一代(其时蒙骜尚在少年)入秦,历经蒙骜、蒙武而到蒙氏兄弟,三代均为秦国名将重臣,蒙氏子弟遍及军旅官署,且忠正厚重之族风未曾稍减。应该说,正是许许多多如蒙氏如王氏一般的正才望族的稳定蓬勃的延续,才成就了帝国时代的强大实力。而今蒙氏兄弟骤然被一齐赐死,其震荡之烈,其后患之深,是难以想象的。所谓震荡,所谓后患,集中到一点,便是对秦国军心的极大溃散,对秦国军风的迅速瓦解。自王翦王贲父子相继病逝,秦军的传统轴心便聚结在了以统帅蒙恬为旗帜的蒙氏军旅部族之上。蒙恬以天下公认的军旅大功臣而能被赐死,秦军的统帅大旗被无端砍倒,秦军将士之心何能不剧烈浮动?后人常常不解:何以战无不胜的秦军锐士,面对后来暴乱的“揭竿而起”的农民军反而倍感吃力,到了对项羽军作战之时更是一朝溃败,连最精锐的九原大军统帅王离都一战被俘?这里的根本原因,便是自蒙氏被杀后的军心溃散。蒙恬死后,胡亥赵高更是杀戮成风,国家重臣几乎悉数毁灭,军中将士不说多有连坐,便是眼见耳闻接踵连绵的权力杀戮,也必然是战心全失,虎狼之风安在哉!也就是说,作为历史上最为精锐强大的雄师,秦军是被自己朝廷的内乱风暴击溃的;其后期战败原因,并非后来贾谊说得“攻守之势异也”,或者说,攻守之势异也绝不是主要原因。灭秦者,秦也,非六国也。

  蒙恬蒙毅之死的直接后果,是整个蒙氏部族的溃散。因蒙氏太过显赫,胡亥赵高李斯均有很大顾忌,故此未能像后来诛杀其余功臣与皇族那样大肆连坐。纵然如此,蒙氏部族还是立即警觉到了巨大的劫难即将降临。蒙氏部族素来缜密智慧之才士辈出,一旦察觉如此巨大的冤情绝无可能洗刷,立即便有了一个秘密动议:举族秘密逃亡。遍及军旅的蒙氏精壮纷纷以各种理由离开防地出走,咸阳的蒙氏两座府邸也迅速地人去府空了。合理的推断,蒙氏逃亡不可能重返海疆,而是南下逃入南海郡的秦军,投奔岭南大军的蒙氏族人。唯其如此,后来的赵佗大军不再北上挽救昏乱暴虐的二世政权,方得有合理的解释。当然,始皇帝当年的秘密预谋也是理由。然在此时,更合乎军心的理由,只能是对二世政权的深恶痛绝……

  蒙恬的意义,在于他是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个突出标志。只有秦帝国的蒙恬大军,在长达千余年的对匈奴作战中真正做到了摧枯拉朽,真正做到了秋风扫落叶,真正做到了苍鹰扑群雀。西汉盐铁会议之文献《盐铁论·伐功》篇云:“蒙公为秦击走匈奴,若鸷鸟之追群雀。匈奴势慑,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

  列位看官留意,华夏外患自西周末年申侯联结西部戎狄攻入镐京,迫使周室东迁洛阳开始。自此,魔闸被打开,西北胡患在此后整个春秋战国秦的五百余年历史上,一直严重威胁着华夏文明的生存。秦赵燕西北三国因此而一直是两条战线作战:对内争霸,对外御胡。这一基本外患,直到秦始皇以蒙恬重兵痛击匈奴,并修筑万里长城,才取得重大的阶段性胜利,使华夏文明获得了稳定的强势生存屏障。显然,蒙恬长期经营北边而最终大驱匈奴,对于华夏文明的稳定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可以肯定地说,若不是蒙恬大军夺取阴山南北的大战胜与万里长城的矗立,其后接踵而来的“楚汉”大乱时期,匈奴族群必将大举南下,华夏文明的生存将陷入无可预料的危境,其后有没有汉王朝有没有汉人,实在都是未知之数。蒙恬作为一代名将,文明屏障之功不可没也!

  蒙恬自有其弱点,不若王翦王贲父子那般厚韧坚刚,未能扛鼎救难,诚为憾事也。然则,仅此而已,蒙恬依然不失为华夏文明之功臣。但是,蒙恬的功勋节操在后世的评判却是矛盾而混乱的,甚至可说是离奇的。西汉初中期的国家主流评价,对于蒙恬尚是高度肯定的,紧随汉武帝之后的盐铁会议对蒙恬的评价可谓典型。但是,《盐铁论》之前成书的《史记》作者司马迁,却对蒙恬提出了不可思议的指责。《史记·蒙恬列传》之后的“太史公曰”,对蒙恬的说法是其最长的评论之一,也是最离奇的评论之一,其全文为: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自直道归,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司马迁的评论有四层意思:其一,凡蒙恬所筑北边工程,都是挥霍民力(轻百姓力)的不当作为工程;其二,秦灭诸侯之后,蒙恬该做的事是强谏始皇帝实行与民休息,而蒙恬没有做该做的事;其三,蒙恬做的事相反,奉承上意而大兴一己之功(阿意兴功);其四,所以,蒙恬兄弟被杀实在是该当的。最后,司马迁还意犹未尽地感喟了一句,死当其宜,蒙恬如何能怪罪地脉哉!

