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学

作者:李宗吾

文字大小调整:


胡雪岩借取的第二个“势”是“商场势力”。这方面最典型一例就是在上海,他垄断上海滩的生丝生意,与洋人抗衡,从而以垄断的绝对优势取得商业上的主动地位。胡雪岩联络商场势力与洋人抗衡,就是想办法把洋庄都抓在手里,联络同行,让他们跟着自己走。至于那些想脱货求现的,有两个办法:第一,你要卖给洋鬼子,不如卖给我;第二,你如果不卖给我,也不要卖给洋鬼子。要用多少钱,拿货来抵押,包他将来能赚得比现在多。胡雪岩认为,只要官府出面封锁,上海的生丝就可能抢手。但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控制住上海生丝货源的绝对多数,达到垄断地步。而与商场势力庞二的联手更促成了胡雪岩在生丝生意上获得优势。不过,胡雪岩审时度势,认为禁止生丝运到上海,这件事不会太长久的,搞下去会两败俱伤———洋人自然受损,上海的市面也要萧条。所以,这方面自己应该从中协调,把彼此不睦的原因排除掉,叫官场相信洋人,洋人相信官场,全力把上海市面弄热闹起来,以赚取最大的利润。此时胡雪岩做势已成,在商场上已有了绝对的发言权。有了发言权,就不难实现他借势取利的目的。
胡雪岩借助的第三股“势”是“江湖势力”。江湖势力在晚清渐趋衰落,主要是因为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引起的。不过即使大不如前,江湖势力仍不可小视,他们一直以各种形式重新组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比如国民党时期上海的青帮,蒋介石还曾投帖门下,借重他们以求在上海滩立足。
胡雪岩借取的最后一个“势”就是“洋场势力”。在胡雪岩首次做生丝生意时,就遇到了与洋人打交道的事情,并且遇见了洋买办古应春,二人一见如故,相约要充分利用洋场势力,好好做一番大生意。胡雪岩在洋场地位的确定,是他主管了左宗棠为西北平叛而特设的上海采运局。
纵观胡雪岩灵活变通官商之道,其突出特点就在他的“取势用势”。官场势力、商场势力、洋人势力和江湖势力他都要,胡雪岩知道势力和利益是不分家的,有势就有利,因为势之所至,人们才马首是瞻,没有不获利的道理。另一方面,有势才有利,社会上各种资源散溢着,就像水白白流走一样,假若不予蓄积,没有成熟,就无法形成一种力量或者一种走向。蓄势的过程,就是积蓄力量、形成规模、安排秩序、形成走向的过程。积聚力量和安排调度,正是一个有效管理者的主要任务。
商人、企业家在社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才闲置,把他们组织起来,充分利用;资源闲置,把它们挖掘出来,充分利用;信息闲置,把它们组合起来,充分利用,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的过程。明明是个无可救药的赌徒,胡雪岩却能够把他利用了,派他购丝、办货;明明是个落魄的文人,胡雪岩能把他鼓动起来,让他尽己所长,安定地方。官场和江湖有嫌,洋人和官府有隙,胡雪岩却非要他们前嫌尽弃,沟壑尽平,大家携手来做生意,求利益。这种作为,一般人做不到,胡雪岩做到了,所以人们称赞他神奇。
这种神奇,在胡雪岩身上表现出来就是:凡事总要超出别人一截,眼光总比别人放得远,才能步步得势———官场的势、商场的势、江湖的势、洋场的势,进而因势取利,水到渠成。
如何取势用势,与当官的搞好关系,是有许多学问的。例如,怎样去对待那些急需帮助、暂有困难的官员,学问就很大:你可置之不理,不管他死活;你也可以热情相助,以图回报。前者眼光短浅,后者眼光远大。假如一个穷困潦倒的人受到你的帮助,在他成功的时候,最容易记住和报答的就是你。胡雪岩把这种“雪中送炭”的方法,说成是“烧冷灶”。当然,胡雪岩不是逢人便送,见“冷灶”便烧。而是“放出眼光,择其有资望者,或将来必有腾达高就者,殷勤接纳,时相探望,慰其寂寥,解其困难,使彼心中感动,当你是“‘雪中送炭’的君子”。有朝一日,先前的投资,便可大获厚利了。
