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读书
细说中国历史全集

自序

  黎东方先生所著《细说》各书,我在书店里看见过,可惜我孤陋寡闻,不知道黎先生为何许人,以为这些书不见得有什么特色,竟懒得去翻阅。2000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崔美明女士忽来电话,说黎先生已归道山,《细说》还缺几本,希望我参与续写。接着又来信,并寄来《细说三国》一册,供我参考,以便考虑。

  我年事已高,写作一道,除料理些未了事宜外,不想另起炉灶,但是看了《细说三国》后,倒又来了兴致。

  为什么呢?首先是因为看了书中介绍黎公的部分,想见其为人,颇令我鼓舞。历史教师多有埋怨学生不喜欢学的,历史读物,读者也往往不多。然而黎公当年在大后方“开讲”三国历史,竟有大量听众踊跃购票入场的盛况。他把历史教育做到了深入人心的地步,使我为之神往。对于这样一位老前辈,我愿意为他做些拾遗补阙的工作,他九十多岁不停笔,我毕竟比他小好几岁,没有理由搁笔。

  次之,《细说三国》是在当年讲稿的基础上写出来的。文字与当年的口语比较,必有逊色,这是无可奈何的。但是这本书确有特色。一般史书往往缺少细节,看起来不生动。《细说》的长处就在于“细”。“细”不是什么事都讲,而在于不说则已,说到的就详加刻画。这正是司马迁优于后世正史作者的地方,试想一篇《项羽本纪》,如果把鸿门宴、乌江自刎等情节,都略去细节,一笔带过,怎么会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黎先生继承了这个优良传统,试图写一套可读性较强的断代史读物,是有意义的尝试。我愿意学着干,如果能够学得有几分像,不失为晚年一乐事。

  我愿意写了,但是还有顾虑。崔美明女士和她的领导,我都不认识。他们对我的情况是否充分了解呢?特别是:是否知道我已经有八十多岁呢?因此,我就直言相告,声明我尽管自信还能够活几年,但毕竟是一大把年纪了。问他们是否放心。答复竟是丝毫不以为意,事情就定下来了。

  黎先生留下来的缺口相当大,我选哪一段好呢?我以往涉猎较多的是唐宋两段。但是我为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中国小通史》写过《隋唐》、《五代》两本,写这一段不免重复。两宋呢,家里缺好几种重要的参考书,写起来不方便。因此,我决定顺着《细说三国》来写两晋南北朝这一段。

  两晋南北朝是分裂割据的乱世:然而中国终于不像罗马帝国崩溃后的欧洲那样一直处于列国并存的形势之中,最后仍归于统一。我们看:这三百多年的历史,可以看得到许多志士仁人为之努力的事迹。其间有宝贵的历史经验,也有深刻的历史教训。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许多政权,兴亡倏忽,往往开创者不失为一代人杰,而后继者暴横愚蠢,其间发人猛省之处,几乎俯拾皆是。

  这段历史,先民在战乱难得停息的形势之中,仍在经济和文化中有可观的成就,其中有些业绩是无声无息的,如中原人士在混乱到极点的环境中,世代相传,保存了文化种子。这种史事,读来使人胆壮。

  这段历史还产生了大量典实,例如“坦腹东床”、“草木皆兵”……等等,读之可以丰富我们的文化修养。

  凡此种种,都说明读这段历史,颇有裨益。

  但是写这段历史,很不容易。它的内容太复杂。《二十四史》中属于本时期的有十部之多(《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三百多年中,建国称号的,只算两晋、南北朝、十六国,已有二十五个(如将西魏和北周、东魏和北齐分开算,有二十七个),其余冉魏、西燕等还不在内。建国称号的多了,头绪就繁,真要一一细说,上百万字也说不完。但是“细说”与“繁琐”有别,我只能择要细说,黎先生用的也是这个办法。另外,我在各篇的篇首常对本篇内容作概括性的提示;写某一政权的史事时,常对其周围或邻接地区的局势作些必要的说明。这样也许可以让读者看起来醒目一点。

  关于本书的写作,我就说到这里为止。希望得到读者们的指教。

                                    沈起炜

                            20025月17日写毕

· 推荐: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文集 刘少奇系列文集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