  顺便言及,司马迁所记述的“地脉”之论,很不合简单的事实逻辑。战国与帝国时代,阴阳家学说相当盛行,地脉说作为理论,当然是存在的。我们要说的是这件事的乖谬矛盾处。显然,始皇帝君臣决断修长城,若信地脉之说,则必召堪舆家踏勘,若万里长城果然切断地脉,则必然会改道,最终以保持地脉完整为要。此等情形下,长城是否切断地脉以及如何应对等等,蒙恬作为主持工程的统帅,比任何人都早早地清楚了,何能等到死时才猛然想起?若始皇帝君臣不信地脉之说,则根本不会召堪舆家踏勘。此等情形下,天下便不会有长城断地脉之说出现,蒙恬则更不会空穴来风。毕竟,华夏民族的强势生存传统中自古便有“兴亡大事不问卜”的理念,武王伐纣而姜太公踩碎占卜龟甲,乃典型例证也。始皇帝君臣锐意创制,若事事堪舆问卜,大约也就一事无成了。蒙恬作为最与始皇帝同心的重臣之一,无论哪一种情形,都会清楚地知道该不该有长城切断地脉一说,都不会在临死之时突兀地冒出一种想法,觉得自己切断了地脉所以该死。更有一则,阴阳学说流传至今,秦之后的阴阳家却没有一人提出长城断地脉以及断在何处之说,可见,即或就阴阳家理论本身而言,此说也是子虚乌有。太史公所以记载此事,完全可能是六国贵族因人成罪而编造的流言,传之西汉太史公轻信并大发感慨。此说乖谬过甚,不足凭也。

  尝读《蒙恬列传》,每每对太史公如此评判史实大觉不可思议。作为历史家,亲临踏勘直道长城之千古工程,竟能毫不思其文明屏障之伟大功效,偏偏一言以蔽之而斥责其“固轻百姓力矣!”其目光之浅,胸襟之狭,令人咋舌。尤令人不可思议者,最终竟能评判蒙恬之死“遇诛不亦宜乎”,无异于说蒙恬该杀。

  其用词冰冷离奇,使人毛骨悚然。

  不能说司马迁是十足的儒家。然则,司马迁对蒙恬的评论却确实是十足的春秋笔法:维护一家之私道,无视天下之兴亡。当历史需要一个民族为创建并保卫伟大的文明而做出一定牺牲时,司马迁看到的,不是这种牺牲对民族文明的强势生存意义,而是仅仅站在哀怜牺牲的角度,轻飘飘挥洒自己的慈悲,冷冰冰颠倒文明的功罪。虽然,没有必要指责司马迁之论有拥戴秦二世杀戮之嫌疑。但是,司马迁这种心无民族生存大义而仅仅关注残酷牺牲的史论,却实在给中国人的历史观留下了阴暗的种子。这种苍白的仁慈,绝不等同于以承认壮烈牺牲为基础的人道主义情怀。设若我们果真如司马迁之仁慈史论,将一切必要的牺牲都看做挥霍民力,都看做阿意兴功,而终止一切族群自强的追求,猝遇强敌整个民族安能不陷入灭顶之灾?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尤其在近现代百余年的历史上,我们这个民族卖国汉奸辈出,其规模之大令世界瞠目,而其说辞则无不是体恤生命减少牺牲等等共荣论。此等人永远看不见,或有意看不见强敌破国时种族灭绝式的杀戮与无辜牺牲,而只愿意看见自己的民族在自强自立中所付出的正当牺牲,专一地以否定这种正当牺牲为能事,专一地以斥责这种正当牺牲的决策者为能事。此等人的最终结局,则无一不是在大伪悲悯之下,或逃遁自安,或卖国求荣。这是被数千年历史反复证实了的一则古老的真理,近乎教条,然却放之四海而皆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察其根源,无疑深植于历史之中。

  谚云:站着说话不腰疼。信哉斯言!

  战国与秦帝国时代的强势生存大仁不仁,司马迁等去之何远矣!

子午书屋(ziwushuwu.com)

上一章 ‹‹ 返回目录 ›› 下一章

· 推荐:彩虹的重力  热血少年  甜了青梅配竹马  似水流年情不易  我知道你的秘密  明月曾照江东寒  撩了我别想跑  我有特殊沟通技巧  良言写意  余生请多指教  有匪小说 绾青丝 夏有乔木雅望天堂 心灵法医  师爷请自重  虐渣指导手册  月上重火  三嫁惹君心  无尽天灯  你微笑时很美  深海里的星星  好想和你在一起  爱情公寓5  他与月光为邻  凤于九天  报告王爷王妃是只猫  蔓蔓青萝  若解多情  老板是极品  最美不过初相见  识汝不识丁  十年一品温如言  明月传奇  史上第一混乱  司藤  心宅猎人  鹤唳华亭  从前有座灵剑山  雪中悍刀行  七根凶简  大主宰  三千鸦杀  哑舍  大唐狄公案  壁花小姐奇遇记  清明上河图密码  大唐悬疑录


大秦帝国 趣知识 人生格言 金庸小说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