胡雪岩资助王有龄正是“雪中送炭”大获成功的最好例证。照胡雪岩的话说就是:“我看你好比虎落平原,英雄末路,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一定要拉你一把,才睡得着觉。”应该说,胡雪岩“雪中送炭”很冒风险,因为胡雪岩事实上是挪用了东家的钱来帮助王有龄的。胡雪岩的这一次“雪中送炭”奠定了他日后成功的基础。
“雪中送炭”的另一种情形是善于结交下台人和失意文人。也许会有人愿意结交或帮助未发迹之人,却很少有人看重已失势之人。胡雪岩并不是这样。宝森因为政绩平庸,被当时的四川巡抚丁宝桢以“才堪大用”的奏折形式,借朝廷之手体面地把他请出了四川。宝森闲居在京,每日呼朋唤友,吟酒品茶泡赌场,表面上悠闲乐哉,其实内心甚感落寞。胡雪岩就特意拜访,劝说他到上海一游,费用全部由胡雪岩包了。宝森因为旗人身份的限制,在京玩得实在不过瘾,就随胡雪岩去游上海,逛杭州,猜拳狎妓,游山玩水,甚是痛快。遂把胡雪岩视为密友,以后每遇大事,必自告奋勇,帮助胡雪岩在京城通融疏通。
此外,胡雪岩还善于拉拢一些失意的官僚文人充当谋士,颇有古时孟尝君之遗风,许乃钊便为其一。胡雪岩对他执礼甚恭,专门去函,盛赞他的政绩政声,然后历诉浙江民众疾苦,以及当时面临的各种窘境,表现出虚心求教的样子;许乃钊为其所感,忠心耿耿为其服务而不自觉。当然,其中少不了暗中给许乃钊打牙祭,让许乃钊有知遇之感。
患难见真情,胡雪岩这样做,也许并非源于本性,更重要的是他深知“雪中送炭”的作用,明白怎么让别人“知恩回报”的道理。胡雪岩“放长线”之法运用到如此程度,也就不难钓到“大鱼”了。
用人要“德看主流,才重一技”
古今成就大事者都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天时、地利与人和。对于胡雪岩来说,晚清时期的社会环境,为他提供了官商结合的天时;王有龄在浙江官场的步步高升,让他占足了地利的好处。如果仅仅限于这两点,胡雪岩也能发财,但绝对成不了“震古烁今”的大商人。因此,胡雪岩要想更上一层楼,除了取官势外,还要取人势,求人和。
商场上的竞争与其他任何行业的竞争一样,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智力的竞争。因此,选择帮手便显得异常重要。帮手选得好,事业成功的把握就大,而一旦用人不当,后果常常不堪设想。因为用错一个人,往往会坏了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整个江山。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要想在商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其最大的本事,应该就是能识人、会用人。
用人的学问博大精深、奥妙无穷。“得一人而得天下,失一人而失天下。”孟尝君能用“鸡鸣狗盗”之徒,成狡兔之窟,躲过杀身大祸。刘邦能用张良、萧何与韩信,从一介布衣变成了高祖皇帝。曹孟德能用人,削平中原;袁绍不能用人,导致官渡惨败。唐太宗能用人,成贞观之治;唐明皇不能用人,酿成安史之乱……这样的事例古往今来不胜枚举。能不能用人,大则关系国家兴亡,小则决定个人成败。
“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用人”,最初是王有龄在时来运转、漕米难题圆满解决之后的一番感悟。后来,在胡雪岩功成名就,成为富可敌国的“红顶商人”后,古应春又对“胡财神”发自内心地说:“一个人最大的本事,就是能用人。小爷叔最会用人。”
事业鼎盛时期,胡雪岩的钱庄遍设杭州、宁波、上海、武汉和北京等地,典当行开了二十多家,胡雪岩自身还要兼理丝茧、军火生意,手下分号的用人自然成了头号问题。为了让更多的人“帮”自己,胡雪岩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只要有所长,即大胆使用。如小船主老张,老实忠厚,人缘好,其妻对丝茧业较为熟悉,胡雪岩就投资一千两白银聘他做丝行老板。刘庆生本是一个钱庄站柜台的伙计,但人很精明,是可造之才,胡雪岩就用他当阜康钱庄的“档手”(经理)。胡雪岩不仅善于识别、选拔人才,而且还能根据他们的专长,各有所用,充分信任。老张当丝行老板,为人老实,才能有限,胡雪岩却一再鼓励他大胆去干。刘庆生当阜康钱庄“档手”,胡雪岩就放手让他独当一面,并不过多干涉刘庆生的经营。对伙计的信任,使这些伙计能留住心,并发自内心地愿意替胡雪岩效力。