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说
传记纪实小说

《陈布雷大传》进《商报》撰评论进《商报》撰评论

  1920年6月,他应上海商务印书馆之聘,赴沪任《韦氏大字典》编译。工作余事,喜阅哲学及时事之书籍,亦常与人通信论学。妻亡哀伤之后,改换环境,心情渐舒,生活安定。民国八年,欧战结束,巴黎和会开幕,国人无不关心时局。我拒签对德和约,日本提出二十一条,激起“五四运动”。国人求“新闻渴”之饱饮外,“求知欲”更切。上海有宁波同乡赵家艺与应季审发起创办《商报》。出资者广东汤节之。资本不多,却能罗致人才,于民国九年冬开始筹备,民国十年元旦创刊。编辑部阵容:总编辑:陈屺怀;编辑主任:陈布雷;电讯编辑:潘公展;本埠新闻主编:前为沈仲华,后为朱宗良。编辑有邓逸虎、陈铁生等。两陈兄弟为民初《天铎报》主将,“布雷”已闻名。入《商报》后以“畏垒”笔名撰刊评论,光芒四射,震动报坛。其文见报,人皆争诵。潘公展用最新、最经济编法,有条不紊的分列要闻与电讯,有系统的处理新闻,版面醒人耳目。而本埠新闻增多,尤为沪市读者所喜阅。《商报》辟“商业金融”栏,由潘更生、冯柳堂主编,内容较《时事新报》之“工商之友”充实,除刊价目表外,每日有关于商业金融评论,介绍新经济思想的专稿。上至国际金融,汇兑贸易,下至商品买卖,货物价格,无不详载。此外《商报》驻外特派员王新命、龙德柏,均为一时之眩惟一缺点为副刊“商余”落伍。编辑者为原编小型报的张丹斧。在小型报上,其文字能叫座,但在《商报》版面上,殊不配陈布雷大江东去式的评论,或娓娓动听的短篇。后虽改由王钝根、陈小菊(即陈建雷)等主编,但“商余”作风不变,不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或许是汤节之的“生意眼”,以为《商报》读者商界人多,商人忙做生意,无得闲看如小型报的消闲副刊,能增加报份。但与新闻言论版殊不调和。因此,《商报》的读者商界少,反而知识分子与青年人多。《商报》有人才,有特色,故颇招同业之嫉视,多方百计,加以阻碍。上海《新闻报》于《商报》出版后,曾派人全部收购,沉之黄浦江。后为汤节之侦知,遂制搪磁《商报》招牌数十,竖于各香烟摊上,各摊每日送报若干份,听其销售,于是《商报》之名大噪,销路打开。

  陈布雷入《商报》,恢复其极为醉心的新闻事业,再作记者,自称为“余正式任报馆工作第二期之开始”。但“数月后,觉邝、陈诸人,思想太陈旧,对编辑方针不了解,颇苦之”。

  翌年,《商报》基础渐立,销行日广。陈布雷与两潘(公展、更生)夙夜孜孜,以充实内容、改革版面为事。每周撰评论五篇,星期日撰短评一篇。星期日社论栏改刊《每周大事述评》,由潘公展执笔。陈布雷谦谓:“余自以学识寡陋,深自韬匿。社交宴会,不常出席,即同业之间,亦鲜过从,故沪上报界,罕有知《商报》编辑部何人主持者”。与上次在《天铎报》时期与报界、文化界人士多有往还,且喜向人请教,大不相同。但因与《中华新报》旬日笔战,以文字结交张季鸾。于右任办《民立报》时期,张季鸾任日文编译,未以文章与国人相见,当初尚不知名;但有才气、富活力,亟思自创局面,有所表现。经数年之奔走筹备,卒创办《中华新报》。编辑部有谈善吾、杨尘因及旧《民信报》一部分人。张季鸾擅口才、广交游,与政治舞台人物,多有接触,于国内外时局形势极了解,故其论评,时有独到处。张因读《商报》与《中华新报》反复辩难的文章,许为论坛寂寞中突起的异军。转辗询问,始知布雷之真名。陈布雷“某日特往访,自此遂订交焉”。此后张北上办《大公报》,与陈友情益沣。《中华新报》报龄约十年,以营业不振,1924年民十三年冬宣告停刊。吴稚晖所著《脞客座谈话》先在该报连载,后即成书。

· 推荐:官场小说 商战小说 作品集 玄幻奇幻小说

点击收藏 小提示:按键盘CTRL+D也能收藏哦!

在线看小说 趣知识 人生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