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书屋
逃避自由

首页 > 心理学书籍 > 逃避自由

读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有感

作者: 陈蔚

  [摘 要] 伴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进城”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然而作为城市外来人员,农民工显得那样的孤独和无助。本文通过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用弗洛姆的观点具体分析农民工孤独的内心形成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使得农民工身心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农民工;逃避自由;孤独

  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年)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逃避自由》出版于1941年,是弗洛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际创作的,他作为一名德国犹太人,遭受了纳粹主义的威胁,被迫逃亡美国。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弗洛姆作为一名社会责任感强烈的学者,开始研究和探讨了法西斯主义社会现象生成兴起的心理机制,并揭示了当时了人们既追求自由而又逃避自由的尴尬境界。自由作为人类一直追求的东西,更有“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豪言,我们都不难体会出自由的重要性,可是有了自由,人们又为什么要逃避自由呢?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一书中的解释,让本人颇有感受,受益匪浅。

  首先弗洛姆通过胎儿到人的转变,引出了人的个体化过程,他认为:“自由是表示人类存在的一个特征,以及人类之发现其为一个独立而个别的生物的程度不一,而自由的意义则视此种发现的程度而改变。”当人类察觉到了自己和周围事务的种种差异,渐渐有了自我意识或者逐渐达到个人化的阶段时,却又陷入了一种“日益的孤独”,产生了一种无权力和焦虑的感觉,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便不复存在。所以这就使得人们需要去逃避自由。

  弗洛姆理论中的自由有双重含义。【子午书屋】一方面,人在现代社会中脱离了传统的权威,在社会中的位置不再是被种种条规束缚固定的,因此获得了自由,成为独立的个人。这就是他所说的:“个人自我得以实现,即他的智力,情感和感官方面的潜能得到发挥这一意义的积极自由。”另一方面,人在摆脱了以往那种使生命获得意义的束缚之后,获得了挣脱外界的障碍和束缚后的无拘无束,是人们在被动状态下获得的自由。人们在这种自由感下却又感到孤立和不安全,这是现代人的一种基本困惑。当人们在获得了这种自由之后,也就开始失去了与社会的统一性,人类开始“经受着犹豫缺乏本能装备所带来的所有危险和恐惧”,这种无权力和焦虑也就促使着人们开始逃避自由。

  弗洛姆进而又创造性地为人们摆脱孤独状态,即逃避自由指出了两条道路:一是“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的与世界联系起来,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爱是指自发地肯定他人,在维护个人的自我的基础上,使自己与他人融为一体。工作是指与自然相互沟通的创造性活动,通过这种活动,个人既能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又能与世界和他人融为一体;二是放弃自己人格的完整性,承袭所在社会所赋予他的人格,变得像其他人一样。人们按照他人或者社会的要求来塑造自己,没有个性,这种逃避方式犹如动物的保护色,看起来它与周围环境是如此相似,以致很难从中辨别出来。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就是被虐狂,被虐待愿意依靠别人、团体组织及自身以外的任何力量。他们不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不想体会“我要”或“我是”之类的感觉,宁愿委诸外力,听其主张,甚至是为了迎合他人,用虚伪的自我代替真实的自我,甚至可能是超越了道德的底线,但是这种逃避自由的方式不一定会使人获得真正的自由,也有可能让一个失去自我的人感到更加的惶恐和无依无靠,失去了自我。弗洛姆肯定,真正的自由是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这两者的相互统一,并且积极自由是最重要的部分。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人完全可以做到,既自由又不孤独,既具有批判眼光又不怀疑一切,既独立又不与世 界相脱离”。只有达到了这种状态,人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是理想的状态,事实上我们无法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变数颇多的“人性”上。弗洛姆给我们指出的也许是条光明的道路,但它实在太过漫长,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起来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农民工的个体化进程不可避免的给农民工自身的带来了自由与孤独,但是逃避自由并不一定是获得真正自由的最好的方式,逃避也不一定使人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作为生活在城市“边缘地带”的农民工兄弟,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很有可能为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作为主体,农民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首先就是要摆正心态,真正地去接纳他人,接纳社会,通过积极的心态和方法去适应这个社会,更好地融入新的社会环境中,从而能使个人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同时,我们还需要通过社会舆论、政策支持和引导,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关怀,多一些温暖,多一些支持,让全社会形成关心并且关注农民工成长的良好氛围,同时加大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从而在根本上更好地保障农民工的权益。让农民工获得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在远离家乡的城市中也能获得温暖,没有歧视,没有差别对待,让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农民工的价值,同时这也是为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明学译,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2]弗洛姆.自我的追寻[M].孙石译,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3]刘强,韦娟娟.论现代人的生存困惑——析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观[J].学术探索,2006,1.

  [4]姚定一,陈锦宣.重新解读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 [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王卫华.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对解析我国社会转型期民众心理的启示[J].太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作者简介:陈蔚(1988—),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 推荐:乌合之众 少有人走的路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