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清朝历史书籍

《晚清重臣:张之洞评传》6.3节 “学之为事,讲习与历练兼之”

  张之洞并非职业教育家,但通经致用的个人阅历与兴学育才的丰富实践,使他对于教学规律形成基本认识,即“学之为事,讲习与历练兼之”。无论是开设旧式书院,还是创办新式学堂,他的这一教学论思想始终一以贯之。

  张之洞是正途科举出身,但他绝非读死书的冬烘。他一向认为,一切学术“要其终也,归于有用”。“读书期于明理,明理归于致用”,“非欲驱引人才尽作书蠹也”。他毕生追求的是“经(国)济(民)之道”,而“经济之道,不必尽由学问(书本知识),然士人致力,非书无由”,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张之洞十分强调“讲习与历练兼之”,亦即课堂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他告诫诸生,“要之学以躬行实践为主”。当然,张之洞所谓的“实践”,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所讲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意义上的实践,其要旨在引导青年学于关心事功,以维系晚清国势。但是他据此提出的“讲习与历练兼之”的思想,基本符合教育学规律。

  基于这一思想,张之洞主张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他认为读书“不贵多,贵真;过目不贵猛,贵有恒;不贵涉猎,贵深思;不贵议论,贵校勘;不贵强记,贵能解”。他反对加重学生负担,搞疲劳轰炸,“必有余力,乃可读书”。在与梁鼎芬讨论两湖书院课程设置的信简中,张之洞写道:

  “行检二百题,诚觉其多。三年学生断不能作许多题,若其作完,则与小试元异,但有交卷之功,断无读书之暇,一也。况又兼习各门精细繁重之学,学生安能人人有此敏才强力,外人必以为各门皆是敷衍,教不真教,学不真学,二也。如其真学,诸生断不堪其苦,外人必议其过于繁苛,三也。更有一要义,行检一门,所重在行,若题目过多.外人必议日此仍是考文,非考行也,四也。”

  在教学法方面,张之洞认为,“山长之教法……非善诱不可”,启发学生思维,举一反三,“课一解即通一经义也,课一论即知一史案也”。他主张诸生相互切磋,“经史繁重者,一人翻之则畏难而自废,同力检之则多得。疑义难解者,独坐冥思则窒,诘难推求,谈谐趣妙则通。此友之益亦师之亚”。

  转化为洋务派以后,张之洞在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时,更加注意将课堂传授知识与实际演练操作结合起来。光绪十二年(1887年),他开办广东水陆师学堂,规定学生每年九个月在校学习,三个月到军舰和军营实习。如遇外洋各国作战,可“拟照西国通例前往观览,以资考镜实事”。为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学堂附没有机器厂一座,厂内装有各类机床十七台。另外,水师学堂还配备广甲轮一艘,作为学生练习用船。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张之洞在武昌开办湖北农务学堂。为方便学生实习,学堂专门由大东门内迁移至武昌城北武胜门外多宝庵(今湖北大学校址),以与农事实验场相毗连。

  为了使“讲习与历练兼之”收到最好的效果,张之洞又区分”学之为事”为“专门著述之学”与“学堂教人之学”两类。“专门之书,求博求精,无有底止,能者为之,不必人人为之也。学堂之书,但贵举要切用,有限有程,人人能解,且限定人人必解者也”将学堂教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确立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不仅符合普及教育的目的,更为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掌握、运用自如,提供了可能的条件。

· 推荐:官场小说 商战小说 乡村小说 玄幻奇幻小说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